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佛法和勇猛精进学佛如何区别-

贪佛法和勇猛精进学佛如何区别?

问:第一个,听师父讲,学佛的目标是要去掉贪瞋痴慢,破迷开悟。并贪佛法也是贪,但同时又提出学佛要求精进勇猛,请问如何理解精进勇猛与贪佛法之间的区别,如何正确理解精进与贪?

答:他这个问题问的很好,确实有深度。学佛的同学应该都知道菩萨修学的六个纲领,一般称为六波罗蜜,如果你明白这个纲领,这个问题就解答了。六个纲领是有次第的,要按照顺序来修学,不可以躐等。你看第一个要修布施,第二是持戒,你不能布施,持戒决定做不到;持戒做不到,忍辱一定做不到;不能忍,就决定做不到精进,所以它是有层次、有顺序的。去掉贪瞋痴慢是在第一个阶段,布施就是放下,就是舍弃,布施什麽?最重要的是要把贪瞋痴慢给布施掉,你後面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就一帆风顺。我们今天修菩萨道不能成功,就是不肯把贪瞋痴慢布施掉,关键在此地。这桩事情你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才能理解精进与贪欲。

你看我们因为贪瞋痴慢布施不掉,学佛也是贪心,烧香也贪图我要烧第一炷香,烧第二炷香就不甘心,这怎麽行?学习法门,我要学最殊胜的法门,到底哪个法门最殊胜?很难讲,佛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哪个最殊胜?佛经上也常讲第一法门,最殊胜法门,那个不是法门有差别,第一殊胜是从哪里讲?从根机上讲的。适合於我修学,适合我的程度,适合我的根性,我修这个法门一定有效,一定成功,这个法门对我来讲是第一殊胜,对你未必是第一殊胜。佛在经上常常用比喻说,佛好像是个大夫,医王、大夫,这群众生都是病人,每个人害的病不一样。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就好像药方,对症了,你这个药服了你的病就好了,这对你是第一。如果不对症,这个药吃了恐怕病加重,甚至於要死,毒死了,那怎麽能称殊胜?

所以法门应机就叫殊胜,就叫第一,是从这上说的。不是从法上说的,法没有高下,法没有分别,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所以,首先要断烦恼,贪瞋痴慢是烦恼,不但学佛从这儿下手,儒家教人也从这下手。你看儒家教学,《大学》里面讲的「格物致知」,这是讲真正用功,从哪里下手?格物,然後再进入致知,再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顺序不能乱。什麽叫格物?司马光说得好,我们印光大师也说得好,印光大师的说法是跟司马光相同的。物是五欲,就是欲望,你对物质享受的欲望;格是什麽?格是革除,你要把物质欲望要把它革除掉,这就是断烦恼!然後你才能有智慧,才能做到致知;换句话说,你的智慧是因为你的烦恼把它障碍住了,烦恼去掉,智慧就现前,这致知。

真正智慧现前,你的意就诚了,意诚之後,你的心就正了,你看看儒家讲这套功夫,也从断烦恼下手。佛法更讲的清楚,破烦恼障,然後破所知障;破烦恼障成就你的德行,破所知障成就你的智慧。世出世法在方法上讲没有差别,我们要能够懂得。所以智慧跟精进不一样,精进里头决定不带烦恼,我们今天讲精进,勇猛精进里面带着有烦恼。为什麽勇猛精进?我有目的,我有企图,我有好处,如果什麽好处都没有就不干了。你从这上你就懂得,世间里头哪有精进?都是附带名闻利养在里头他才肯干;什麽都没有,你还拼命努力干,那是精进。你所作所为真的是牺牲奉献,是为利益众生,为成就自己真实智慧,成就自己德行,这是精进。绝对没有名利在里面,决定没有企图在里头,区别在这个地方。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拉珍文集] 什么是真慈悲?

[拉珍文集] 什么是真慈悲?

什么是真慈悲?拉珍很多人把慈悲与仁慈、慈爱混成同一个概念,其实不然。在第三世多杰羌佛所传的修行法当中,七支大悲我母菩提心第四支“慈爱:每时每刻,从于三业之行所生发,慈爱一切众生父母,长寿无病富贵吉祥...

佛教故事:觉者的生涯:第十七节 僧团设立的意义

佛教故事:觉者的生涯:第十七节 僧团设立的意义

第十七节 僧团设立的意义佛陀在毗舍离渡过了雨季和冬季。就在农历二月的一天,他离开了毗舍离,行化了恒河流域的玛拉和安歌王国,穿过那烂陀、王舍城苏输玛罗城。此时,佛陀的名声传遍了广大地区,已至喜马拉雅山...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62.舍利弗之吼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62.舍利弗之吼

62.舍利弗之吼雨季过后,舍利弗尊者向佛陀道别,准备到外地弘法。佛陀祝愿他旅途平安,身心都了无挂虑。他又希望舍利弗这次努力的弘法,不会遇到太多的障碍。舍利弗尊才表示感谢后,便起程离去。当天下午,一个...

佛教故事:心生菩提树:与其追求绝对真理,不如做好自己

佛教故事:心生菩提树:与其追求绝对真理,不如做好自己

与其追求绝对真理,不如做好自己单智禅师的门下有弟子数百人,其中仁惠、香严最为优秀。有一天,单智禅师正在休息,仁惠冒冒失失地闯进禅室。单智禅师听到有人进来,便转身面壁,不看来人。仁惠禅师说道:我是您的...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三章 寻法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三章 寻法

第三章 寻法在对佛陀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这两个朋友放弃行脚生活,返回家乡马嘎塔国(Magadha),他们此时年约四十岁。⑴找到不死之道虽然面临许多失望,他们仍未放弃希望。相约谁先找到真正的不死之道,就...

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113)“法施”分享

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113)“法施”分享

药师坛城(世界)文化集团传播有限公司主办北京药师坛城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本愿功德!药师佛本愿功德是药师佛在因地行菩萨道时,所发大愿而成果德庄严。修行没有大的愿力,将来也就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