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活不执着,并不是随波逐流

《五灯会元》中有一则公案,说的是唐代高僧惟俨禅师(别号药山)曾指着山上枯荣二树,问弟子:“是枯的好,还是荣的好呢?” 弟子道吾回答:“荣的好。” 另一弟子云岩回答:“枯的好。” 正好有个小沙弥走过来,小沙弥答曰:“枯者从他枯,荣者从他荣。”

万物枯荣有其规律,鲜花不会因为人们的喜爱而永远开放,四季也不会因为人们的好恶而变化缺失。既然我们无法左右外物,枯荣由他就是最好的心态。在这种心态的引导下,拥有一种不执不滞、任运自在的日常生活态度。

但是,有人却曲解了这则公案,说:“好运、坏运都是命中注定的,你只需要接收就行了。什么奋斗,拼搏都是瞎使劲。”

这是将“枯荣从他”,拿得起放得下的坦然不执着,理解成了随波逐流的宿命论。这其实是对佛教,佛法,对因果一知半解,甚至毫不了解,才会产生这样错误的想法,说出这么荒谬的言语。

有一个寺院的方丈,他观照到寺院里的一个小沙弥还有七天的寿命,就让他回家去看看父母,七天后再回来。当这个小沙弥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一场大雨,他看到一群蚂蚁马上就要被雨水冲走了,赶快将它们救了起来,等到了七天,这个小沙弥回到了寺院,方丈非常惊讶,不对呀!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我观照错了吗?于是他马上入定,看到这个小沙弥在路上救了成千上万只蚂蚁,给他增加了阳寿。这个公案告诉我们,就是要通过行各种善业转换因果,而不是命中注定。

《入法门论》中开示:“佛法二字,包括着宇宙间的一切有为无为之真谛、本来面目。简而言之,即是讲,宇宙间的一切因果即是佛法”。我们今世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因果所定,而非命运或神灵的安排。那么,这因是谁种下的呢?当代住世的佛陀在《藉心经说真谛》中说法:“只要是身、口、意产生的一切作用,就要造一切业,造业自然就种因了,因种在那儿就必然有果,有因就有果。”所以无论好因、坏因都是我们自己种的,结出的好果,坏果也必然由我们自己承担,因果不昧丝毫不爽。

唐代高僧悟达国师,一念不慎,对御赐的沉香宝座起了贪着之心而冤孽上身长了人面疮,痛苦无比。这人面疮与国师十世前有着杀身之仇,累世都在寻求报仇的机会,但十世以来,因缘不成熟,一直无法得报。这一世悟达国师更是高僧,但由于对御赐的沉香宝座一时起了贪着之心,才让它抓住机会。后蒙迦诺迦尊者赐其三昧法水,令之解脱,才与悟达国师了却这一段夙怨。悟达国师,宿世皆为高僧,精进修行,好比树之“荣”,但一念名利心起,恶业现前,如同树之“枯”,不论枯荣,十世前种下的恶因,十世后也逃不掉因果的报应。

“枯者从他枯,荣者从他荣”。那是明白了因果法则后的释然,是对宇宙万物生灭现象的一种坦然。是一种无论外界如何暄嚣变幻,自己看破放下后的波澜不惊。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谓“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真正明信因果的人,在了解人生的种种枯荣皆为无常后 ,不会被世俗的功名利禄所诱惑,不会因困难挫折而消沉;明信因果的人,只会从因果入手修增上善缘,离避恶缘;明信因果的人,会通过学佛修行转换因果,证得解脱成就!

“枯者从他枯,荣者从他荣”。是学佛人不变随缘的放下,是随缘不变的闲庭信步。不执着,并不是随波逐流的消极,而是一种顺应因果法则的自身进取。

撰文:南栀

编辑:凡世尘印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海涛法师故事:猫儿问食

佛教故事:海涛法师故事:猫儿问食

猫儿问食一只渐渐长大的小猫问母亲:「我们可以吃的食物是哪些?」母猫说:「人类自然会教你。」夜里小猫潜入一户人家,藏在瓦盘碗盘间,有人看见了猫便说:「奶酥、乳酪和肉等物品要严密收藏,小鸡的笼子也要挂在...

布施净化心灵

布施净化心灵

在南传巴利文陶师经和北传中阿含鞞婆陵耆经,讲述了一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陶师,名字叫难提波罗,住在鞞婆陵耆村。 那个时代非常遥远,释迦牟尼佛还没有来到我们这个世界,还是迦叶佛时期。难提波罗陶师...

这样吃蔬菜更健康--茄子--素食全民健康

这样吃蔬菜更健康--茄子--素食全民健康

学佛修行者的福音营养补给站:糖类、蛋白质、维生素C、维生素P、钙、磷。健康加油站1.茄子性凉,味甘,具有养脾护胃、清热止血、消肿止痛的功效。2.有助于保持血管壁弹性和生理功能及胆固醇水平,降低患、肝...

禄东赞尊者第四世慈仁嘉措法王简介

禄东赞尊者第四世慈仁嘉措法王简介

H.E. 禄东赞尊者第四世慈仁嘉措法王年逾七旬的慈仁嘉措法王·禄东赞尊者第四世,在胜义浴佛法会上与藏密五大女活佛之一的阿寇拉摩仁波且两人展现道力,将四千多磅重的浴佛莲池抬起,倒进浴天池,而十四位年轻...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二卷11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二卷11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二卷11圆满成就第九 第九品,名圆满成就。以上从第四至第八品,皆显法藏大士因地愿行。从本品起则是果德成就。本品内容有三:㈠佛赞法藏因圆果满。㈡阿难启问...

佛教故事:滴水藏海:老木匠的房

佛教故事:滴水藏海:老木匠的房

老木匠房曾经有个老木匠准备退休了,他告诉他的老板自己年纪大了, 不想再做盖木房子的手艺了, 他知道这样收入会少些, 但还是决定退休。想和老伴过过清闲的退休日子, 享受晚年的生活。虽然他也会惦记这段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