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三章 寻法

第三章 寻法

在对佛陀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这两个朋友放弃行脚生活,返回家乡马嘎塔国(Magadha),他们此时年约四十岁。⑴

找到不死之道

虽然面临许多失望,他们仍未放弃希望。相约谁先找到真正的不死之道,就要尽快通知对方,他们分头寻找,如此一来,遇见合格导师的机会就会倍增。

在此事发生前不久,佛陀才刚在巴拉纳西(Baranasi,古译:巴拉纳西)初转*轮,并在他首次雨安居之后,派遣第一批弟子六十位阿拉汉(arahant),出去传法,以造福世间。佛陀则前往王舍城,马嘎塔国王很快地成为他的信徒,并献给他竹林精舍。当拘律陀与优波提舍回到王舍城,住在删阇耶处,由别人提供的住处时,佛陀就住在精舍里。

有天优波提舍去城里,而拘律陀则待在住处。当拘律陀下午看见他的朋友回来之时,非常惊讶于朋友举止上的改变。他从未看过他如此快乐,整个人似乎都改变了,脸上焕发着奇特的光辉。拘律陀迫不及待地问道:「你的容貌如此安详,亲爱的朋友,你的面容如此明亮、澄澈,你已找到不死之道了吗?」

优波提舍回答:「是的,亲爱的朋友,我已找到不死。」然后他说出事情的经过。在城里,他看见一位比库(bhikkhu),其举止令他深受感动,立即便相信他是个阿拉汉(arahant),或至少正在迈向阿拉汉果的道路上。他去找他,并与他展开对话。

阿沙基比库说大沙门法

这位比库名为「阿沙基(Assaji)」,他自称是释迦族苟答马(Gotama)沙门「佛陀」的弟子。当优波提舍请求阿沙基解释他老师的教法时,阿沙基自谦只是个初学者,无法详细地解释,但能简短地告诉他这教法的要旨。优波提舍向他保证那样就够了,于是阿沙基诵出一首简短而扼要的偈颂(gatha),这偈颂后来传颂千古,在佛法传扬的每个地方都非常著名:

从因所生之诸法,

如来说明其因缘,

诸法复从因缘灭:

此即大沙门之法。⑵

当阿沙基说完此偈颂(gatha),优波提舍当下心中立即生起清净无染的法见:「凡有生,必有灭。」

当优波提舍对拘律陀重复这首偈颂时,同样的事也发生在他身上。

这种突如其来的觉悟经验,可能会迷惑、障碍我们,尤其当它们是被有些晦涩与难懂的说法所触发时。但激发理解究竟实相的「法」的力量,是与弟子的接受度、精进度成正比的。对于那些长期在思维与出离的纪律上自我训练者,以及深入反省无常与不死者,还有已为了究竟解脱而舍弃一切者来说,短短的四句偈颂,就足以比浩繁的论著揭露更多实相。

优波提舍与拘律陀就充分具备这些资格,他们一心追求究竟解脱,已学会以「有为」与「无为」的字眼来判别诸法①,他们的诸根②也已臻成熟,所缺乏的只是直观的关键,阿沙基的偈颂就是关键。

在清除遮蔽心眼的无明翳膜之后,刹那间它为他们带来不死的初次洞见。他们已洞见四圣谛,并见到无生涅槃,超越由死亡宰制的无常表相。他们如今安住在入流果(初果)上,迟早一定能达到最终的目标。⑶

劝导删阇耶

在拘律陀听完那个影响深远的偈颂之后,他立刻问这位大沙门如来,现在住在哪里。听到他就在不远的竹林精舍后,他迫不及待地想去那里,但优波提舍要他稍候,并说:「让我们先去找删阇耶,告诉他我们已找到不死。如果他能了解,就必然会朝实相迈进。但如果无法立即理解,他或许会有足够的信心加入我们,一起去找世尊。然后,在亲自听完佛陀的话后,他就一定能了解。」

然后,这两个朋友便去找以前的老师,说:「谛听,老师,请谛听!正自觉者已出现于世。他的教法微妙,且他的比库们都过着清净的生活,让我们一起去见他吧!」然而,删阇耶不仅婉拒邀请,且反过来要他们和他共享领导权。「如果你们接受我的提议,」他说:「你们就能名利双收,并获得最高的尊敬。」

