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法师:感应的原理

感应的原理

有个小男孩对着山谷大叫“我讨厌你”,藉以发泄心中的不满,结果他惊讶的发现,周遭的人也都讨厌他。小男孩哭着把情形告诉妈妈,妈妈安慰他,并且带他回到山谷,要他再叫一声“我爱你”,结果小男孩破啼为笑,因为他听到四面八方的人也都告诉他:“我爱你”。

空谷回音,这就是感应!敲钟钟响,敲鼓鼓鸣,这也是感应。乌龟望蛋,孵化小龟;螟蛉有子,蜾负之,这也是感应。毒气外泄,袭人丧命;温暖如电,流入心房,这也是感应。

感应就是天地万物、宇宙众生之间的一种互动、呼应。看到月圆月缺,兴起了岁月的流逝;目睹花开花谢,感叹世间的无常,这都是感应。母子连心,魂牵梦系,这也是感应。

感应也是因缘法,感应要有因缘条件。水不清,如何能影射景物?谷不空,如何能吞吐声纳?人如果没一颗清净、感动的心,如何能与真理相应,如何能与诸佛菩萨感应道交?所谓“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月现前。”这就是感应的原理。

生活中,一句话,就会让人欢喜不已;一句话,也会令人痛苦不堪,这也是感应。喊一声万岁,就能获得赏赐;骂一句昏君,也会锒铛下狱,这都是有因有缘的,这也合乎缘起法则。

经常有人问:念佛、诵经、超渡,为什么一定会有感应?所谓“心诚则灵”,道理是一样的。

有个禅师正在开示“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德,众中有个青年不屑的反问禅师:“一句‘阿弥陀佛’只有四个字,怎么有那么大的威力呢?”禅师不回答他的问题,只责备他说“放屁!”青年一听,怒气冲天的指着禅师责问:“你怎么可以骂人?”禅师平静的笑道:“一句‘放屁’才两个字,就有这么大的力量,何况‘阿弥陀佛’是四个字,你说怎么会没有威力呢?”

其实,“有感则应”,日常生活中,喝茶解渴、吃饭能饱,只要你留心,何处没有感应呢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公案 普贤菩萨与昙翼法师

佛教公案 普贤菩萨与昙翼法师

天衣法华寺位于在绍兴市正南面约二十公里的秦望山的西北麓,寺名也历经几变。寺院于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由高僧昙翼始建,号“法华寺”。昙翼法师最初依庐山慧远出家,后往关中求学于鸠摩罗什。几年之后,...

悟光法师:心经思想蠡测 七

悟光法师:心经思想蠡测 七

心经思想蠡测~七五戒中之不杀生是身庄严,不恶口、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是口庄严,不贪、不嗔、不痴是心意庄严,根本上身口意都一是体,身口意庄严,都会令人信敬,即是身教。教示人要清静身口意即是言教。身教...

欲海回狂白话卷二:受持篇_广戒门

欲海回狂白话卷二:受持篇_广戒门

第二卷 受持篇 广戒门广戒门(共十节,合计一百二十条,多属身心修养应当注意的事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增一阿含经》中,阿难尊者所述的《七佛通戒偈》,它以概要的语言谆谆告诫...

修行必须从实际问题入手,谈经论道一堆,神奇体验一把,但遇事依然烦恼痛苦,修行何用?真修行必须在具体的痛点上进行,痛得越深,你其实离真理越接近。

那就像黎明前的黑暗,越黑暗意味着黎明越接近。因此,不要把修行变成逃避现实烦恼的港湾,一时的安宁舒服过后,苦的还是自己。

修行必须从生活问题入手,每一个生活问题都是法门入口,每一个问题都是道场。真正的道场不是道观、不是禅堂,不是共修者的祥和之地,道场就在每一个当下,每一个眼前的念头。

