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邪淫故事:听讲嘱语

听讲嘱语

不明教而率意修行者,愚也。何以故 无烛夜游,昧其所向故。虽明教而不务修行者,亦愚也。何以故 说食疗饥,终不能饱故。尔今听讲,无忘此言。如谓不然,古训昭昭,姑证一二:

佛制出家,五夏以前,专精戒律,五夏以后,方乃听教参禅。则知将入讲筳,预必精心学戒,既明教理,务须努力参禅。

经中种种譬喻,至谓"如聋奏音乐,悦彼不自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则知终世空谈,不免耳聋之诮;一回实践,始成心得之功。

永嘉大师云:"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则知逐派寻枝,心日劳而功日拙;穷源达本,守弥约而得弥深。

沩山和尚云:"中流之士,未能顿超;且于贝叶留心,时光亦不虚弃。"则知曲为中根,且使渐通途径;直求上果,不宜终滞筌蹄。

如上所说,非敢扬禅抑教,但劝由教入禅。为生死,则信是良言;志名利,则翻兴异议。今日佩比韦弦由尔,弃投水火亦由尔矣。

[语译]

听讲嘱语

不明白教理而任意修行的人,是愚蠢。为什么 如像夜里走路没有灯烛,必然迷失方向。虽然明白教理而不修行的人,也是愚蠢。为什么 因为想用谈谈食物来解决饥饿,是永远不会饱的。你们现在听讲,不要忘记这些话。如果认为不是,古德的教导是非常明白的。这里简略引证一两条:

佛教规定,初出家的人,前五年专学戒律,必须经五次结夏以后,才能听教参禅。因此知道,将要参加听讲,事先必须专心学戒;既然已经明白教理,务须即时努力参禅。

佛经里面有种种譬喻,甚至说:"如聋奏音乐,悦彼不自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因此知道,终生空谈的人,不免受聋子奏音乐的讽刺,能够参加一次实践,才会有真正的心得体会。

永嘉大师说:"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因此知道,在枝叶上去寻求,所费心力很大而成果很差;从根本上去透达,守的越少而所得的越深。

沩山和尚说:"中流之士,未能顿超;且于贝叶留心,时光亦不虚弃。"因此知道,属于中根可研习经论,以期逐渐通达;如果直入顿超,不宜在名相上停滞。

以上所说,非敢扬禅抑教,只是劝人由教入禅。真为生死,便相信这是良言;志在名利,便反引起异议。现在将它当作座右铭看待由你们,将它抛到水火里去也由你们。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奢侈品背后 有鸵鸟哭泣

奢侈品背后 有鸵鸟哭泣

南非,距离约翰内斯堡500公里的乡间,是鸵鸟的家园。在开阔的热带稀树草原和沙漠地带,时常可见几十只两米多高的大家伙,炫耀般地展开双翼,以每小时50至70公里的速度奔跑,让人不禁惊讶,看似纤细的长腿,...

佛教故事:佛经民间故事:弃儿的故事

佛教故事:佛经民间故事:弃儿的故事

弃儿的故事从前有户人家,十分贫穷,生了个小男孩,实在养不起,只好用破布包着,趁夜深人静的时候,把孩子扔在街上,还把家中仅有的一点钱,放在孩子身边,希望能碰上个好心人,把孩子捡去抚养。那一天,正好是个...

活在世上不为求人原谅

活在世上不为求人原谅

我们活在世界上,不是为了求人们原谅。别人要误会,让他误会好了,何必在乎?凡有人看不清楚事实,那纯粹是该人的损失,与我无关。别人看轻我,不要紧。一个人只需要看自己即可。接吻可以选错对象,发脾气则不可。...

佛教故事:海涛法师故事:珍惜人身

佛教故事:海涛法师故事:珍惜人身

珍惜人身若在生前一心向佛,勤修五戒十善,凭著这些善业之功德,死后便会转生于天界,吃的是仙桃甘露,听的是天乐仙曲,享受著天神的生活。有些具有天眼通的道人,可以看见一般人看不见的天地鬼神。一个有天眼通的...

用功修行,可是业障不断现前,是不是所学方法不对?

用功修行,可是业障不断现前,是不是所学方法不对?

用功修行,可是业障不断现前,是不是所学方法不对? 佛教徒有人非常用功修行与精进办佛事,可是业障不断现前,这是不是所学方法不对所致? 如本法师:不完全如此,除了修行方法不正确或办佛事有误之外,往往...

星云法师:如何忏除罪业

星云法师:如何忏除罪业

我常常听到各界人士,因回顾他们已往的罪业而慨叹不已。由于他们过去打过仗,到现在年老了,就自怨自艾地说:“过去在军队里杀人如麻,罪业深重,真是荒唐透顶!”在他心底深处,隐藏着别人所少有的感受。事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