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禅师:故道白云:9.慈悲之路

9.慈悲之路

悉达多和耶输陀罗的婚礼居翌年的秋天举行。那天是释迦国普天同庆的日子。整个迦毗罗卫国都布满了旗帜、灯饰和鲜花,而音乐也是处处可闻悉达多和耶输陀罗的座驾马车,所到之处都是欢呼载道。他们又到城外的村落和小市镇,去赠送食物和衣服给那些贫苦的家庭。

净饭王亲自策划建筑三座适应不同季节的宫殿,送给这对新人。夏天的宫殿兴建在高原上倚山的幽美地区。为雨季和寒科而建的,则座落于城都的中心。每座宫殿都设有莲池,里面种着浅蓝色、粉红公或白色的莲花。他俩的锦履华服,和每天燃点的檀香,都是特别从西南面伽尸国的城都王舍城专程订购回来的。

净饭王现在才觉安心,因为悉达多已走上了他梦寐以求他儿子会走的路。他样自挑选国内最佳的乐师和舞蹈员,为儿媳俩长期表演以供娱乐。

可是,对悉达多和耶输陀罗来说,快乐并非是从安枕无忧的权贵生活中可找到的。他们的快乐,是从坦诚相待、互诉心声而获至的。他们全没有为山珍海味或绫罗绸缎而心动。虽然他们都懂得欣赏歌舞的艺术,但他们永不会沉迷于这些享乐之中。他们有他们的梦想去寻找在追求精神升华和社会革新役旅上的一切答案。

第二年的夏天,悉达多自幼的忠仆车匿驶着马车,载悉达多和耶输陀罗前往夏宫。沿途中,悉达多便乘机介绍耶输陀罗认识国内她未曾到过的地方。他们在每处逗留几天,有时更会在乡村里的民居过宿,与村民一起吃简单的食物,睡在绳织的床上。从这些经历中,他们学到了很多不同地方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有时,他们会遇到很悲惨的情景。他们曾风过有的家庭有九个或十个小孩,而每一个小孩都染上顽疾。无论他们的父母怎样日夜劳苦,他们永远都无法抚养孩子。一般农民的生活都是十分艰苦的。悉达多凝视着骨瘦如柴的小童,他们都因生虫或营养不足而导至肚胀。他又看到伤残的一群在街上行乞。这一切的情景都使他非常不安。他看到这些人,全部都是被困在无可逃脱的环境里面。贫病交迫之余,他们更要遭受婆罗门的欺压。而对这些欺压,他们又都伸诉无门。他们离城都太远。况且,即使到了城都,又有谁会帮助他们呢?悉达多知道,就是一国之君,也没有力量去改变他们的悲惨景况。

悉达多很清楚明白宫廷里的一切运作。每一个官员都只顾保护和巩固自己的势力,把民间的疾苦和需要都置诸脑後。因为曾亲身看到他们的互相斗争和残害,悉达多对政治只感到极度的反感。他很明白就是自己父亲的权力,也是十分脆弱和有限的一个国君根本就是被囚於自己的地位之中,因而失去真正的自由。虽然他的父亲也知道部属是贪婪腐败,但无奈又要倚靠这些部属来保卫王朝。悉达多知道自己继位后,也必然会这样做。他明白只有消除人们心内的贪婪和嫉忌,环境才会改变。就因为这样,他寻找精神解放之道的欲望又再次重燃了。

耶输陀罗聪明黠慧。她了解悉达多心底的冀盼,而且坚信只要悉达多寻道,必定会成功。但她也非常清楚,求道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随着时间的流逝,悲惨和痛苦不断发生。所以她认为当务之急应该是立即行动。她与悉达多商讨不同的方法去帮助社会上最贫困的人。这种工作她已做了好几年了。除了替一些人解除痛苦之外,她的努力也为自己心里带来了祥和与快乐。如果有悉达多的真心支持,她相信这类工作一定可以持续一段时间的。

各类日用品以及不同的侍从婢仆,都从迦毗罗卫国各地源源不绝送来供他们使用。悉达多和耶输陀罗把大部份的佣人都遣送回去,只留下几个来帮忙打扫花园、烧饭和管家。他们当然留下了车匿。耶输陀罗尽量把生活安排得简单。她会亲自入厨指导佣仆做些清简而又合悉达多心意的菜式。至于悉达多的衣装,她就会亲自掌管,自己打点一切。她不时都会请教悉达多有关她回城後将要重新投入的救援工作。悉达多非常明白她对这些工作的热诚,而永远都会给她无限的支持和鼓励。耶输陀罗也因此而对她的丈夫更加信任。

虽然悉达多从没怀疑过耶输陀罗做这些工作的价值,但他觉得、这条途径并不可以导致真正的祥和安稳。人们不单是被社会的不公平和疾病所折磨,更重要的是他们被自己内心所产生的忧悲苦恼所束缚。如果有一天耶输陀罗也陷入了恐惧、瞋怒、愤根或失望之中,她那会再有精力去继续她的工作呢?悉达多自己曾亲身径历过因朝廷和社会的不健全而引起的怀疑、沮丧和痛苦。他知道心底里的平静才是真正社会工作的根基。但他并没有给耶输陀罗知道他这种想法,因为他恐怕这样做会令她更加忧虑。

