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佛典故事:等待与创造

等待与创造

俗语有云:韶光易逝,岁月荏苒。光阴是无情的,如轻烟,如白云,当你稍不留意时,它已消逝得无影无踪。岳飞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人生要及时努力,因为生命不能等待,等待只有让时光蹉跎。短暂的人生,应该要随时把握,充分利用,要有创造 力,不能因循苟且,要富于进取心,勇于向前,因为等待,只有让生命虚掷,让岁月空过。

过去四川有两个人,同时发愿欲朝礼普陀山观世音菩萨,其中一人表示:让我筹妥资粮,备好船只,将顺江而下,朝礼普陀。另外一人,身无川资,沿门托钵,徒步而行。时隔多时,徒步者已朝拜过普陀山,再返回四川去;可是前一个人还未购妥船只,更遑论出发了。

这件事情告诉我们:凡事不需要等待,等待又等待,浪费了多少宝贵的时光,一个人的生命有限,时间容许你三等四拖的吗?所以,只要是对大众有利,对佛教有贡献的事,应该及时把握时机,努力去创造,不要等待机缘错失,造成终生憾事。尤其是一个年轻人,更应该珍惜英年大好时光,发愤图强,不要等到白发皤皤,才唉声慨叹空负少年时。所以聪明的人,不缅怀过去,不憧憬未来,及时把握现在,努力振作。

有一则寓意深长的故事说:有一位老耄长者,须发斑白,齿牙脱落,有人问他:

老先生!你今年高寿?四岁。老先生回答。

不要开玩笑了,您老人家须发全白,怎么只有四岁呢?依我看,大概七十几八十岁了吧!

说来惭愧!我实际年龄虽然已经八十了,但那只是马齿徒增而已!因为我过去的人生,是在因循等待中,浑浑噩噩地过去的。真正有意义的岁数只有四岁,那是我信仰佛教,皈依佛教以后的日子。因为这四年来,我真正懂得去追求宇宙人生的真理,我了解了生命的意义是在 为大众服务,我在布施助人中体会了人生的价值与生命的真谛,所以我认为象是只活了四年而已!

有的人活在世界上,虽然寿命很长,却只是在等待中虚度,倒不如八十老翁四年的寿命来得更有价值。

时间的漏斗,是无影无踪的,常常在我们不经意中滴滴消逝;虽然如此,一个人只要处处留心,仍然可以利用时间创造不朽的生命。佛法 所谓真空妙有,即告诉我们在似无的空中,可以生出万有 来。

譬如十几年前,佛光山原是一片荒山,杂草丛生,荆棘满布,当时,曾经有人怪我,为什么好好的都市不要,却要跑到什么都没有的荒山做什么呢?可是,一股信心在支持着我,天下无难事,只要我们去做,绝没有不成功的,多年来,我们披荆斩棘,终于开辟出佛光山这座道场来。凡事不能等待,必须着手去做,只要大家将等待的时间改成创造,则腐朽也可以转成神奇。以自己的至诚、发心,在无声无息的时间里,创造出有益于大众的事业;在时间的齿轮里,走向永恒无尽 的目标。

我们知道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是依凭着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而创造出来的,那四十八大愿,是在无量阿僧只劫中完成。因此,我们不能等待,不能坐等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们,应该要努力去修行,认真去创造,以自己的愿力,加上虔诚的勤修念佛,自然能与阿弥陀佛的愿力契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极乐净土。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为人处世:抱怨的开始

佛教故事:为人处世:抱怨的开始

抱怨我的一位朋友住在佛罗里达海岸附近,距离肯尼迪航天中心非常近。我问他:住在海边,还能经常观看发射航天飞机,一定非常有意思吧?他说:我极少去海边。我甚至懒得迈出家门去看发射航天飞机。你在开玩笑吧?为...

济公活佛传奇录三 近恋亲守身尽孝 远从师落发归宗

济公活佛传奇录三 近恋亲守身尽孝 远从师落发归宗

第三回 近恋亲守身尽孝 远从师落发归宗 话说道清长老被修元禅机难倒,抱着惭愧回来,卧床不起。道净长老认为生病,特来探问其缘故。道清长老隐瞒不过,遂将要披剃修元之事,被他突然问我灵光何处 我一时对答不...

塔蜜卡优婆塞的故事

塔蜜卡优婆塞的故事

塔蜜卡优婆塞的故事现世此处乐,死后他处乐,作诸善业者,两处俱受乐,见自善业已,他处他极乐。」【双品 YAMAKA-VAGGO(第 16 偈)】这一偈颂是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为塔蜜卡优婆塞而说的...

达真堪布:得到一切善神护法护持的善巧方便

达真堪布:得到一切善神护法护持的善巧方便

达真堪布:得到一切善神护法护持的善巧方便我们现在主要供的是四大护法——格萨尔王、一髻佛母、ra合拉和多吉拉巴。一髻佛母、ra合拉和多吉拉巴是宁提派的三大护法,他们专门护持大圆满法,护持修习大圆满法的...

大安法师:《阿弥陀经》的三部重要注疏

大安法师:《阿弥陀经》的三部重要注疏

古往今来《佛说阿弥陀经》有诸多的注疏,这些注解里面有三部我们要加以注意。第一是莲池大师的《阿弥陀经疏钞》,第二部是幽溪传灯大师《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第三是蕅益大师的《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莲池大师的...

了解经文的意义

了解经文的意义

了解经文的意义世间的凡夫只修习了一部分禅法,知道一些数息观和不净观的观法,虽然记住了经文,却没能深入了解经文的意义。对禅观的种种方法并没有实际掌握,却自己说自己善解禅观就妄乱地传授别人禅观,致使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