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子死欲停置家中喻(六)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原文:

昔有愚人,养育七子。一子先死。时此愚人见子既死,便欲停置于其家中,自欲弃去。

傍人见已,而语之言:“生死道异当速庄严,致于远处而殡葬之。云何得留,自欲弃去?”

尔时愚人闻此语已,即自思念:“若不得留,要当葬者,须更杀一子,停担两头,乃可胜致。”于是便更杀其一子而担负之,远葬林野。

时人见之,深生嗤笑,怪未曾有。

譬如比丘私犯一戒,情惮改悔,默然覆藏,自说清净。或有知者即语之言:“出家之人,守持禁戒,如护明珠,不使缺落。汝今云何违犯所受,欲不忏悔?”犯戒者言:“苟须忏者,更就犯之,然后当出。”遂便破戒,多作不善,尔乃顿出。如彼愚人,一子既死,又杀一子,今此比丘亦复如是。

译文:

再杀一个儿子凑担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脑子很笨的人,生养了七个儿子,其中一个突然死去,这个人便把尸体停放在家里,自己想离开家到别的地方去。

邻居们见到这种情况,就告诉他说:“对于人来说,生与死是两种不同的两条道路,人死之后,应当赶快把尸体料理停当,送到远处埋葬起来。怎么能停放在家里,自己却要离它而去呢?”

这时蠢人听了这番话,心里合计着:“如果不能停放,而且一定要安葬的话,一具死尸怎么挑呢?还得再杀一个儿子才能使担子两头平衡。”平稳送到墓地,于是又杀了一个儿子,把两具尸体一担挑着,送到野外的林子里埋了。

当时人们见到这种行为都仇视无比,深深发出嗤笑,认为这是从未发生过的糊涂事情。

拿这件事来作比方,有的比丘私下违犯了某一戒条,心里害怕去求忏悔,不肯改过,暗自掩盖过失,只说自己持戒清净。有的善知识对他说:“出家人守持禁戒,就像守护明珠和爱护眼睛一样,不使它失落、受损。你现在犯了某戒律,怎么还不思悔过,犯戒者说:“假如必须悔改的话就等我再多犯几次戒条,一起暴露自己的过错。”犯戒的人就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支配下,继续破戒,做更多的坏事,结果被逐出僧伽。这正像上面讲到的那个蠢人,一个儿子死了,又去杀一个儿子。眼前这个比丘也和这个人蠢人一样。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一句戏言的果报

一句戏言的果报

佛教徒也要注意因果,凡事要小心谨慎,不能随便毁谤人。在这里我要告诉诸位一个故事,但这故事是千真万确的.在香港有个老居士,名叫刘果娟,自皈依我之后便吃长素。每逢我在西乐园讲经,她必定到,否则会觉得混身...

佛教故事:济公活佛传奇录:第四回 坐不通劳心苦恼 悟得彻露相佯狂

佛教故事:济公活佛传奇录:第四回 坐不通劳心苦恼 悟得彻露相佯狂

第四回 坐不通劳心苦恼 悟得彻露相佯狂却说道济随着监寺到云堂中来,只见满堂上下左右,俱铺列着禅床,多有人坐在里面。监寺指着一个空处,道:「道济!此处无人,你可坐罢!」道济就要爬上禅床去,却又不知该横...

佛教故事:小和尚的白粥馆:远处的花盆

佛教故事:小和尚的白粥馆:远处的花盆

远处的花盆六一节的时候,镇政府安排了一场演出,因为两个小师弟戒痴与戒尘也要参与演出,所以在演出的前几天,戒嗔特意和智缘师父下山去,事先看看表演节目的场地。演出的地点,就设立在镇中心的广场上。这次演出...

祈竹仁波切:佛教徒是否可以拜祖先?

祈竹仁波切:佛教徒是否可以拜祖先?

祈竹仁波切:佛教徒是否可以拜祖先? 问:佛教徒是否可以拜祖先?答:佛法教导我们必须孝顺及尊敬父母与先祖,但却没有说要对他们的照片或骨灰上香及供奉。衲见到很多人把祖先的骨灰放在家中天天上香,也有人把祖...

法增法师:基本佛法 3 布施供养

法增法师:基本佛法 3 布施供养

基本佛法 3布施供养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布施是以自己所拥有的物品施与他人,这是舍与的思念(cetanā),在执行时能消除对布施物的执著,在业报上是能获得财富。布施能克服悭...

分手后如何挽回?挽回前任的方法

分手后如何挽回?挽回前任的方法

和她在一起三年,是我提出的分手,也是觉得太累才分的。当时把所有的联系方式都删除了。她给我发过几个短信,也打过电话,我没接。这么做 是怕自己一心软,再来一遭。其实我当时蛮想听她说:对不起以前没有顾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