回到冬宫后,他们就要不停地款待到访的宾客。虽然耶输陀罗对亲朋戚友都热诚招待,但她最关注的,仍是悉达多与别人所谈及哲学宗教与政治社会关系的话题。就是四处出入督导着侍应,她都不会错过这些言谈的一字一句。她曾希望在众多朋友中,能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来加入她的工作,可惜没有几人表示兴趣。他们大都只想着欢宴作乐。但悉达多和耶榆陀罗仍然是耐心地接待他们。

除了悉达多以外,还有一个同样明白和支持耶输陀罗的人,她就是乔答弥王后。王后非常关心媳妇的快乐,因为她知道如果耶输陀罗快乐,悉达多也会快乐。不过,这并非她支持耶输陀罗慈善工作的唯一原因。乔答弥王后本身就是一个很慈悲的人。她第一次跟耶输陀罗去探访穷乡僻壤,便立刻体会到这种工作的真正价值了。它不只是给予穷苦人家米饭、面粉、布匹和药物等物资上的支援。更重要的,在他们痛苦的时候,可以直接给予他们慈祥的目光、一双授助的手和一颗爱心。

王后不像宫里其他的人。她经常对耶输陀罗说,女人也如男人一样拥有智慧和力量,所以也应该肩负社会上的一些责任。虽然女人特别善长于令家庭里倍添温馨,但这并不代表她们就只应该留在厨房或王宫里。乔答弥发觉她可以和熄妇成为交心的朋友,因为耶输陀罗和她一样独立,又善于思虑。王后不只嘉许那输陀罗的工作,她还与耶输陀罗肩并肩的工作。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善与善的会心

善与善的会心

善与善的会心在小镇最阴湿寒冷的街角,住着约翰和妻子珍妮。约翰在铁路局干一份扳道工兼维修的活,又苦又累;珍妮在做家务之余就去附近的花市做点杂活,以补贴家用。生活是清贫的,但他们是相爱的一对。冬天的一个...

不生病的要诀──不吃肉、不发脾气

不生病的要诀──不吃肉、不发脾气

想要知道世界上为什么有刀兵、水、火、瘟疫流行,这个战争的痛苦,杀人流血,互相这么寻仇报怨,为什么呢?就因为杀生杀太多了。现在这个世界上,杀生的人也太多,救生的人是太少了,那么人人都只知道杀生,人...

佛教故事:励志故事:一只蜘蛛和三个人

佛教故事:励志故事:一只蜘蛛和三个人

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潮湿,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掉下来,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又掉下来第一个人看到了,他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忙碌...

人必识己,方可立人,人皆敬之而助也

人必识己,方可立人,人皆敬之而助也

学佛修行者的基础《世法哲言》一必识己方立人,何以故也?己之诸癖自难于解,如瞻己背终弗所见,为外人颇观,己藏己过乃人之常性,过甚则或离而不愿同谋,识已得之其弗觉,愧而求知,格得其德,方可立人,人皆敬之...

    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所宣说的一切经典,无不是在讲说调伏自心的方法,因此,向自心打商量并且去观照,才是最重要的。

--- 第一世噶-玛-巴杜松钦巴

 
   首先,让不安定的心安定;
 
   中间,让安定的心稳固;
 
   最后,让稳固的心发挥功用——这样的口诀,是最要紧的。
 
                 
--- 第一世噶-玛-巴杜松钦巴

 
   听闻的智慧,要能认识烦恼;
 
   思维的智慧,要能降服烦恼;
 
   禅修的智慧,要能根除烦恼。

--- 第一世噶-玛-巴杜松钦巴

    弟子的镜子是上师,弟子自心所有的,也会显现为上师身上所有的。

 
   总之,如果不想着上师的功德,只想着上师的过错而不尊敬,这样就没有出离轮回的方法。
 
                   
--- 第一世噶-玛-巴杜松钦巴



    就算有口诀还不够,修持才是最重要的。

 
   总归而言,当临终时睡在自己的卧铺,吞下最后一口饭,亲友们围绕身旁,呼吸或长或短的喘着气时,要能作到由光明走向光明,从喜乐走向喜乐,让本尊空行前来迎接。
 
                             
--- 第一世噶-玛-巴杜松钦巴

 
   有怎么样的弟子,就会有怎么样的上师阿闍黎,无边十方国土哪里有各种具缘的弟子,上师就会生往那里,

 
   由于获得生死自在的上师阿闍黎,对于各种弟子来说,是不可能没有意义的,所以,直至未来的边际,上师会不断地为弟子而来,

 
   因为上师的心,即是金刚总持的心。
 
          
--- 第二世噶-玛-巴噶-玛-巴希

 

    见地,就是显相与空性无二无别;
 
   修持,就是无漏的法身;
 
   行持,就是无碍的本智;
 
   三昧耶,就是清净无垢;
 
