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智法师:为什么说“进入佛家,以戒为本”呢?(251—255)

纯智法师:为什么说“进入佛家,以戒为本”呢?(251—255)

《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251、为什么说“进入佛家,以戒为本”呢?

答:戒是一切善法功德的根本,也是完成涅槃菩提的根本,因此,不走上佛法的道路便罢,如走上佛法的道路,就得如法的、严格的守持净戒,所以说:“进入佛家,以戒为本。”不容任何佛教弟子有所违犯。《戒学述要》说:“从浅处说,佛教的戒学,是人生伦理道德的规律,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准则。往深处讲,戒是塑造人格甚至于圆满究竟——成佛。修学佛法的人,从进入佛门信仰三宝起,一直到完成无上佛果都是有其戒相可说的。”所以具足净戒,实际是佛教诸乘学人必须具有的行道项目,否则就不能达到诸乘所预期的目的。戒学虽然有种种差别,而实彻上彻下的。

252、经中经常讲“大人相报”,是什么?

答:大乘行者以求佛果为最高的目的,而成佛就一定会得大人相报。所谓大人相报,就是佛所具足的三十二相。然而至所以获得三十二相,不是由于其它什么差别因缘,乃是由于修持净戒所得。如果不能如法修持净戒,不但不能得三十二相,就是下贱人身亦不可得。

253、大乘菩萨戒是以什么为根本?

答:大乘菩萨戒,实际是以发菩提心为本,也就是以菩提心为其戒体。如果不能发菩提心,纵然能严持净戒,亦不过是俗戒。弘一律师说:“五戒、八戒,分属于小乘,然欲秉受戒品,应发大菩提心,未可独善其身,偏趣寂灭,虽开遮持犯,不异声闻,而发心起行,宜同大士,清信之辈,幸其自勉!”大乘志在利他,如果不发菩提心,怎么能利众生?因此,只要是大乘菩萨,都必须要发菩提心。

254、什么是声闻戒、菩萨戒?

答:修学佛法,经中分为两类,就是发厌离心的声闻和发菩提心的菩萨。虽然不论他们的发心有着什么不同,但是他们都有各自所修的戒行。(一般以为七众别解脱戒为声闻所修的戒行,三聚净戒为菩萨所修的戒行。)

255、什么是七众弟子?

答:1,比丘、2,比丘尼、3,沙弥、4,沙弥尼、5,式叉摩那、6,优婆塞、7,优婆夷。(中国由于南宋以来,根本就不太重视戒律,僧团内根本也就没有式叉摩那这一众弟子了,但是我们仍然习惯还称七众弟子。)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做了和合术对方有什么感觉 想知道的进来看看

做了和合术对方有什么感觉 想知道的进来看看

从小受到母亲的熏陶,酷爱化妆的我,凭借自己的技术考进了化妆师证件,一毕业就被国际奢侈品大牌所选中,成为了当地店面的柜姐。大家对柜姐的影响一般都很不好,因为网上频频出现许多负面信息,例如柜姐向顾客翻白...

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断崖了义禅师悟道因缘

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断崖了义禅师悟道因缘

断崖了义禅师悟道因缘杭州天目断崖了义禅师,杭州高峰原妙禅师之法嗣,俗姓汤,德清(今浙江境内)人,生于南宋理宗景定四年(1263)。了义禅师六岁才说话,每天随母亲念诵《法华经》,对世间的事懵然无知。了...

索达吉堪布:有困难,找护法!

索达吉堪布:有困难,找护法!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佛教故事:佛典故事:世间苦空的意义

佛教故事:佛典故事:世间苦空的意义

世间苦空的意义世间的一切,苦空无常从前,印度有个婆罗门,他的家中,生了一个男孩子,长得英俊端庄,父母非常疼爱.这孩子从小就聪明异常,和一般的小孩子完全不同。他在无忧无烦的快乐中,度过了黄金一般的童年...

隆莲法师:阿弥陀经 十三

隆莲法师:阿弥陀经 十三

隆莲法师:阿弥陀经 十三 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个就是我们的大志向,这才是大事,一大事因缘。我们当了出家人,成佛就是大事,因为我们中国汉传佛法都是大乘,出家也是大乘,汉传比丘比丘尼都受菩萨戒,南传只受...

文殊菩萨指示念佛是诸法之王,“七佛之师”—文殊菩萨劝念

文殊菩萨指示念佛是诸法之王,“七佛之师”—文殊菩萨劝念

文殊菩萨指示念佛是诸法之王 法照,唐代圣僧,为净土宗四祖,约生于公元747-821年间。法照大师的一生有许多神奇殊特的感应事迹。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迁居衡州(今湖南衡阳)的云峰寺时,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