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法师:如何消除烦恼

人生在世界上烦恼的事情很多,譬如我们身体上有老病死的烦恼,心理上有贪嗔痴的烦恼,我们的烦恼真有如大海的深广、树林的茂密,起惑造业,流转生死,皆由烦恼所致。

无穷无尽的烦恼,细思之,不外由于一个“我”字所造成。由于我执、我爱、我见等等所引起的邪知邪见,让我们产生数不尽的烦恼。所以,我们要学道,首先就要学习如何克服这些烦恼。一切烦恼的主要根源就是贪嗔痴,所谓“擒贼先擒王”,要破除烦恼,就得先讲求如何把贪嗔痴这三毒去掉。

王阳明曾说:“擒山中之贼易,捉心中之贼难。”山里的土匪海盗容易捉,我们心上的贪嗔痴三种大病却不容易去除。在佛经里有两句话说:“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因为我们生活上有种习气,利人的事往往不肯做,但是如用“戒”的力量,就会想到宁可牺牲自己的嗜好,不去侵犯别人,因此,可见戒就可以对治贪病。又譬如我们内心种种需求,对现实生活的猜忌怨懑,就要用“定”的功夫,使我们心境保持不偏不倚,纯正灵明,才能远离烦恼缠缚。再说到痴,就要用“智”来对治,佛教的智并不是世俗的知识,因为知识并不全是善的。内心的般若智不能开显,做事不合佛法,一切只依感情与自私的世俗常识而行动,这叫做痴。佛教的智是由闻思修而来的,是一种观照实相的中道方法,依着这方法,才可以灭除贪嗔痴等无明大病。

有一次,我在日本的日光公园,看到雕梁上端刻有三只猴子,神态栩栩如生。一只猴子掩着眼睛,一只猴子捺着耳朵,一只猴子捂着嘴;我忽然领悟到这三只猴子,象征着某些道理,什么道理?

人类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意,每天总是不断的向外去攀缘,对于外在的世界虚妄分别,因此产生了许多烦恼。如果我们能够一切返求自心,而不让此心随境而转,则不当看的不看,不当听的不听,不当说的不说。这就等于孔子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可以驱除我们内心被贪嗔痴所覆盖的烦恼结使。如此一来,行为就不至于出差错,烦恼也自然会逐渐减少。

我的外祖母,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从十七岁起就持斋念佛,我出家就是受他的影响。她为人非常慈祥,有三个儿子,可是我这三位舅父所生下的儿女,在我的记忆中大约都是三、四岁就死了。但是,我的外祖母,从来不为这些事情难过。难道说她没有感情吗?不疼爱孙子吗?当然不是!这是因为她学佛,知道人生在世,有生就有死,有业就有报,谁也奈何不得。孙子的生,只是因缘和合投胎到此家来;他的死,是业报的现前,还了他的感情债而已。人的寿命本来就长短不一,孩子就是现在不离开我们,将来仍然要离开的。如果孙子们有善因,自有他的福报,又何必为他烦恼悲伤呢?所以学佛的人,对于生与死的看法,就与一般人士不同,忧伤啼哭,对于死者也没有什么好处。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生活故事:蛋糕店的老板与买蛋糕的乞丐

佛教故事:生活故事:蛋糕店的老板与买蛋糕的乞丐

一家生意红火的蛋糕店门前站着一位衣衫褴褛身上散发着难闻气味的乞丐。旁边的客人都皱眉掩鼻,露出嫌恶的神色来。伙计喊着一边去,快走吧。乞丐却却拿出几张脏乎乎的小面额钞票小声地说:我来买蛋糕,最小的那种。...

佛教故事:百喻经故事全集译注:第三十节 牧羊人

佛教故事:百喻经故事全集译注:第三十节 牧羊人

第三十节 牧羊人昔有一人,巧于牧羊,其羊滋多,乃有千万。极大悭贪,不肯外用。时有一人,善于巧诈,便作方便,往共亲友,而语之言:我今共汝极成亲爱,便为一体,更无有异。我知彼家有一好女,当为汝求,可用为...

技巧:如何能挽回一个男人的心

技巧:如何能挽回一个男人的心

对于很多女孩子而言,如何能挽回一个男人的心是她们最想要了解的事情,分手后,女孩子总会选择去挽回。然而挽回的方式有很多,但具体要如何挽回,那就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了。可能同样的方式对有些男人有很好的挽回效...

佛教名词:空见_佛教的空见是什么意思?

佛教名词:空见_佛教的空见是什么意思?

空见(佛教解释)空见,梵语(s/u^nyata^-dr!s!t!i),指不承认三世因果之理,或执着于空法而全然否定诸法存在之妄见。据瑜伽师地论卷七载,空见有两种,即:(一)外道之空见,诸外道不明因果...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佛说:前缘你不欠我的,怎会遇见我

佛教故事:民间故事:佛说:前缘你不欠我的,怎会遇见我

一、前缘我在佛前沉睡了千年,直到有一天遇到你,我落下一颗忧郁的泪。佛说:我因无爱而成佛,你贪恋凡尘如何成佛?我忏悔。佛说:忏悔无用。你有未了的前缘,去吧,去续你的姻缘,我等你回来。为此,我在菩提树下...

星云大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18

星云大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话18

八、显益1、三十三身(圣身)【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前面的开头,是起问关于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和因缘,释尊的回答是称名、常念、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