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因果故事:第一章 前言

第一章 前言

诸位先生!今天在此和诸位共同研究佛学课程,想来诸位会感别饶兴味。诸位一向站在教育岗位上,负有开启青年学子心灵之窗工程师的神圣而庄严的使命,受到社会人士以及学生的一致尊敬!

现我和诸位所讲的佛学课程,是有关业及轮回的两大问题。对于印度宗教哲学没有涉及的人,听惯中国佛法行者,常常谈到业与轮回,以为这是佛教所特有的思想,所以人们一听到业与轮回的论题,立即就联想到佛教,好像只有佛教才说业与轮回。不错,佛教确是极为重视业与轮回,且以劝人不造有漏杂染业,度人出离轮回为主旨。不过要知道的,就是业及轮回之说,不是佛教所独有的,而是世界各国宗教哲学所共有的思想,只是没有佛教应用得那么广泛,亦没有佛教主张得那么彻底而已。

首以印度来说,业与轮回,为印度各宗教各哲学所共同主张的,亦是印度全体人民所深信不疑的事实。除了断灭论者,不承认道德行为的价值,不承认有新生命的再来,其他没有那个学派,否认这两个论题。如后所说,业说不是佛陀创始的,轮回说同样不是佛陀创始的,而是印度宗教哲学早已有的思想。从印度思想发展过程探究,很多学者认为先有业说而后有轮回说。

业说最早被人提出的,约在西元前一千年至八百年前后出现的阿闼婆吠陀时代;轮回说为人唱出的,约在西元前五六百年中间,亦即是在梵书末期的时代。业说与轮回说,既然不在同一时代出现,证知两者原来并不相关的,这是不难想像的事实,亦是我们首当知道的。

后来由于思想的不断开展,发现业与轮回有著必然的相关性,学者乃将两种不同说词结合起来,说为依业而有轮回。此说约成立于西元前六百年后至三百年间的奥义书时代。现在所要论究的,就是奥义书的时代,为什么会有依业而有轮回的思想出现?因奥义书时代的宗教家及哲学家,从现实人生方面去观察,发现人类有情的生活,不但明显的有苦乐的差别,且亦清楚的有祸福的不同。如有些人于一生中,不是遭遇到奇祸,就是受种种痛苦,而另些人于一生中,不是有无穷福乐,就是有高度享受,于是学者就在那儿想:同样是人,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形,初虽感于百思不得其解,但诸学者经过深思再深思,乃从各人的行为活动中,体认到彼此行为有所不同,而人所以有苦乐祸福的差异,原来是由各人不同行业招感而来。由于学者有了这一明确体认,所以业说与轮回说,自然而然的就被结合起来,且渐成为强而有力的理论,为诸社会人群之所一致信受!

不论什么思想产生,绝对不是突空而来,乃是经过慢慢而成,所以业者轮回的思想结合,亦是逐渐演变而成。过去一般科学家,对此依业而有轮回的定律,虽还没有突破性的证明,但在科学不断创新进展下,已逐渐的趋向于印度老早就已发现的这一思想理论。不特如此,近代物理学家及进步的科学家等,亦已具体而微的有了这个观念。如他们说:与其视宇宙为一大机械,毋宁视其为一大精神思想。是以不论现在人们思想,怎样的向前迈进,但总不能否定业及轮回这一思想论说。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首愚法师:大道如是话南师

首愚法师:大道如是话南师

首愚法师:大道如是话南师——首愚法师2013年2月28日讲於南师慧炬永续传承系列讲座南老师与首愚师早年合照一个军中闻读《坛经》的农村青年在座的各位法师,在座的南老师的资深的老弟子,包括台大的定国公还...

力矩中国与VeggieWorld成功合作主办2023全食展植物基创新论坛

力矩中国与VeggieWorld成功合作主办2023全食展植物基创新论坛

作为国内植物基行业的开年首场,一植同行植物基饮食体验活动(深圳站)于2月22-24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亮相,超过30多个品牌参与了本次活动,展品涵盖了植物海鲜、植物肉、植物奶、植物基烘焙、植物基...

佛教故事:百业经故事集:四十、一位老人

佛教故事:百业经故事集:四十、一位老人

四十、一位老人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候。有一次,佛陀在去祇陀园的路上遇到一位婆罗门老人。这位老人一见到佛陀,就情不自禁地喊:「我的儿子,我的儿子!」还朝着佛陀扑过去,想抱住佛陀。这时,旁边的比丘上前阻拦...

禅宗小故事:敬钟如佛

禅宗小故事:敬钟如佛

敬钟如佛钟,是佛教丛林寺院里的号令,清晨的钟声是先急后缓,警醒大众,长夜已过,勿再放逸沈睡。而夜晚的钟声是先缓后急,提醒大众觉昏衢,疏昏昧!故丛林的一天作息,是始于钟声,止于钟声。有一天,奕尚禅师从...

63卍字是什么意思?

63卍字是什么意思?

卍字是什么意思?  卍字是佛的三十二种大人相之一。据《长阿含经》说,它是第十六种大人相,位在佛的胸前。又在《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六,说是释迦世尊的第八十种好相,位于胸前。在《十地经论》第十二卷说,...

月悟法师:他不修行,你也不修了?

月悟法师:他不修行,你也不修了?

他不修行,你也不修了?皈依僧,是皈依整个僧团,不是皈依某个僧人。任何一位僧人的言行,都不能代替整个僧团。不必因看不惯个别出家人而退失学佛的信心,除非你觉得所有的出家人都不行。如果真是这样,你根本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