星云法师:佛陀会生气吗

凡人很容易生气,佛陀是不是也会生气呢?佛陀当然会生气,只是佛陀的生气,跟一般人的生气不一样。我们生气,是因为别人欺负我,障碍我,为了保卫自己,所以会生气。佛陀不是,我们对佛陀不好,佛陀不会计较,但是我们对待别人不好,佛陀就会生气了。

有一次,佛陀带领一群比丘弟子出外弘法,弟子中有性情急躁的,也有迟缓的。到达休息处所,急性的弟子抢先把床位占用了,还说道:“这是我的!”“那是我的!”所有的床位都被占满了,首座弟子舍利弗尊者没有地方睡,只好在屋外经行。佛陀看见便上前垂询:“舍利弗,这么晚不睡觉,在庭院走来走去做什么呢?”舍利弗尊者据实回答:“人多,床位少,初学比丘都想找个床位休息,我就让他们。”佛陀听后非常生气,连夜集合大众,开示对于长老应有的尊敬。

今天社会秩序混乱,长幼伦理脱节,就是因为不尊敬长辈的关系。过去,父母教训儿女:“你们怎么不听爸爸妈妈的话?”现在,儿女对父母抱怨:“爸爸妈妈,你们怎么不听我的话?”甚至年幼的小孩子跟父母要东西时都会耍赖:“你们如果不买给我,我就不替你们念书了!”过去,老师教导学生,学生一定虚心接受,现在的学生,却时兴批评老师:“某某老师不好,每次我建议什么事情,他都不听。”过去,老板指导员工事情如何如何做,现在的员工反过来要求老板:“薪水应该提高到……才足够家用。”过去,在军队里是长官命令,部下遵循,现在的部下可以开会公然批评长官。上下没有标准,社会的伦理不能维持,社会秩序自然会混乱。

对于只知谋一己之利,漠视他人的辛苦、困难,这类的事情,佛陀是会生气的;即使是童心戏言,只要侵犯到他人,佛陀也会生气。例如:罗睺罗是佛陀出家前的孩子,他小小年纪跟佛陀出家了,因为年纪小,比较顽皮,爱说一些不当的话,曾有人遇到罗睺罗,问他:“你知道佛陀在那里吗?”佛陀本来在左边房子里,他偏偏指著右边告诉对方:“那边,那边。”等到对方扑了空折返,罗睺罗就很开心。佛陀知道后,把罗睺罗找来,罗睺罗一看到佛陀严肃的样子,不敢讲什么话,默默端了一盆水给佛陀洗脚,好让佛陀能赶快去登座说法。佛陀洗过脚后,却吩咐罗睺罗:“把这盆水喝下去。”

罗睺罗一听,惊讶的回答说:“佛陀,洗过脚的水很脏,是不能喝的呀!”

佛陀对他开示:“你说谎妄语,你的嘴就像盆里的污水一样脏,人家也不要你的。”

罗睺罗将水倒掉后,佛陀又说道:“你将这个木盆拿去盛饭吃。”

罗睺罗显得很为难,说道:“佛陀,洗过脚的木盆很脏,不能把饭菜装到里面去呀!”

佛陀又责备道:“你的嘴时常说谎骗人,就像这肮脏的木盆一样,好的东西永远也装不进去。”

说完话,佛陀一脚朝这盆子踢过去,盆子咚咚地滚了好远,罗睺罗吓了一跳。佛陀问道:“你怕我把木盆踢坏吗?”

罗睺罗回答:“不是的,木盆不值钱,踢坏了可以再买一个,没关系的!”

佛陀再一次呵斥道:“说谎的孩子,就像这坏盆子一样不值钱,踢坏了也不可惜。”

从这段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佛陀无私无我,但对说谎欺骗别人的事,佛陀是会生气的。佛陀教导罗睺罗的方式,正是天下父母对孩子“爱之深,责之切”的寄望。佛陀的生气,是从慈悲心出发,而不是从嗔恨心出发,佛心和天下父母心是一样的。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玄奘法师传第六卷

佛教故事:玄奘法师传第六卷

玄奘法师传第六卷再往前行,便是有名的莫贺延碛,长八百多里,古时候叫做沙河,上无飞鸟,下无走兽,更看不见一点水草。奘师一个人孤伶伶地走在这无垠的沙漠里,四周所见,除了黄沙,还是黄沙。奘师怎样也见不到路...

达真堪布:怎样判断自己是否具足意乐圆满?

达真堪布:怎样判断自己是否具足意乐圆满?

达真堪布:怎样判断自己是否具足意乐圆满? 怎样判断自己是否具足意乐圆满? 达真堪布解答:意乐圆满,就是业际不颠倒。不用说是学佛人,就是作为一个普通人,也应该善良。然而业际颠倒的人不是这样,完全是与之...

瞧这一家子

瞧这一家子

庞蕴居士未习禅之前,之所以名满湖湘,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名流风仪,另一方面因了他的乐善好施。老父给庞蕴遗留下万贯家资,他不管什么人,只要你找上门问他乞助,他都不会让你空手而归。天长日久,穷亲友们摸清了他...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 第三十七卷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 第三十七卷

第三十七卷  诸位观众,大家好!请掀开《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第一百零三面倒数第四行,从经文看起:  【若时得为人。蛮狄无义理。...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念诵和回向仪轨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念诵和回向仪轨

 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炉香赞炉香乍热,法界蒙薰,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南无香...

佛教故事:佛经故事:屠羊后竟转生天界?

佛教故事:佛经故事:屠羊后竟转生天界?

《杂譬喻经》中记载,以前一个屠夫向阿阇世王祈求:如果节会之际,有要宰杀的旁生,请大王让我来宰杀。国王感到很稀奇,问道:屠宰的事,一般人都是不愿意做的,为什么你愿意做?屠夫答道:往世我是一个屠羊为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