   果位,就是“自心即佛”。
 
           
--- 第四世噶-玛-巴若佩多杰

 
   不要看别的地方,就看着自己的心,当你看着自心的时候,看不到任何能见的相;

 
   所谓的见地呢,就是了解真的没有“能修”和“所修”。
 
              
--- 第五世噶-玛-巴德新谢巴


    仅只是一个法脉不能调伏所有的众生,佛陀依着众生各自的意愿给予眷顾,自身对于自己的法脉若能如法而行,这就可以了。
 
             
--- 第五世噶-玛-巴德新谢巴

    痛苦时想起佛法,不算真实;
 
   幸福时想起佛法,那才是真实的。

--- 第八世噶-玛-巴米觉多杰


    如果一个弟子,对他所皈依的具德上师生起了想解脱轮回的真实信心,那么,即使有人毁谤这位上师,他是不会生起贪着或瞋恨的,如果有这样之心生起,表示他并没有真实的信心。

 
   因此,一旦生起“依靠法与上师,就能得到解脱”的信心,即使遇到让自己和他人生起烦恼的因缘,自他烦恼只会完全平息,除此之外,再不会有其他情况。
 
              
--- 第八世噶-玛-巴米觉多杰


    能直接利益到众生是最好的。如果做不到,间接的利益众生,不伤害众生,而尽力去说法、思法、修法、集众、立寺、建塔、塑像等,如此造福积德的一切思想与行动,将成为大菩提的因。

 
   若是没有利益众生的想法,或者就算有,但行为上却做出会伤害众生的闻思修与积聚福德的一切相似法,不会成为成佛的因,因此,需要善巧的放下。
 
                
--- 第八世噶-玛-巴米觉多杰

    虔诚地顶礼一位菩萨,即是顶礼一切菩萨。为什么这么说呢?虽然诸佛菩萨为了随类调伏众生,而不定地示现带有各乘法教的化身,但事实上,法门只有一个,道只有一个,果只有一个。因此,你听闻菩萨名号的信心而生的善果,与见到佛色身的福德而生的善果是相同的。
 
                

 ---第十世噶-玛-巴确映多杰

 
   在执着万事万物是恒常的无明轮回中,我们一直陷于“我的”、“你的”的纷争里,到了判定善恶的牢狱时,自作的一切,肯定成熟到自己头上。

 
   因此,一切如母有情啊!因果的分别,不要颠倒。
 
                 
--- 第十六世噶-玛-巴让炯多杰

 
   一个人对阿底峡尊者大喊说:“请传我口诀!”
 
   阿底峡微笑的点点头说:“我的耳朵很好、很好。”
 
   并大声地喊回去说:“口诀在信心!信心!”
 
                
--- 噶当派教言

 

    所谓佛法,没有别的,无非尽力让自心生起慈悲,

 
   尽力趋入离戏论的真实本性,尽力利益众生——就是这样的智慧罢了。
 
                
--- 帕莫竹巴

 
   瞋心大小,在被身分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欺侮时,就看得一清二楚。
 
   我慢大小,在自己学问有些增长时,就看得一清二楚。
 
   嫉妒大小,在别人抢到好位子时,就看得一清二楚。
 
   贪欲大小,在春风得意时,就看得一清二楚。
 
   吝啬大小,在布施自己的财物时,就看得一清二楚。
 
              
--- 藏巴加惹大师

 
   不贪着此生,就是最好的供养。
 
   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有情众生,就是最好的利生。
 
   满足于任何事物,就是最富有。
 
   到哪个地方都行,就是最好的故乡。
 
   睡在哪里都舒服,就是最好的豪宅。
 
   有助益的觉受生起,就是最好的朋友。
 
   彻底完成着手开始的事,就是最好的好汉。
 
   自己能做得了主,就是最有权威的话语。
 
   心不被贪嗔所驱使,就是最好的悲悯。
 
   没有不如法的心意,就是最好的戒律。
 
   心意具有觉证,就是最好的空行聚集。

---藏巴加惹大师

 
   一般人只喜欢高深的法,不能满足于初基的法,只喜欢那些说空空的、无无的、高高的法,只是人们的证解范围里,却没包含法的力量,

 
   光是大圆满法没有用,还要有大圆满人才行。
 
          

 ---央滚巴大师

 
   听到一个法、两个法就要去修;知道一点、两点也要结合在心上。若不将法灌注在心上,就像面粉与水,若不混合一起,却让法和人之间,有着能容纳下一个人的空间,法就起不了作用了。
 
           
--- 央滚巴大师

证悟者的心要口诀!

    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所宣说的一切经典,无不是在讲说调伏自心的方法,因此,向自心打商量并且去观照,才是最重要的。--- 第一世噶-玛-巴杜松钦巴&nbs...

刘华珠居士:晚上播放《地藏经》有什么好处?

刘华珠居士:晚上播放《地藏经》有什么好处?

这就是说有时一遇到问题,我就想到老法师怎么教我的,我应该怎么做。一去做,果然效果就特别的殊胜,这依教奉行确实效果很殊胜的。比方说二00四年一月三号,老法师有个开示,这个开示讲的,就是为什么晚上要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