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禅宗公案:生死事大

永嘉玄觉禅师往曹溪参访六祖惠能,振锡扬瓶,绕祖三匝,六祖说:「沙门应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是来自何方,如何傲慢?」永嘉答:「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六祖回说:「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

永嘉禅师以「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回答六祖,意思是他已经没有时间去考虑威仪、礼貌;这些虚排场对生死问题无所裨益,只能说是人与人之间彼此对待的一种表面行为而已。禅宗祖师们以心的清净为重,外在的礼貌为次,甚至以不用着相为宜。这是此段对话的主要涵意。

现在我要点出「生死事大」的五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出生的目的是为了来世界上生和死──出生、生存、生活,最后生命结束。人一出生就确定有死亡的事实在等待,所以生和死就是人生的大事。

第二个层次:为什么要出生?为什么要死亡?生死之间的意义是什么?责任是什么?多数人连第一个层次都不清楚,所以贪生怕死;对第二个层次也不明白,所以茫然无绪。与草木同生,与草木同腐。

第三个层次: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从佛教信仰的立场而言,出生一定是由前一生转过来的;但前生是什么呢?不清楚!生命结束死亡之后又到何处去?不知道!若如孔子所言「未知生,焉知死」,第三个层次的问题也就不存在,只停留在从生到死的阶段,尽他的责任义务,守他的伦理道德。但是并非人人都能把握伦理和道德,有缺失的人在死后进入另一个阶段的生命时,就要受苦了。所以,这一生受苦或享福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由过去世所造的业因带来的。把第三个层次弄清楚了,就能在这一生之中安身、立命、努力,面对现实。

第四个层次:生与死不能老是在因果之中打转。从此生到下一生,从下一生再到下一生,恩怨无尽,烦恼不断,这种折磨太可怕。必须把生死勘破、放下,这叫做从生死得解脱。一般人不会考虑这个问题,但若遇到变故频仍、苦难重重,会希望一了百了。实际上没有「一了百了」这回事,今生未还的债下一生仍要还。此外,拥有权势财富美眷者,希望保有荣华富贵,舍不得死。其实这一切生前带不来,死后带不去,唯有自己的福德可以带走。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活着的时候很满足,会尽到伦理道德的责任,临死也不会恐惧,由于功德可以带走,所以不会舍不得。这个层次可以说是置生死于度外,但仍有所不足。

第五个层次:生也不错,死也很好。过去是什么?不需问,未来会如何?别担心,生死的问题全部放下。这是大自在、大解脱,唯有大修行者才做得到。

「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是要办大事和急事,无心旁顾小事与琐事。这是用一般修行者的心态和说法,来试探六祖怎么回应他。他所得到的答案,是若你已能体验到既无生死也无缓急,便得解脱了。(圣严法师)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第四十九节 投木鱼,水边苦修

佛教故事: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第四十九节 投木鱼,水边苦修

第四十九节 投木鱼,水边苦修煮云法师著人到伤心处,难免泪两行。小沙弥奔波劳碌,茹苦含辛了三年,在此三年之中,吃了人所未吃的苦,走了人所不能走的路,结果还不能引起善信的同情,发心出资为他修建丛林,他就...

佛教故事:金玉良言:五位母亲

佛教故事:金玉良言:五位母亲

五位母亲古时有一位大和尚,他刻苦修行佛法,终于证得阿罗汉果,但他仍旧留在深山中,不断精进追求至高无上的大道理。这天,有一位七岁的神童来向他请求,希望能做他的弟子。大和尚知道这位神童不是一般的小孩,非...

海仁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九)-海仁老法师(4)

海仁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九)-海仁老法师(4)

阿难!不断三业,各各有私。因各各私,众私同分,非无定处。自妄发生,生妄无因,无可寻究。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尽三惑,纵得神通,皆是世间有为功用;习气不灭,落于魔道。虽欲除妄,倍加虚伪,如来...

放生问答:家里养的宠物能放生吗?

放生问答:家里养的宠物能放生吗?

家里如果养了宠物,你要去拿去放生,去哪里放?这是个要考虑的问题,你放了之后它能不能生?它在家里已经习惯了这种优越的生活,失去了自己生存的能力,你现在把它扔到野外去,可能它也不行。所以,如果有这种动物...

佛教故事:微型小说:看起来不合适的或许正是最合适的

佛教故事:微型小说:看起来不合适的或许正是最合适的

看起来不合适的或许正是最合适的一位游客走累了,坐在坚果树下休息,他注意到前方一根细藤上面结了个巨大的南瓜。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真是很荒谬。游客暗自嘀咕,如果让我来创造这个世界,我会让万物回到它们本来的...

广西现“餐费随意给”素食馆

广西现“餐费随意给”素食馆

您随意吃,吃完了想给多少都行。”近日,广西南宁市出现了一家没有菜单、没有定价的自助素食馆,顾客全凭自己的意愿付款。不少顾客表示,在这里吃的是素食,消化的是“诚信”,期盼自觉付款的模式被越来越多的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