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佛教与拜拜:布施获福

布施获福

世人总认为,供养与布施,获得一福报最殊胜的,莫过于供养佛了。但佛陀以平等的观念,却不以为然。经云:「供养三世一切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当此末法时期,人多注重看人表面。若有真正修持的人,纵然是出尘的罗漠,饿死在路边,也没有人去过问。中国民间有句流行的古谚:「穷在路边无人间,富在深山有远亲。」这正好是一个恰当的写照,要有佛陀平等之心,实在难得。由此看来,诸佛之教人广行布施,完全不是为了自己,自私自利,而是普益大众,利济世间,消除妒乱,互助利乐,不分种族,凡是人类,皆得享其安宁和平快乐之大幸福为目的。尤其对病苦之人,佛陀更是关怀备至。在大般涅槃经中,即鼓励一般行布施的人说:「若有施主,施于病人,及看病者,斯为满足大施。」又在梵网戒经里训诸弟子说:「若佛子,见一切疾病者,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所谓八福田是:

第一、造旷路美井:凡在没有通达的旷野,开辟宽广的道路,以利行旅。就今日台湾的环境来说,如:中部横贯公路、南横公路、北横公路、纵贯高速公路、北回铁路,以及全省各处平地乃至高山的一切交通道路皆属之。所谓美井,即是甘泉。井有两种用途:一是可供人畜饮用;二是可供灌溉农田水利发电。古人以开井而引水,今人则有自来水,乡村仍是用井水。政府不但普遍的设备自来水以供饮用,又在全省各地,建设了许多水库。如:石门水库、曾文水库、达建水库、月湄水库、白河水库等许多水库,以利农业灌溉,都可得到很大的福报。

第二、水路桥梁:水路乃海中的航道,桥梁是河川的通道。正如这些年来,政府开辟许多的航线,以利世界通商发展国民经济。建造世界驰名的「西螺大桥」。为了使澎湖外岛的居民方便,又建了一座史无前例的「跨海大桥」,以及全省各地许许多多,不胜列举的大小桥梁。今更有全国十大建设的创举,使国民得到无量的福报。

第三、修治险路:凡是交通道路,不论铁路、公路、市路,政府亦备有工务段及道班房以维护修治。就是乡路、农路、山路、有危险的地方,有人布施修治平坦,以利行人,行走平安及车辆安全通达。纵使崎幅山路,也布施修筑,获褔甚大。

第四、孝事父母:因父母为人之根本,若无父母,即无后裔。凡人子女对于父母养育之恩,有如山高海深,孝事父母,即是根本报恩。为人一世,荣华富贵,万福无量,皆赖父母而有此色身,才得享受。若无此色身,即不名之为人,人身难得既已得,首先就当孝事父母,是大福田。

第五、供养沙门:凡远离世俗,抛弃一切名利享受,出家修道的人,一旦道行成就,就能续佛慧命,宏法利生,宣扬普济世间光明宝贵之真理。沙门依其戒律,既不可营谍劳作,又不能耕耘贸易,百业万种生利之行,沙门无一可作,资生种种,有赖布施。故供养沙门所获福德无量,是大福田。

第六、供养病人:凡有病之人,皆出于不得已,不是自己有所愿求。人一生病,百事无能,若病痊愈,万善可作。同是人类,命体皆同,若能供养一切所需,可感长寿健康,安宁欣乐,庄严端正,人所敬爱等善报,获福无量。如社会上举办各种慈善医院,广治世人病苦,乃大福田。

第七、救济苦厄:凡救济一切贫穷苦厄之人,可获无量之福报。例如提倡举办养老院、救济院、孤儿院、游民院、职业训练所等一切慈善公益救济的社会福利事业,实可感得无量的褔德报应。

第八、无遮大会:所谓「无遮」者,乃是没有界限的意思。若为国王大臣,行菩萨道,生无遮大悲之心,以广大宽容之海量,设布施大会,不分圣贤道俗、贵贱上下,乃至对于外国的人,亦不阻隔,一律平等,广行「财」「法」二施的一种大会,叫无遮大会。正如政府以大量的物资粮食及金钱,赠与外国的灾民,并去电慰问:又派遣农耕队与医护人员、工业技术人员,到外国去,以各种优良之技术及方法,帮助友邦政府,教导友邦人民,得到安乐福报。这也正是佛教主张无遮大施方式之一种,所感福报是很大的。这种大施,在中国于梁武帝时,即施行过;不过当时尚未普及到很远的外国去。

以上所举诸端,虽为政府主办,但必须全国百姓,一心一德,纳税捐输,共同赞助,方能圆满成就其胜举。故凡我政府主管,及全体国民同胞,以布施之福德,共同善业所感,必得国运昌隆之福报,国家之前途无量,国民之福乐亦必无量。

前面说过,看护病人,供养病人,是第三福田。而且佛陀不只教人作,亦自己躬亲力行,为人模范。在四分律中,有如后的一段故事:

