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发了菩提心之后,如何能长期护持呢?

索达吉堪布:发了菩提心之后,如何能长期护持呢?

问:发了心之后,如何能长期护持呢?

索达吉堪布:我们发了菩提心的人,如果没有抓住这两点——励力对治自己的染污心、好行无义心,根本不可能护持菩提心。有些人经常想:“什么时候休息啊?我好好地放松一下。”这是非常不好的一种心态,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人,不应该经常想着自己快乐,虽然凡夫人偶尔会生起这种念头,但要立刻发现它、认识它、对治它。既然我们的身口意已经全部奉献给众生,就不应该有自己的时间和自己的空间,在众生没有解脱之前,利他的步伐不可以停下。当然,对我们现在来讲,闻思修行对众生是有利益的,在此过程中,如果产生懒惰懈怠,想做一些无意义的事情,马上要提醒自己不能这样,心态必须要改过来,断除一切无义之事。

一般来讲,我们发了菩提心的人,行住坐卧都要观察自己:“我做这件事对众生有没有意义?对我的解脱有没有意义?”首先考虑这个问题,而不是考虑自己的家庭、自己的身体,否则便不是大乘修行人。

有些人刚开始好像很有把握,觉得肯定不会舍弃菩提心。但实际上这需要一个长期串习,不然的话,就像藏族的俗话所说:“晚上睡觉时的心态,早上起来时就没有了。”所以在闻思过程中,经常串习非常重要,这种习惯永远也不能退失,否则到了一定时候,原来的心态就会模糊、淡化,不一定非常坚固了。当然,若想菩提心誓言十分坚固,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面对什么样的人群,永远都不会舍弃,首先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心,而若要有这种坚定的信心,前提必须进行长期的闻思。如果没有长期闻思,听法的当下认为菩提心很重要,自己肯定不会舍弃,但凡夫人在遇到各种外缘时,往往经不起考验,很容易退失道心。

——《入行论广释》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 探索大乘起信论 义理新探傅伟勋美国天普大学教授提要,本文试用自创的「创造的诠释学」方法,重新探索《大乘起信论》的多门教义、深层义蕴与根本实义,藉以发现能予继承并发展此一论书既广又深的大乘...

人生有尽业无尽

人生有尽业无尽

昨晚听家里人说,老家的蔡伯母过世了。前几年,她的丈夫(蔡伯伯)喝农药自杀了,她一个人住着,最后死在出租屋里,死了都没人知道。她生前有五个儿女,都几乎不管她,来看她的次数还不如邻居多。在我的记忆中,蔡...

酒醉念佛,也能驱鬼

酒醉念佛,也能驱鬼

自流井街市狭窄,往往后临溪上,以木支板,为楼居之,开窗则可俯视溪水,比屋皆然,触目无异。篾工某,夜作,闻两鬼相语于水际曰:我明日得替代,当脱苦去矣。他鬼曰:为尔贺,其人云何?鬼曰:午后一担煤者,售...

佛教故事:名人轶事:从谤佛到最终皈依佛门 一代文豪欧阳修的生命归宿

佛教故事:名人轶事:从谤佛到最终皈依佛门 一代文豪欧阳修的生命归宿

在中国历史上,唐宋时期曾有很多大儒、文豪反对佛教(同时也有很多文豪虔信佛法),反佛教的文豪中,以韩愈、欧阳修最为著名。不过世俗的人生,与佛法的解脱道,总会有出人意料的神秘交集,两位反佛文豪后来都皈依...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五后忍大师下傍出一枝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五后忍大师下傍出一枝

神秀和尚、老安国师、道明和尚。神秀下普寂,普寂下懒瓚和尚。在南岳。师有乐道歌曰:兀然无事无改换,无事何须论一段。真心无散乱,他事不须断。过去已过去,未来更莫算。兀然无事坐,何曾有人唤?向外觅功夫,总...

佛教史:第七课、魏晋佛教史

佛教史:第七课、魏晋佛教史

第七课魏晋佛教史魏晋以来,时局纷扰,传统儒学名教解体,名士避世弃儒,趋附老庄「以无为本」思想而蔚为风气,因其立意渺玄,故称「玄学」或「清谈」。当时佛教般若「性空」之学甚契此派「贵无」思想,又有学通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