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你的福德多不多

有一次,佛陀来到憍萨罗国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树给孤独园。

是日,憍萨罗国波斯匿王盛装前往礼见佛陀,请求佛陀及僧团能在舍卫城住上三个月,接收他的赡养。

佛陀默许了。

波斯匿王就在王宫外面,搭建了一座大教室,并要求朝中的大臣们,也一路发欢乐心赡养。

在一次饮食赡养后,波斯匿王对佛陀说:

“世尊!我曾经听世尊说:布施给畜生,可以获得以百计的福报,布施犯戒工资千,布施持戒工资万,布施离欲外道为亿,布施向须陀洹则难以计算,更何况是须陀洹以上的圣者了。我今天赡养了世尊及众比丘僧,是以,所获得的福报与功德,应当是难以计算的。今天,我已经算是功德圆满了。”

佛陀听了,告诉波斯匿王说:

“大王!不要这么说!作福是不嫌多的,你怎么能说已经功德圆满了呢?为何说作福不嫌多呢?因为众生的死活轮回,其实长远得难以计算。

在良久以前,我们住的地方有一位名叫‘地主’的大王,皇后名叫‘日月光’,太子名叫‘灯光’。灯光太子长得十分正直,后来削发修道成佛,并且陆续度化了八十亿众成阿罗汉。

地主大王在太子成佛后,迎请灯光如来入宫亲自赡养,并且发愿毕生赡养如来及八十亿众的阿罗汉,获得了灯光如来的默许。

地主大王充分赡养了灯光如来七万年。

灯光如来入灭后,地主大王又建了许多寺庙、浮屠,持续赡养其它阿罗汉,直到他们一一入灭,并且也为这些阿罗汉的遗骨建塔庙赡养,这样又过了七万年,直到灯光如来所传的佛法消失了,才去世。

大王!那位地主大王不是别人,就是我的前身。那时,我七万年赡养如来,七万年赡养舍利,只想以此所作的功德,在死活中获得福报享用,而不曾修道求解脱。大王!你知道吗?当时所作的福德,到现在已经全部耗尽了,连毛发般大小的福德也没留下来。怎么会这样呢?恰是因为,死活轮回长远得难以计算,乃至在那么长的时间中,再多的福报都邑被耗尽,不留一丝一毫。

所以,大王!不要说:今天我作福已经功德圆满,你应当说:今天我所怀孕、口、意的所作所为,都要趣向解脱,我不求在死活中享用福报,但求能获得长远无量的安泰。”

波斯匿王听了佛陀这番教说,不由得毛骨悚然地害怕起来。一阵悲痛哭泣后,以手抹掉眼泪,向佛陀顶礼,承认自己的过失。他说:

“世尊!我真是太愚蠢了,请世尊接收我的懊悔!我以五体投地之礼,表示我悛改的心意。今后,我不会再那样说了,请世尊接收我的懊悔。”

“太好了,大王!你能懊悔悛改。我接收你的懊悔,今后不要再那样说了。”

这时,在大众中,有一位名叫迦旃延的比丘尼,起来赞叹佛陀对波斯匿王的劝勉,并且以自己的前世为例,印证应当趣向于解脱,而不是求在死活中享用福报的教说。她说,三十一劫前她的前世,是一位名叫“纯黑”的差使,他在野马城赡养当时的式诘如来,赡养后,发愿要以这样的功德不堕三恶道,下世见佛闻法而得解脱。她就是以这样的人缘,当代得遇释迦佛,从而修道得解脱的。

佛陀赞叹她是声闻学生中,信解脱第一的比丘尼。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药师坛城“法施”连载50

药师坛城“法施”连载50

【药师坛城“法施”连载50】药师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以“恶”的眼光看世界,世界无处不是破残的;以“善”眼光看世界,世界总有可爱处。土壤虽脏,能生万物。大海随浑,能容万物。温馨提示:心质鸡...

佛教故事:佛教与拜拜:祖母教拜拜

佛教故事:佛教与拜拜:祖母教拜拜

祖母教拜拜笔者生长在一个佛教的家庭,家里有清静庄严的小佛堂,是祖母早晚烧香、礼佛、诵经、念佛、打坐、修行的地方,别人是不许进去一步的。我还记得,我在刚学会走路的那一两年间,清早或下午,只要听到祖母佛...

兜调经

兜调经

兜调经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国中有一婆罗门名曰兜调。有子名曰谷。兜调为人急弊常憙骂詈身死还自为其家作狗子。名曰骡。其子谷者爱是狗子为着金锁。床卧常以氍氀[翕*毛] [毯-炎+登...

这些佛教中需知的礼仪你知道多少?

这些佛教中需知的礼仪你知道多少?

1、合十​亦称“合掌”。其形状是两手当胸、十指相合。合十为礼,以示敬意。对佛法信众言,这是最熟识不外的呼唤方法,合十的动作,不仅能够到达收摄表面的作用,也给人一种谦和的印象,是佛教徒日常生活中最常用...

佛教故事:处世哲理:蜜蜂与苍蝇

佛教故事:处世哲理:蜜蜂与苍蝇

苍蝇原本是无翅无腿的蛆虫,听到人们赞扬蜜蜂,他又是妒忌,又是眼红,于是便脱去白色的紧身衣,模仿着蜜蜂的模样,把自己从头到脚打扮了一番。但是,人们照样讨厌他,见了就挥舞蝇拍,撵得他东逃西藏,差点丢了小...

隆莲法师:阿弥陀经  十四

隆莲法师:阿弥陀经 十四

隆莲法师:阿弥陀经 十四 西藏有四皈依,先皈依上师,上师代表三宝,先念皈依上师,再念皈依佛法僧,皈依就是投靠依靠,一般人到了没办法时就要投靠别人,要听别人的指挥,皈依佛常随佛学,皈依法不损恼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