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祖师是禅宗的传奇人物,一生经历坎坷,晚年却被人毒死

达摩祖师是禅宗的传奇人物,一生经历坎坷,晚年却被人毒死

他是印度东渡的传法之人,中国禅宗的始祖,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无数个传奇故事,他就是达摩祖师。这样一位高僧,晚年却被毒死。您知道是因为什么?达摩又是被谁毒死的吗?让小编为您揭秘!

达摩祖师,原名菩提多罗,出家后改名菩提达摩。他本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按照道理来说,人家是正宗的三太子。

可是达摩对三太子一点都不感兴趣,他要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佛、法。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一日,达摩问师父,得到佛、法后,要到何处传化?其师言到震旦(中国)传法,且到震旦后,不要在南方,因为南方的君主喜好功业,不能领会佛、法。达摩遵照师父的嘱咐,乘船一路东行,用了三年时间,历经艰辛,于公元520年,来到中国。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南北朝时期,而这时的达摩已经是134岁的老人了,广州刺史得知此事,急忙将消息报给了梁武帝萧衍,梁武帝立即派人将达摩接到京都。可是悲催的是,两个人一谈佛、法,梁武帝没能懂其契机,达摩决定离开南朝,继续北上。

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十一月,达摩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洛阳的嵩山,并在少林寺终日面壁而坐,人们搞不清楚他在弄什么“神通”,便给其起名为“壁观婆罗门”。当时,有一个名叫神光的出家人,其博览群书,深通佛、理。他就不远千里,前来参拜圣贤,经达摩激励,竟断臂求法,态度非常诚恳。被达摩收为弟子,改名慧可,成为中国禅宗二祖。

当时,魏朝皇帝信奉佛、教。他手下有两个高人,一个名叫光统律师,另外一个名叫流支三藏,这二个人见到达摩大师,常与达摩争论,目的是要战胜达摩,以保住自己的地位。可达摩祖师早已声名远播,而且他的佛、法修为,确实是比这二人高明,光统律师和流支三藏真好像到了世界末日,他们一怒之下,起了害人之心。其曾多次在达摩的饭菜里投放毒药。前五次投毒时,达摩都将食物吐出,放在石头上,石头便瞬间裂开(估计是硫酸一类的毒药,否则没有这么大的威力,而且这两人用这样暴虐的毒药害达摩,是不是不想杀他,而是将达摩逼走?)。到第六次投毒时,达摩祖师觉得禅宗法门已有慧可能在中原传承下去,自己与禅宗,与世人的姻缘尽了,便安然服毒,端坐圆寂。

这一年是公元536年,达摩终年150岁。当然也有传说,达摩大师是在讲经的时候,坐化归西的,但小编还是相信前者,为什么,因为以他的修为,早就能预知生死,怎么可能在去世之时,还给人讲经?

但达摩就此去世了吗?不见得。曾有一个魏国大臣宋云出使西域,路过葱岭时,见到了满身风尘,拎着一只鞋子西行的达摩,宋云回国后,将此事上报给国王,国王半信半疑,差人将其棺椁打开,只发现一只鞋子,国王大惊“携履西归”仍是一个谜团,至今无人能解。

一个外国的王子,为了自己的追求,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传播佛、法,俗话说喝水不忘引路人,我们是不是应该感谢一下千年前,不辞辛劳东渡传法的达摩祖师呢?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通过鼻子看健康状况 鼻子呈这种颜色得赶紧上医

通过鼻子看健康状况 鼻子呈这种颜色得赶紧上医

古人认为一个人的命运是冥冥之中已经注定好了的,而一个人的命运如何,总是会在他的身上有一些征兆。比如古人就可以通过观察一个人的面相,得知他以后是否会升官发财是否能够长寿。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如何通过鼻...

文殊菩萨的真实身份

文殊菩萨的真实身份

见者顶礼膜拜,功德无量文殊菩萨乃是:过去-平等国土的龙种上如来现在-常喜国土的欢喜藏摩尼宝积如来未来-随愿积集清净圆满国土的普见如来 佛说首楞严三昧经卷下云:过去久远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

佛教故事:小和尚的白粥馆:世间无人知道的两个字

佛教故事:小和尚的白粥馆:世间无人知道的两个字

世间无人知道的两个字有施主看了戒嗔的文章说,想出家当和尚,其实很早就有人有这个想法了。淼镇上有户人家,家境富裕,一直想要个儿子,甚至不惜罚款超生,生了第三胎后,终于得了一个儿子,自然溺爱了些。儿子见...

净土法门法语:中国教学方法的可贵和殊胜之处

净土法门法语:中国教学方法的可贵和殊胜之处

1古人所谓“近朱则赤,近墨则黑”,这个跟教育关系就大了——你念念不忘圣人君子的教诲,你自然就变成圣人君子;你喜欢跟善知识学习,你自然心善行善;你喜欢跟小人在一起,你不知不觉也变成小人,你会被环境染污...

买东西被赖一百元,小事背后的那些修行大事

买东西被赖一百元,小事背后的那些修行大事

又到周末,该回老家看看老爸老妈了。一大早,我骑上自行车就去了菜市场,打算给爸妈买些干百合带回去,转悠转悠就到了一个干货摊前。老板没什么生意,无聊得正在发呆,看到我来了,忙起身热情地打招呼,百合如何好...

佛教名词:律藏

佛教名词:律藏

律藏律藏,音译毗奈耶藏、毗尼藏,意译调伏藏,是佛陀为调伏弟子烦恼,对治生活恶习所制定的教团规则;也就是在修道生活中,佛陀针对弟子所犯的过失而定的规范,是随犯随制,属随缘制戒。律藏就是整理佛陀所制戒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