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邪淫故事:听讲嘱语

听讲嘱语

不明教而率意修行者,愚也。何以故 无烛夜游,昧其所向故。虽明教而不务修行者,亦愚也。何以故 说食疗饥,终不能饱故。尔今听讲,无忘此言。如谓不然,古训昭昭,姑证一二:

佛制出家,五夏以前,专精戒律,五夏以后,方乃听教参禅。则知将入讲筳,预必精心学戒,既明教理,务须努力参禅。

经中种种譬喻,至谓"如聋奏音乐,悦彼不自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则知终世空谈,不免耳聋之诮;一回实践,始成心得之功。

永嘉大师云:"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则知逐派寻枝,心日劳而功日拙;穷源达本,守弥约而得弥深。

沩山和尚云:"中流之士,未能顿超;且于贝叶留心,时光亦不虚弃。"则知曲为中根,且使渐通途径;直求上果,不宜终滞筌蹄。

如上所说,非敢扬禅抑教,但劝由教入禅。为生死,则信是良言;志名利,则翻兴异议。今日佩比韦弦由尔,弃投水火亦由尔矣。

[语译]

听讲嘱语

不明白教理而任意修行的人,是愚蠢。为什么 如像夜里走路没有灯烛,必然迷失方向。虽然明白教理而不修行的人,也是愚蠢。为什么 因为想用谈谈食物来解决饥饿,是永远不会饱的。你们现在听讲,不要忘记这些话。如果认为不是,古德的教导是非常明白的。这里简略引证一两条:

佛教规定,初出家的人,前五年专学戒律,必须经五次结夏以后,才能听教参禅。因此知道,将要参加听讲,事先必须专心学戒;既然已经明白教理,务须即时努力参禅。

佛经里面有种种譬喻,甚至说:"如聋奏音乐,悦彼不自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因此知道,终生空谈的人,不免受聋子奏音乐的讽刺,能够参加一次实践,才会有真正的心得体会。

永嘉大师说:"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因此知道,在枝叶上去寻求,所费心力很大而成果很差;从根本上去透达,守的越少而所得的越深。

沩山和尚说:"中流之士,未能顿超;且于贝叶留心,时光亦不虚弃。"因此知道,属于中根可研习经论,以期逐渐通达;如果直入顿超,不宜在名相上停滞。

以上所说,非敢扬禅抑教,只是劝人由教入禅。真为生死,便相信这是良言;志在名利,便反引起异议。现在将它当作座右铭看待由你们,将它抛到水火里去也由你们。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二十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二十集)

钟茂森:无量寿经简讲(第二十集) 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同修大德,大家下午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请大家打开经本第六页,最后一行看起: 【得无生无灭诸三摩地。及得一切陀...

佛教故事:孝的故事:蔡顺

佛教故事:孝的故事:蔡顺

蔡顺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

佛教故事:菩萨与罗汉的故事:17.善巧度众的比丘

佛教故事:菩萨与罗汉的故事:17.善巧度众的比丘

17.善巧度众的比丘有一个人出家修行,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修得正道,拥有很多神通。后来他运用法眼观察天上、人间和地狱,发现自己的母亲正在地狱中受着煎熬。他于心不忍,多方设法想超度母亲脱离地狱之苦,但...

净土法门法语:三途进去很容易,出来很难!

净土法门法语:三途进去很容易,出来很难!

心地有一点清净,有一点平等,来生可以得人天福报;如果是大风大浪,严重染污,三途去了,你说多可怕。三途进去很容易,出来很难!有很多畜生寿命很短,经典里面佛告诉我们,那个短命的畜生,牠堕在那一道,不是死...

做人的佛法:善解人意也是慈悲

做人的佛法:善解人意也是慈悲

善解人意也是慈悲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禅语人不能不了解自己,也不能对别人一无所知;做人认识自己很重要,了解别人更重要。每个人都需要和别人一起生活,假如没有人监督,你可能睡懒觉...

天地之间就是我的禅院

天地之间就是我的禅院

小和尚坐在地上哭,满地都是写了字的废纸。“怎么啦?”老和尚问。“写不好。”老和尚捡起几张看:“写得不错嘛,为什么要扔掉?又为什么哭?”小和尚继续哭:“我就是觉得不好。我是完美主义者,一点都不能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