但他们不为所动,并坚定地回答:「我们不在意是否有徒弟赖以维生,但你现在应该下定决心,我们已做出最后的决定了。」然而,删阇耶犹豫不决,他叹到:「我不能去!这么多年来,我一直都是个老师,并且有众多的徒众。如果我又变回学生,那无异是像从大湖变成小水壶。」于是,他的内心展开天人交战,他一方面渴望实相,另一方面又想保有自己的优势地位。结果后者获胜,他留了下来。

那时,删阇耶大约有五百名弟子。当他们得知这两个朋友决定去追随佛陀时,全都想要加入。但当他们得知删阇耶不去时,一半的人又打了退堂鼓,回到老师身边。删阇耶看到他失去这么多弟子,既悲伤又失望,气急败坏,结果如经典所说:「口吐鲜血。」

原注

⑴来源:Vin.1:39ff。

⑵此偈颂(gatha)之巴利文请见(沙利子(Sariputta)第一章求法)注⑷。

⑶有件事很有趣值得注意,即和佛陀最亲近的三位比库(bhikkhu):阿难达(ananda)与两位上首弟子,都不是在佛陀本人的教导下证得入流果(初果),而是在别人的指导下证得:阿难达(ananda)的老师是富楼那.弥多罗尼子(Punna-mantaniputta);拘律陀则是透过优波提舍,后者那时并非阿拉汉(arahant),而只是入流者而已。这种成就之所以成为可能,必须拘律陀对他的朋友与实相拥有坚强的信心,而他确实拥有这信心。

译注

①有为法即泛指因缘和合而成的现象,是世间共许的实相;无为法是指非由因缘和合而成的法,即涅槃,它是脱离有为法之苦,而达至最终解脱之法。

②指信、精进、念、定、慧等五根。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大豆低聚糖的保健作用

大豆低聚糖的保健作用

大豆低聚糖是a-半乳糖苷类,主要由水苏糖四糖、棉子糖和Vabascose等组成。成熟后的大豆约含有10%低聚糖。大豆低聚糖是一种低甜度、低热量的甜味剂,其甜度为蔗糖的70%,其热量是每克8.36千焦...

星云法师对慧的开示

星云法师对慧的开示

什么是真理?世间上的人,都喜欢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都是自己有理,其实,真理不在你那里,也不在我这里,真理是在公平的地方。一条马路上,两个女人在吵架,一个说对方:“你呀,不讲真理。”另外一个就说:...

达真堪布:扫墓期间,佛弟子怎么做才能利益亡者

达真堪布:扫墓期间,佛弟子怎么做才能利益亡者

达真堪布:扫墓期间,佛弟子怎么做才能利益亡者 达真堪布:扫墓期间,佛弟子怎么做才能利益亡者问:清明扫墓期间,佛弟子怎么做才能利益亡者?可以烧纸吗?答:烧纸是一种风俗,我们作为学佛人,其实烧不烧都可以...

佛陀教你不生气:不和愤怒兜圈子

佛陀教你不生气:不和愤怒兜圈子

不和愤怒兜圈子易喜易怒、轻言轻动的人,往往意气用事,可以说这是一种病根。想必这样的病根大家都有,想必大家也尝过这个病根带来的苦滋味,然而,这个病根却并不容易拔出。有个十二岁的男孩,和自己的父亲有一些...

佛教故事:百喻经故事全集译注:第三十一节 雇请瓦师

佛教故事:百喻经故事全集译注:第三十一节 雇请瓦师

第三十一节 雇请瓦师昔有婆罗门师,欲作大会,语弟子言:我须瓦器,以供会用。汝可为我雇请瓦师。诣市觅之。时彼弟子往瓦师家,时有一人驴负瓦器至市欲卖,须臾之间,驴尽破之。还来家中,啼哭懊恼。弟子见已,而...

佛教故事:杀生故事:最厉害的因果报应

佛教故事:杀生故事:最厉害的因果报应

最厉害的因果报应宣化上人开示于法国葛诸伯城_____一九九○年十月二十七日各位善知识,世界上最厉害的果报就是杀生!今早有越南人带了两个小孩来见我,说身体不好,找我帮忙令他一切事情顺利如意吉祥。这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