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五福的意义:结语 第七章

结语(感言)第七章

一、现代教育的危机

游于艺,而不志于道(本末倒置);

重物质,而忽略心灵(舍本逐末)。

孔子曾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一句话启发我们为学应先本而后末,由内而及外,这样才能体用兼备,华实并茂。

现代的教育太过于重视知识和技能,所以教出来的学生大多只知游于艺,而不明白道是什么东西?只知贪名求利,而不晓得什么是仁义德行?

现代人大多只重视物质生活,而忽略了精神生活;甚至以为玩弄物质就是精神的享受。殊不知老子有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的教诲;佛陀也把色和声称之为色尘和声尘,因为除了圣乐和梵呗以外,一般现代音乐大都像灰尘一样,是会蒙蔽心智、覆盖德性的。有许多学科,明明是研究物质,怎么是精神呢?心理学是一门挂羊头,卖狗肉的学科;表面上有精神的味道,其实研究的都是有关行为的科学。

许多现代人都认贼作子,以为思想、观念和意识是真心。其实,他们所谓的观念,就是佛经上所说的法尘,法尘就是意识所攀缘的名相;这种东西跟色、声、香、味、触一样都会蒙蔽心智,所以也叫做尘。

我们一般的思想,其实都是妄想和杂念。以思想来研究心性,无异是在缘木求鱼,永远办不到的;因为脑中有妄念,就无法产生清净的心智。好比水本身动荡不停,就会失去照明的作用。

当我们有了杂念和思想,就无法了解真正的心性。譬如:海水激荡时,我们只见到波浪,而见不到水。所以经上说:离开了分别的妄念和意识,才能明心见性。见到心性是非常美和非常愉快的一件事,因为真心亘古常存,不生不灭,比虚空还广大(心包太虚)。有了这种胸襟,可以引发民胞物与的同体大悲、无限量和无条件的慈爱心。

圆觉经上曾说:有杂念的人,无法见到万物的真相。这好比船只正在行走时,船上的人就无法见到岸上景物的本来面目;当我们坐在正在行驶的船只上,我们以为岸上的景物在移动,这就叫做舟行岸移。由此可知,我们所见到周遭世界,都是错觉或幻觉。

由于现代教育不研究心性的道理,而把毕生精力都投注在知识和技艺上;这种舍本逐末、骛外遗内的毛病,造成了许多失落的一代和迷失的自我。

不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而只游于艺,就好像树木只有枝叶而没有树根、只开花而不会结果一样。不明白心性和智慧的道理,而一味追求知识和技艺,到头来还是机械性的东西,对人类的和谐与幸福没有多大帮助;因为和谐与幸福真正的泉源在于内心的宁静而非向外境追求。所以技艺和知识,没有道德和仁爱做基础,不但无益,反而有害人类。难怪现代的社会问题和犯罪行为层出不穷。

古人因为有道德和仁爱做基础,所以研究学问目的在济世;今人研究学问,不以道德和仁爱做基础,所以目的大多在赚钱发财。只有技艺,而没有道德理想,生活的内容和人生的意义将是多么贫乏!因为他的生活是刻板而没有情趣的。这种人纵使拿到硕士和博士学位,美其名叫做专家,其实只不过是匠字号的人物而已。

孔子说:行者余力,则以学文。佛陀也告诫我们:先学好有关心性和人生的真理,再读其他知识性和技术性的书籍;因为世俗的知识和技能,只是菩萨用来度化众生的工具罢了。所以最重要的还是先学解除切身的烦恼、明见自己的心性以及利益一切众生的真理。自己分内的问题不解决,不会待人处世,学习再多的知识和雕虫小技又有什么用处呢?所以我们应该明辨这件事情的内外利害、轻重急缓,研究学问才有受用,才能学以济世。

本书介绍许多道德和命运的关系,其目的在于希望诸君多在心地和品德下功夫,五福自然就会临门。

二、摘要

本书的主旨在于探讨五福的意义、种类、原因、条件和关系,并且介绍获得五福的原理与方法。

第一福是长寿,长寿主要是慈悲心所感应的结果。

第二福是富贵,富贵是施舍和恭敬心所感应的结果。

第三福是康宁,康宁是清净心所感应的结果。

第四福是好德,好德就是叫我们广结善缘、多积福德、锻炼心智。因为前面三种福都是世人享用的果实,而其根本原因就是好德。假如我们今生不多播好德的种子,那么福报享用尽了,必然遭到贫穷、下贱、多病和短命的恶运。

第五福是善终,善终是由于我们行善而不执著善的行为、名相和果报而获得的。换句话说,善终是心无挂碍所导致的结果。

一切福德和智慧都离开不了心地,只要我们在心地上多下功夫,多播善种,常拔恶草,常以慈悲的水灌溉心田,常用智慧的光普照善苗,必然会开出五福的美果!

所以说:幸福来自内心,不要向外寻求!从外境和物质当中得到的快乐是短暂而且肤浅的;因为外在的事物都会产生变化,怎么能靠得住呢?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第五十九节 太虚大师普陀山闭关开悟

佛教故事: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第五十九节 太虚大师普陀山闭关开悟

第五十九节 太虚大师普陀山闭关开悟煮云法师著佛教中有名的大德高僧,有很多都是从名山中孕育出来的,好比说近代就有好几位高僧是从普陀山出来的,如谛闲大师、印光大师等,皆在普陀山闭关和阅藏多年。再如名震寰...

佛教故事:高僧大德的故事:耆域 (行事通神变 说法如平常)

佛教故事:高僧大德的故事:耆域 (行事通神变 说法如平常)

耆域 (行事通神变 说法如平常)听说从天竺来了一位神僧,可有本事呢。啊,是啊,不知什么时候能来这儿。不过,你知道吗?听说神僧穿戴可不怎么样,这是湖北襄阳,两个渔夫在闲谈。不远处便是渡口。一位高鼻深目...

佛教故事:禅是一枝花:诸恶莫作

佛教故事:禅是一枝花:诸恶莫作

诸恶莫作唐代鸟窠道林禅师,浙江富阳人,俗姓潘。九岁出家,初随长安西明寺复礼法师学《华严经》和《大乘起信论》,后学禅,参谒径山国一禅师得法,并成其为法嗣。南归后,因见杭州秦望山有长松,枝繁叶茂,盘曲如...

塔蜜卡优婆塞的故事

塔蜜卡优婆塞的故事

塔蜜卡优婆塞的故事现世此处乐,死后他处乐,作诸善业者,两处俱受乐,见自善业已,他处他极乐。」【双品 YAMAKA-VAGGO(第 16 偈)】这一偈颂是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为塔蜜卡优婆塞而说的...

纪晓岚写的因果故事:设谋召灾

纪晓岚写的因果故事:设谋召灾

设谋召灾罗与贾比屋而居,罗富贾贫。罗欲并贾宅,而勒其值。以售他人,罗又阴挠之。久而益窘,不得已减值售罗。罗经营改造,土木一新,落成之日,盛筵祭神。纸钱甫燃,忽狂风卷起著梁上,烈焰骤发,烟煤迸散如雨落...

昌臻老法师开示《怎样看待命相、风水和鬼神问题》

昌臻老法师开示《怎样看待命相、风水和鬼神问题》

四川乐至报国寺昌臻老法师开示缘起 学佛从做人下手,止恶行善,明因识果,持戒修行,以至破迷开捂,了生脱死。这是正信佛教共同遵循的原则,它又是正信佛教区别于外道、迷信的分界线。修学净土法门也不例外。 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