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嗔”是什么意思?

嗔是怒、生气,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又作嗔怒、嗔恚等。

《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

《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嗔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反。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

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敌。对佛教修行所言是这样,如果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则嗔的危害更大。

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

要心怀慈悲和智慧,因为对方正在受烦恼的煎熬。要内心充满慈悲,把他当作你亲爱的兄弟,在打坐时,专注在慈悲的感受上。要散发慈悲心于整个世界,唯有慈悲才能化解嗔恨。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第四十五节 日军血污名山,知罪撤兵

佛教故事: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第四十五节 日军血污名山,知罪撤兵

第四十五节 日军血污名山,知罪撤兵煮云法师著抗战期间,日本人占据中国各地,民国三十二年七月间,有日军七、八千人来山,沿海各庵皆驻军官,士兵则在海滨沙滩上露营而宿,对于山上并无什么损害的地方,不过他们...

世尊往昔作为凡夫时的故事,值得我们沉思

世尊往昔作为凡夫时的故事,值得我们沉思

往昔世尊行菩萨道时尚处凡夫位,但已博学佛经而解三世因果缘起之理,又善知各种技巧与医术并能知鸟兽之语。但见时世愦浊非是施展理想之时,所以隐居而不考功名。爱崇佛戒,唯恰是从,过着清贫的生活。以为商人挑担...

真的有阎罗殿,真的有地藏王菩萨啊

真的有阎罗殿,真的有地藏王菩萨啊

我想上辈子我与地藏王菩萨一定有特殊的缘分。2013年12月份,偶然间我第一次读到了《地藏菩萨本愿经》,忽然觉得这本经书我以前一定念过多遍。当时我是分两个晚上各一个小时,一口气读完的,而且一边读一边就...

大势至菩萨唐卡

大势至菩萨唐卡

大势至菩萨 乃阿弥陀佛其左右胁侍的就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三位合称"西方三圣"或"阿弥陀三尊"。 大势至菩萨,简称为势至,又称得大势菩萨或大精进菩萨。大势至是梵文Mahās-thāmaprāpt...

佛教故事:觉性的故事:车匿的故事

佛教故事:觉性的故事:车匿的故事

车匿的故事要在禅修的过程中,排除傲慢和瞋恚的心理。傲慢是一种看低别人的心理。瞋恚是一种生气的心理。当年印度的悉达多太子,小时候有一位玩伴,名字叫做车匿,或叫做阐陀。当悉达多太子出家离开王宫时,由车匿...

心道法师:随境转,心就会变质

心道法师:随境转,心就会变质

随境转,心就会变质 师父说:我们常常喜欢用心生气,用心烦恼,又用心谈恋爱,用心做事业,用心做善事。 我们一直在用心呀!怎么会找不到呢?原来是你在烦恼,心一烦,念头就变得杂染污秽,跟着现象生起识别,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