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智法师:为什么说“进入佛家,以戒为本”呢?(251—255)

纯智法师:为什么说“进入佛家,以戒为本”呢?(251—255)

《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251、为什么说“进入佛家,以戒为本”呢?

答:戒是一切善法功德的根本,也是完成涅槃菩提的根本,因此,不走上佛法的道路便罢,如走上佛法的道路,就得如法的、严格的守持净戒,所以说:“进入佛家,以戒为本。”不容任何佛教弟子有所违犯。《戒学述要》说:“从浅处说,佛教的戒学,是人生伦理道德的规律,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准则。往深处讲,戒是塑造人格甚至于圆满究竟——成佛。修学佛法的人,从进入佛门信仰三宝起,一直到完成无上佛果都是有其戒相可说的。”所以具足净戒,实际是佛教诸乘学人必须具有的行道项目,否则就不能达到诸乘所预期的目的。戒学虽然有种种差别,而实彻上彻下的。

252、经中经常讲“大人相报”,是什么?

答:大乘行者以求佛果为最高的目的,而成佛就一定会得大人相报。所谓大人相报,就是佛所具足的三十二相。然而至所以获得三十二相,不是由于其它什么差别因缘,乃是由于修持净戒所得。如果不能如法修持净戒,不但不能得三十二相,就是下贱人身亦不可得。

253、大乘菩萨戒是以什么为根本?

答:大乘菩萨戒,实际是以发菩提心为本,也就是以菩提心为其戒体。如果不能发菩提心,纵然能严持净戒,亦不过是俗戒。弘一律师说:“五戒、八戒,分属于小乘,然欲秉受戒品,应发大菩提心,未可独善其身,偏趣寂灭,虽开遮持犯,不异声闻,而发心起行,宜同大士,清信之辈,幸其自勉!”大乘志在利他,如果不发菩提心,怎么能利众生?因此,只要是大乘菩萨,都必须要发菩提心。

254、什么是声闻戒、菩萨戒?

答:修学佛法,经中分为两类,就是发厌离心的声闻和发菩提心的菩萨。虽然不论他们的发心有着什么不同,但是他们都有各自所修的戒行。(一般以为七众别解脱戒为声闻所修的戒行,三聚净戒为菩萨所修的戒行。)

255、什么是七众弟子?

答:1,比丘、2,比丘尼、3,沙弥、4,沙弥尼、5,式叉摩那、6,优婆塞、7,优婆夷。(中国由于南宋以来,根本就不太重视戒律,僧团内根本也就没有式叉摩那这一众弟子了,但是我们仍然习惯还称七众弟子。)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佛典故事:最快乐的事

佛教故事:佛典故事:最快乐的事

最快乐的事佛陀在舍卫城时,有四个新近皈依的弟子聚在一起讨论修行的心得。那时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到处开满美丽鲜艳的花朵,散发浓郁的香味,还有蜜蜂和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这四个弟子看到这样的景色,感到十分惬...

悟妙法师:学佛应如何寻找善知识?

悟妙法师:学佛应如何寻找善知识?

请问法师,学佛应如何寻找善知识?释迦牟尼佛、弥勒菩萨、世亲菩萨以及宗喀巴大师都宣说了善知识的法相。末法时期,具有全面功德的善知识较少,但最主要归纳为三点:1、戒律清净,包括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

前世三转经

前世三转经

前世三转经 西晋沙门法炬译闻如是。一时佛游于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皆阿罗汉也。一切大圣皆其上尊。悉知他人心所念。独阿难未也。尔时佛出精舍坐于虚空。为无央数百千众会围绕。而为说法。及七...

索达吉堪布:发心学佛之后,渐渐与亲朋好友相处的时间少了

索达吉堪布:发心学佛之后,渐渐与亲朋好友相处的时间少了

索达吉堪布:发心学佛之后,渐渐与亲朋好友相处的时间少了 问:发心学佛之后,渐渐与亲朋好友相处的时间少了,他们觉得我变得绝情了,很不理解。这种情况我该怎么办? 索达吉堪布答:从世间的角度来讲,绝情是...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五十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五十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五十集) 尊敬的法师,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大乘无量寿经》第六品,请看愿文的第三十五、三十六愿,我们先来读一下: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究竟必至一...

哄好女朋友 到底有哪些妙招

哄好女朋友 到底有哪些妙招

如何哄女朋友,可以说男生在爱情关系中需要随时都要保持学习的一门技能了。女生生气,可能不需要任何理由,也没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制。有的时候是真的生气,有的时候也就是为了让男生让步而已。那么不管如何,男人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