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慧不修福、修福不修慧与福慧双修

有这样一个佛教故事。

从前,有兄弟二人一起出家。哥哥每天精进持戒,参禅打坐,却忽视修福德;弟弟则相反,常做善事,广行布施,供养三宝,积累了大量福德,但不重视学经闻法,不能严持戒律,戒律多有毀犯。

后来哥哥修得了罗汉果位,转世后成为佛陀的弟子,但因为前世不知修福,饥饿和寒冷一直困扰着他。而弟弟因为前世重视修福,今世投生为一头身披绫罗绸缎,匹挂璎珞珠宝的大象,深受国王的宠爱,国王把大象封为“百户王”,很多人都以美味佳肴来喂养它。

有一天,衣衫褴褛的罗汉哥哥在托钵乞食时,神通观到前世的弟弟投身在畜生道成为一头象王。罗汉了知过去世他与大象的因缘,于是前去大象的住处,对大象说:“我和你前世都有罪业,你好好回忆往事吧!”

大象蒙罗汉哥哥加持,当下回忆起过去世的种种因缘,明白了前世所造的罪业,由此闷闷不乐甚至绝食。国王听说后请来罗汉询问:“行者啊,您跟我的象王到底说了什么?” “我只是让它回忆过去世所造的罪业,并没有多说别的。”罗汉回答说。

在国王的询问下,罗汉向国王讲述了他与大象过去的因缘,国王听了以后很震惊,当下明白了因果不虛的道理!后来就流传下来这么一首偈子: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

这个故事中的弟弟只修福不修慧,落得个投生为一头富贵大象的下场;哥哥只修慧不修福,即使证得罗汉果位,仍要忍受饥饿寒冷,常常托空钵的境遇,多么令人深思!

当今住世的佛陀告诫佛弟子,要福慧双修!修慧就是以定徹照般若,圆满定境的成熟,直至成就解脱。修福就是要修荣华富贵,修得来有钱、有地位、有声望、有好的身体……这是修行重要的资粮。福慧双修就是要广修六度万行: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嗔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般若度愚痴。要想真正的福慧圆满,就要把我们自身的黑业排开,我们要每天种下菩提的功德,修行与修法完美的结合,菩提种子才会开花结果。有的时候修福与修慧不是严格区分开的,比如我们闻法的时候,供养给佛菩萨,就是既修福又修慧,不必刻意去追求修福或者是修慧,只要我们认认真真的按照佛陀说的教戒去做,去实行,福慧就都有了。当然吃苦耐劳,忍受磨难,也是修行的一种方式。无论哪一种修行方式,关键的是修因地、修行为、修心境,不在于贫富的关系,而在于我们的行为是否端正。多少修行人都没有理解福慧双修的真正含义,以至于留下诸多遗憾!

故事中的弟弟只布施不修慧,让我仿佛看到未学习如来正法前的自己,误以为学佛就是多做好事,捐献寺庙而已,不知道还要习经闻法,严持戒律,扎扎实实地修行。还有许多修行人则相反,整天念经持咒修法,不重视积累福资粮,就像故事中的哥哥,成为罗汉却贫困潦倒经常托空钵。

可见没有正知正见的学佛是多么令人惋惜啊!人身难得,正法难遇,只有多多听闻当今住世的佛陀的法音,才能树起正知正见,用行动落实福慧圆满的学佛之路!

撰文:极乐净阁

编辑:安然

——END——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达真堪布:怎样看待夫妻反目成仇的现象?

达真堪布:怎样看待夫妻反目成仇的现象?

达真堪布:怎样看待夫妻反目成仇的现象? 问:现今社会中,有很多明星夫妻貌合神离,曾经恩爱幸福,最后却反目成仇,令很多人不大喊“不再相信真爱了”,请问上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些无常?又有哪些修行的方...

佛教短故事:半途而废的和尚

佛教短故事:半途而废的和尚

一个和尚因为耐不得佛家的寂寞就下山还俗去了。不一个月,因为耐不得尘世的口舌,又上山了。不一个月,又因不耐寂寞还是去了。如此三番,老僧就对他说,你干脆也不必信佛,脱去袈裟;也不必认真去做俗人,就在庙宇...

比较热门的佛教经纶大盘点

比较热门的佛教经纶大盘点

佛教经纶是佛家修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和步骤,在整个修行的过曾在之中所代表的是最重要的开悟和引导的环节。佛教在世界各地流传了数千年,其所著作的佛教经纶也是数不胜数的,所以我们在修习的初期对佛教经纶的...

念佛化险为夷避免灾难的感应案例几则

念佛化险为夷避免灾难的感应案例几则

一、一声弥陀飞越车祸 同事小孟,一次与几个人聊天,谈起信佛的话题。她说她的四姨有一个朋友,从不信佛,四姨虽多次劝导但无济于事。可是前几天,这个人从外地出差回来,却嚷着说要信佛了。四姨就问她:「妳怎...

神奇的咒语,只念一遍,其罪皆得消灭不入地狱,命终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神奇的咒语,只念一遍,其罪皆得消灭不入地狱,命终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功德宝山神咒  是《早晚课诵集》中十小咒之一。诚心读诵此咒,可以消除罪业,不堕地狱,往生极乐净土。功德宝山神咒功德简介:大集经云。若人诵此咒一遍。如礼大佛名经四万五千四百遍。又如转大藏经六...

星云法师:消除压力

星云法师:消除压力

现代经常有人说:“生活压力太重!”为什么会压力太重?怎样消除压力呢? 学生认为功课太紧,压力太重;父母说家庭琐事太杂,压力太重;警察觉得任务太多,压力太重;公教人员不满上班时间太长,压力太重。 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