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尊者:自然的代价 第卅六回

第卅六回

(3)布施、戒、定、慧

「关于那个导致心不真的私心──『我』,我们还没说完。」大师顿了顿,继续说:「几乎每个人最初行善修法时,都是有『我』的成份,这个『我』有时也会跟『慈悲』混杂在一起。于是佛陀教我们『布施』,以便放下对东西的占有私欲,关怀别人的福利,这有助于消除自私心。」

「但是,师父,很多人行布施,不是也为了得到善报而做吗?那不也是在巩固私心?」

「你记得爬梯子的比喻吗?」

「记得。」

「佛陀的善巧就在此。要一个人一开始就像大圣人一样完全无私地奉献是很难的事,所以佛陀不反对,甚至鼓励弟子们给自己累积功德。」

「佛陀手段高明!」

「这也不是手段,是如实。本来行善就有功德,佛陀只是说明自然界的现象,作为众生提升的推动力。佛陀也只是说真实语而已呀。」

「接着呢?」

「接着是守戒。居士守五戒、八戒,出家人守出家沙弥戒、具足戒还有修种种德行,例如慈、悲、喜、舍、恭敬师长贤人,让弟子们不犯太大的过失,因为一些过失如杀父杀母等,一犯了就会下地狱,等到消了业障后,才可能在『法』上得到突破性的进步。其余如一般的杀生、偷盗、淫人丈夫妻女等,都会造下很深重的业,不只阻碍修行,也会给自己给社会带来很多困扰。」

「那么一个人守戒之后,是否就放下了布施?」

「不,而是放下最初较低层次的布施方式与心态,以更纯净的心、更有慈悲的心、更无私的心去布施。同时布施的内容,也更丰富更有价值。开始时,一般人只能给物质上的布施。当一个人在『法』上有所成长时,他便能够且懂得行无畏施及法布施。简单来说,给人消除恐惧、给人安慰信心所做的行动都属无畏施。师父教你『法』,则是在给你法布施。」

「为什么法布施是更高层次的布施呢?」

「阿明啊!如果你饥饿,别人给你一口饭,那恩情如何?」

「一饭千金!」

「那么如果有人教你如何耕种,如何制造粮食,如何寻找粮食,那恩情又如何?」

「那恩情可大了,不能比的。」

「为什么呢?」

「因为给我一口饭,只解决我一时的问题,教我耕种、自己赚取生活,是让我自己学会解决生存的根本问题,那是完全不能相比的。」

「对。法布施也一样。给人财布施,只解人一时的问题,其实也是让别人的善业成熟为善果。法布施却是教人行善因,有善因就会有善果。因果真实不虚啊!」

「所以教人不杀生、不伤害生命,比救人一命、医人病痛更殊胜。一是治因,一是治果?」

「可以这么说。但也有好多医生大夫在救人医人时,也教人不杀生、不伤害生命的。所以他们同时是果也是因了。」

「那么佛陀教了布施、守戒修德,接下来又是什么呢?」

「是修定与修慧。」

「不能跳级吗?」

「基本上都是次第修学的,却也都串在一起的。若说树根是布施持戒,树干是定,树叶、花与果就是慧,你想它们是怎么相互成长呢?」

「我明白了,从小树到大树,根、干与枝叶是分不开的。根是基础,提供水份养料,干为输送与增高的作用,好让枝叶能得到阳光,能制造食物,再输送下去让根得以加深加强。所以守戒会帮到修定,修定会帮到修慧,慧又会加强、提升我们的戒对不对?」

「对。今天你的听闻是闻慧,你去思考得来的理解叫做思慧。这闻慧与思慧给你正见、正思惟,教你如何去布施、守戒、修行。往后修成了定,再以定力去观照世间的真相,生起超思惟的观慧或禅慧。那禅慧是有不同层次的分别,最高的层次是圣道,让你彻底断除杂染烦恼。到时你的戒就毫不费力,更自然,完全轻松自在,是不退转的戒了。戒、定、慧之间的关系简单说就是如此。」

(待续)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海涛法师:怎样修行才能转变家族的厄运

海涛法师:怎样修行才能转变家族的厄运

海涛法师:怎样修行才能转变家族的厄运 问:我的家族,每一代排行老大,女孩子成家以后,到四十五岁中间就会守寡,而且生活也会变得很艰难,我现在该怎么做才能够转变,让下辈子不会这样子辛苦? 海涛法师答:...

达真堪布:今生来世什么最可靠

达真堪布:今生来世什么最可靠

达真堪布:今生来世什么最可靠 我们应该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的相续,自己的相续中有没有产生真正的善根,或者自己到底有没有积累善根,这是很难说的;即使在我们的相续当中有时候偶尔也积累了一些善根,或者有时候...

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039)“法施”分享

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039)“法施”分享

药师坛城(世界)文化集团传播有限公司主办北京药师坛城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 有居士问我修持药师法门有何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天和大家说一下,仅供参考。 可以这样和大家说,药师法门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

向垂钓者要鱼是丢了面子还是护了生?

向垂钓者要鱼是丢了面子还是护了生?

昨天,我在河边散步,遇到了一起学佛的师兄。师兄说:哪儿有位钓鱼的,我们看看去”。这位钓鱼者身旁的水桶里已经有二、三十条鲤鱼。师兄上前寒暄几句后,说:“嗨,这鱼儿真不少,给我好吗?”钓鱼者便慷慨相送。...

佛教故事:玄奘法师传第三卷

佛教故事:玄奘法师传第三卷

玄奘法师传第三卷奘师遍谒诸师、饱读经书后,发现每位法师对佛法的见解不一,其中虽然各有所专,仍不免与圣典有所出入,到底谁是谁非、孰正孰邪,实在难以取舍。于是奘师心想佛教发源于印度,西天号称佛国,只有亲...

净土法门法语:你每天诵经念佛,所修的那点福,那点善,全从口里漏失了,怎么从口业漏失了?

净土法门法语:你每天诵经念佛,所修的那点福,那点善,全从口里漏失了,怎么从口业漏失了?

1 《无量寿经》一开端,佛就教给我们,“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这个道理很深。日常生活当中,喜欢批评人、随意批评人,殊不知这是最大的过失,你每天诵经念佛,所修的那一点福、那一点善,全都从口里头流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