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国,将到食时,有比丘去请佛陀吃饭,但佛陀不即就请,尚在后房巡视众僧的卧室;发现有一生病比丘,无人照顾,缺乏医药,甚至卧于大小便中,病苦不堪。佛陀乃走近这生病比丘,知而故问:「比丘!你何故睡在大小便中?有照顾你的人没有?有布施供养你的人没有?」比丘说:「没有!」佛又问:「是什么缘故没有?」比丘说:「因为我在没有生病的时候,没有看护过他人的病,也没有供养过病人,所以,我现在生病,就没有人看谨,也没有人布施。」佛说:「你没有看护过病人,当然也没有人看护你了。」一面回过头来,向在旁的比丘们说:「你们比丘有病,都不互相照顾,如果自己有病,有谁会来看护你们呢?」此时佛陀一面说,一面将这个生病比丘扶起,拭去身上的屎尿,并又亲自去取温水替他洗身,换以洁净的衣服,又将骯脏的衣服洗净披晒,特将此丘卧处旧坏秽臭的稻草去弃,并且清扫洗刷其住处。清洁以后,再放新草,草上敷衣,再扶比丘就卧;又在此丘身上,盖以衣服,嘱咐医药调理,然后才去用食。饭后,召集比丘大众,于讲堂训示道:「你们比丘从今以后,若有生病的,要好好照顾看护,不可置之不理,袖手旁观。若有要供养我的,应当先供养病人。」由此看来,佛教是教人广行慈悲,利济人群社会,不是只图自己的享受,而忽略了别人的痛苦。在今天的社会里,只见处处寺庙,高楼大厦,巍峨堂皇,里面也不过只供奉佛陀的偶像,尚没有佛陀的亲身舍利,等于是佛陀的偶像在那里享受。但社会上病苦的人那么多,甚少有佛教的医院出现。假若把那建寺的金钱,分一部分移作建筑医院之用,使社会上多有几处佛教医院,或佛教的慈善公益事业,佛陀一定非常欢喜。以佛陀的根本思想,除使世人个个都能成佛外,还加以善导世人,如何建设一个幸福快乐的人间净土。

诸德福田经上说:「有七法广施,名日福田,行者得福,即生梵天,何谓为七?一者、兴立佛所、僧房、堂阁。二者、植设园果浴池,树木清凉。三者、常施医药,疗救众病。四者、作牢坚船,济渡人民。五者、安设桥梁,过度羸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乏得饮。七者、造作圊厕,施便利处。是为七事,得梵天福。」由此可见,办佛事不仅建寺安僧,还要到处建设公园,园中多种花草树木,布置优美雅静的环境,以供游人清凉玩赏;多植果树,以供人食;并多造浴池,使人洗浴方便;施舍医药,救治大众的病苦;造大船,架桥梁,以利交通行旅;大路旁边,多掘井泉,以利渴乏;还要各处多设公共厕所,以利人便。这种理想,正合乎国父民生主义的民享原则,也是今日我们国家社会建设的一端。凡利益社会人类的事,都可谓之为做佛事。佛在优婆塞戒经曾鼓励乐善好施的人说:「乐施的人,获得五事:一者、终不远离一切圣人。(可知佛与圣人都最喜欢乐善好施的人)二者、一切众生,乐见乐间。三者、入大众时,不生怖畏。四者、得好名称。五者、庄严菩提。」由上述可以知道布施供养所获得的福德是无量无边,难以说尽的。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禅·看开:懂得惜福,才会有福

佛教故事:禅·看开:懂得惜福,才会有福

懂得惜福,才会有福人的未来如同太阳西升,是没影子的事,为什么要为眼前的事烦恼呢?烦恼、挂虑、忧伤、痛苦,如果整日计较这些,生活就太辛苦了!懂得惜福,才会有福;关注快乐,才会快乐。生活中有很多人都羡慕...

佛教故事:护生故事:老汉劝孩放生

佛教故事:护生故事:老汉劝孩放生

老汉劝孩放生3月27日晚饭后,记者在老江北后的玉堂河看到六名小男孩正在河边兴高采烈地捉蝌蚪。看!我捞得最多,都可以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了。一大个子男孩将玻璃缸子高高举过头顶,并不停地向同伴们炫耀。其他...

屠夫念佛七日往生极乐世界,口生莲花

屠夫念佛七日往生极乐世界,口生莲花

有一小我专门杀生,专门耍地痞,就不干正事,谁见谁怕。有一天,他从山上佃猎回来,看到很多人围着供佛的人家在听闻佛法,他就一边大叫,一边左推右搡的就要进去看看,这些人一看是他就赶紧闪开路。到了里面,见到...

生活中应如何面对他人的热嘲冷讽和不公平待遇?

生活中应如何面对他人的热嘲冷讽和不公平待遇?

生活中应如何面对他人的热嘲冷讽和不公平待遇? 问:生活中应如何面对他人的热嘲冷讽和不公平待遇?索达吉堪布答:修大乘佛法者,在日常修行中,如果遇到其他有情侵害,侮辱讥讽、戏弄等,该如何调驯自心呢?论中...

佛教名词:佛光_佛光是什么意思_佛光是怎么形成的

佛教名词:佛光_佛光是什么意思_佛光是怎么形成的

佛光(佛教解释)佛经中说,佛光是释迦牟尼眉宇间放射出来的光芒。佛光还指一种光的自然现象,当阳光照在云雾表面,经过衍射和漫反射作用形成佛光的自然奇观。阳光将人影投射到云彩上,云彩中细小冰晶与水滴形成独...

妈妈的经历,带给我的反思

妈妈的经历,带给我的反思

前几天我看了这样一个公案故事:从前,有个屠夫 16 岁就开始杀猪,干了几年,后来听说卖猪肉更赚钱,又跑去镇上卖猪肉,很多居士劝过他,还给他讲了杀生遭恶报的故事。可这人根本不相信啊,依然执迷不悟。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