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智法师:什么是发菩提愿?(231—240)

纯智法师:什么是发菩提愿?(231—240)

《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什么是菩萨种姓?

答:是指没有大乘根性的众生,虽然能够发心求受菩萨戒,但是不能如实实践菩萨之道。舍己为人,忘我而为人,便是菩萨根性(种姓)的菩萨精神,如果没有这个精神,终究无法达到成佛的目的。

232、什么是发菩提愿?

答:发菩提愿,就是发菩提心或者叫发菩萨心。如今佛门中无论使人做什么,都要说“请你发发心”,这虽然没有讲错,但是却把“发心”二字滥用了。“发心”二字是不分善恶的,愿作善,固然是发心;想作恶,也算是发心。其实,发菩提愿的本意,是指努力精进为善去恶的意思。但是有了大乘的根性,如果没有坚强的志愿,另促成这一大乘根性的圆满究竟,就算有大乘根性,也是没有用处。就好象一块好的木材,可以做成上等的家具,如不去加工制作,再好的木材,终究还是木材而已。

233、菩萨有哪三持?

答:菩萨三持:

一,堪任持——胜种姓——菩萨种姓;

二,加行持——胜期愿——发菩提愿;

三,大菩提持——胜行心——十种要求。

其结果也就是感戒之善。

234、胜行心有哪十种要求?

答:1,于无上菩提能生深心;

2,能尽寿离知识近善知识;

3,能尽寿悔过、随喜、劝请(佛法)、回向(众生)、增长佛道;

4,能尽寿尽其能力,供养三宝;

5,能尽寿读诵书写方等正典,为人解说;

6,能于孤独贫苦,若犯王罪,随力救护,乃至一念生悲心;

7,能尽寿舍于懈怠,发起精进,勤求佛道;

8,与五欲尘中,生烦恼时,能寻制伏;

9,若于无上菩提生厌退心,于小法中生贪着时,寻制伏;

10,能舍于一切所有,不惜身命。

235、我已受了菩萨戒,但是没有听师父讲菩萨戒,我得戒了吗?

答:在受菩萨戒前,必须好好听师父讲菩萨戒,这样就会心开意解,生乐着心,这就叫感戒之善。如果感戒之善不明了不具备,怎么能够得戒。(未曾学佛的众生,并不知道什么叫做感戒之善。)

236、什么叫做障戒之恶?

答:所谓障,便是烦恼障、业障、报障,这是障碍众生了生脱死行菩萨道的三大障碍。三障之中,障障都可能成为菩萨的戒障。

237、烦恼障有几种?

答:烦恼障有四种:

一,放逸——放逸成性,暂时难改,所以不能受戒;

二,愚痴——自不善巧,并且依附恶友的,根本不想受戒;

三,受他束缚——为尊长、丈夫(妻子)、主人、王、贼、冤家等所拘束的,身心不能自由,所以不能受戒;

四,生活贫困——时时为了生活担忧,所以无暇想到受戒。

238、业障有哪几种?

答:业障有两种:

一,七逆——1,出佛身血、2,杀父、3,杀母、4,杀和尚、5,杀阿师黎、6,破羯磨僧及转法-轮僧、7,杀圣人(小乘阿罗汉,大乘地上的菩萨);

二,六重——就是《优婆塞戒经》所列的六条重戒。

239、报障有哪几种?

答:有四种:

一,地狱;

二,饿鬼;

三,畜生中不解法师语的;

四,北俱卢州及秉性顽劣、不信因果、意志薄弱的人。

240、求受在家菩萨戒主要条件有哪些?

答:如下图:

条件名称得戒与否

要有感戒之善菩萨种姓若无不得戒

发菩提心若无不得戒

要无障戒之恶烦恼障不定不得戒

业障七逆决定不得戒

六重悔或可得戒

报障不定不得戒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密宗的咒和净土宗的佛号的区别

密宗的咒和净土宗的佛号的区别

在汉传佛教的八大宗派之中,因为观念不同,所以平常要求信徒进行念诵的内容也不大相同。以密宗的咒语与净土宗的佛号为例,二者似是相同但是却又有所不同,常常将人们搞得晕头转向,不知自己应该如何区分才好。但是...

佛教故事:宗门故事:马祖道一与百丈怀海的公案:野鸭子飞过去了

佛教故事:宗门故事:马祖道一与百丈怀海的公案:野鸭子飞过去了

百丈怀海禅师年轻的时候,给马祖道一禅师做侍者。有一次百丈怀海跟着马祖道一去游山。古人有大把时间,不是光坐在那里打坐,有时候也去转转山、看看地,放松一下,禅宗里面还有放香,就是给大家一个休息的时间。百...

放生问答:放生随喜,功德圆满!

放生问答:放生随喜,功德圆满!

问:如果这个钱还没有用于放生,提前回向,会有效果吗?答:佛法不可思议,当你拿出钱来,一念发心用于放生,或者一念发心用于流通大乘佛经法音,或供养三宝等,事情虽然还没有做,但是,就在发心的当下,功德已经...

佛教因果故事:明朝赵永贞戒淫行善,终后福无穷

佛教因果故事:明朝赵永贞戒淫行善,终后福无穷

赵永贞,明朝正德时代的人。少年时曾有一善相之人,见了他的面相,对他说:你很有善根,二十三岁时,如果去应乡试,必可中解元。假如能更勉励修善,后来的前程,实在无可限量。于是他二十三岁时去应考,但放榜后却...

保持冷静的头脑,不要盲从轻信

保持冷静的头脑,不要盲从轻信

佛经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出门,带了一些李子路上吃.他一路走一路津津有味地嚼着李子,一会儿就吃完了,只剩下几个李子核,把李子核扔到哪里去呢?这人一抬头,见旁边几步路远的地方有一棵桑树,不知...

他为17位饿鬼答疑解惑,内容太精彩了!

他为17位饿鬼答疑解惑,内容太精彩了!

这个故事出自《佛说鬼问目连经》佛住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的时刻,有一天傍晚时分,目连尊者从禅定起来后,就到恒河水边经行,看到饿鬼道的众生,每个都受到不合的罪报。这时诸饿鬼看到尊者目连,都起了恭敬心,向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