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智法师:为什么说“进入佛家,以戒为本”呢?(251—255)

纯智法师:为什么说“进入佛家,以戒为本”呢?(251—255)

《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251、为什么说“进入佛家,以戒为本”呢?

答:戒是一切善法功德的根本,也是完成涅槃菩提的根本,因此,不走上佛法的道路便罢,如走上佛法的道路,就得如法的、严格的守持净戒,所以说:“进入佛家,以戒为本。”不容任何佛教弟子有所违犯。《戒学述要》说:“从浅处说,佛教的戒学,是人生伦理道德的规律,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准则。往深处讲,戒是塑造人格甚至于圆满究竟——成佛。修学佛法的人,从进入佛门信仰三宝起,一直到完成无上佛果都是有其戒相可说的。”所以具足净戒,实际是佛教诸乘学人必须具有的行道项目,否则就不能达到诸乘所预期的目的。戒学虽然有种种差别,而实彻上彻下的。

252、经中经常讲“大人相报”,是什么?

答:大乘行者以求佛果为最高的目的,而成佛就一定会得大人相报。所谓大人相报,就是佛所具足的三十二相。然而至所以获得三十二相,不是由于其它什么差别因缘,乃是由于修持净戒所得。如果不能如法修持净戒,不但不能得三十二相,就是下贱人身亦不可得。

253、大乘菩萨戒是以什么为根本?

答:大乘菩萨戒,实际是以发菩提心为本,也就是以菩提心为其戒体。如果不能发菩提心,纵然能严持净戒,亦不过是俗戒。弘一律师说:“五戒、八戒,分属于小乘,然欲秉受戒品,应发大菩提心,未可独善其身,偏趣寂灭,虽开遮持犯,不异声闻,而发心起行,宜同大士,清信之辈,幸其自勉!”大乘志在利他,如果不发菩提心,怎么能利众生?因此,只要是大乘菩萨,都必须要发菩提心。

254、什么是声闻戒、菩萨戒?

答:修学佛法,经中分为两类,就是发厌离心的声闻和发菩提心的菩萨。虽然不论他们的发心有着什么不同,但是他们都有各自所修的戒行。(一般以为七众别解脱戒为声闻所修的戒行,三聚净戒为菩萨所修的戒行。)

255、什么是七众弟子?

答:1,比丘、2,比丘尼、3,沙弥、4,沙弥尼、5,式叉摩那、6,优婆塞、7,优婆夷。(中国由于南宋以来,根本就不太重视戒律,僧团内根本也就没有式叉摩那这一众弟子了,但是我们仍然习惯还称七众弟子。)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地藏菩萨感应录:身心苦痛闻佛法 阴霾散尽见暖阳

地藏菩萨感应录:身心苦痛闻佛法 阴霾散尽见暖阳

【福建】瑞平2007-12-10我自小便体弱多病,同时又得不到大人的理解和呵护,自孩提时代起,就倍受来自身心的双重痛苦和煎熬,长期处于心理压抑的状态。长大成人,参加工作了还是无法摆脱这身体的病苦和内...

雪窦禅师:无求品自高

雪窦禅师:无求品自高

雪窦禅师:无求品自高 无欲则刚,无求品自高。如果我们的心灵能破除虚妄,那么这样真实的本心,会产生巨大的能量。 雪窦寺在浙江宁波四明山中,历代出高僧,都以雪窦为名,但禅宗公案中的雪窦禅师是指正脉的雪窦...

何必太过执着

何必太过执着

何必太过执着有大和尚与小和尚二人结伴下山,到集市上购买寺院一周必需的粮食。去集市的路有两条:一条是远路,需绕过一座大山,蹚过一条小溪,来回近一天的路程;一条是近路,只需沿山路下得山来,再过一条大河即...

药师坛城“法施”连载35

药师坛城“法施”连载35

【药师坛城“法施”连载35】药师禅:人生可赶,且不可急。赶,是风景;急,只会让心灵煞风景。赶,是山一程,水一程,千里万里;急,是雨一阵,风一阵,风雨交加。优雅的人生,是一颗平静的心,一个平和的心态,...

走霉运时如何转运?一个人倒霉怎么转运

走霉运时如何转运?一个人倒霉怎么转运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运气比较好的时候,也有运气差的时候。人生运气的好坏就好比道路的曲曲折折,没有一直平顺的道路,也没有一直都是曲折坎坷的道路。走霉运时如何转运?一个人倒霉怎么转运?走霉运时如何转运?...

星云法师:求法的态度

星云法师:求法的态度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今天是本年度新生训练,我要向各位讲几句话。各位到这里来,主要是为了求学,也可说是为了求法,为了求道。大家都知道,做人有做人的态度,做事有做事的态度;同样地,求学有求学的态度,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