如果你的婚姻有问题,婚姻就是你的道场;如果你和孩子关系有问题,亲子就是道场;如果你工作发生矛盾,矛盾就是道场。

如果你陷入生活的无聊,无聊就是道场;如果你有金钱的问题,金钱就是道场;如果你对死亡忧心忡忡,生死的真相就是道场。

道场在你每一个受难处,道场在你每一个被卡住的地方,道场在你生命中每一次的绝境处,修行必须在那里进行!不要试图绕过人生的种种问题,不要离开真实的内在,哪里有问题,就在哪里修,直到修通,真相示现。

道观、禅堂、共修点心情好就没问题?那不过是自欺欺人,你只是在逃避。修行也不是向他人显示你的自我:“看我修得多好!我懂这经那经,我能双盘,我有超能力。”

修行是向你自己的人生示现:“嗯,烦恼可以转瞬即逝”,“这个问题不再成为问题”,“情绪尽可翻过高山峡谷,尽可穿越惊涛骇浪,但我的真心随时充满喜悦平静与自由,因为它本来就是”。

修行的“果”是给自己这个实惠,修行不是为了遇见道,而是为了遇见终极真相的自己。

修行不单是为了见证终极真相,更是见证你经历每一个心境的刀山火海与高山峡谷,在每一个痛点、卡点、烦恼上,空性的回归。

证悟与解脱必须发生在具体的烦恼执点上,就在此刻——当下,而不是在某个幻想的将来或境界中。

修行不能把你带离实际,修行必须走向实处、向实处的最深处用功。你不能离开生活和大地修行,否则只是另一种逃避问题的方式,只是头脑自慰的自欺把戏。

修行无须执着于哪个信仰、哪部经典,修行无须执着于哪个法门、哪层境界.,修行就是不断地“破”,为什么破?因为有生以来,你不断地“立”,你立了太多,那些坚执的“立”都已变成你的障碍与牢笼,所以只有破。

破须以痛为师,破的入口和老师,就是你的痛点,破的终极处,是破我执。而“破”,其实并不存在,它只是一种毫不犹豫的勇气与决心,它是一个纯粹的认出。

这个认出,并不费力,但必须付出极大的勇气才能做到,那是面对极痛的勇气,面对恐惧的勇气,而你没有逃离!


只有在其中精进,解剖自我的勇气,才有到达终极处的机会。认出自我的最真面目,意味着根本没有东西可破——那只是一念的消失。

修行必须带来活生生的生命体悟,不是带你离开眼前的现实存在,不是带你进入你的头脑、梦境、神奇故事,修行必须时刻把自己拉回当下,回到眼前的如实。

修行是一种来自心识源头的呼唤,它时刻只重复地呼唤:“回来,回到当下,回到你的本来”。

修行不是问题思辨,不是高深探讨,不是玄想未来,不是演绎智慧,修行是全然地觉知当下。当下解剖,当下觉知,当下觉知,当下解决,直到终极处,连觉知亦成为多余,清明地直面人生,如实而修。

你是在真修行,还是在逃避现实的烦恼?

修行必须从实际问题入手,谈经论道一堆,神奇体验一把,但遇事依然烦恼痛苦,修行何用?真修行必须在具体的痛点上进行,痛得越深,你其实离真理越接近。那就像黎明前的黑暗,越黑暗意味着黎明越接近。因此,不要把...

读赵州和尚的故事,方知任性的我是个“下等人”

读赵州和尚的故事,方知任性的我是个“下等人”

唐代著名的禅门高僧赵州禅师,赵州(今河北赵县)从谂禅师,南泉普愿禅师之法嗣,俗姓郝,曹州(治所在今山东荷泽)郝乡人。赵州禅师童稚之时即孤介不群、厌于世乐,稍长即辞亲,从本州扈通院(亦说龙兴寺)落发出...

地藏菩萨感应录:诵经度脱讨债人,濒死之人今康复

地藏菩萨感应录:诵经度脱讨债人,濒死之人今康复

【河南鹤壁】能枝2008-4-18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老市委家属院我今年32岁,可已经病了7年,我从一个奄奄一息的病人,从一个被医生说“回去准备办后事”的人,到今天能基本康复,我知道这一切都源于佛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