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禅宗公案:生死事大

永嘉玄觉禅师往曹溪参访六祖惠能,振锡扬瓶,绕祖三匝,六祖说:「沙门应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是来自何方,如何傲慢?」永嘉答:「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六祖回说:「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

永嘉禅师以「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回答六祖,意思是他已经没有时间去考虑威仪、礼貌;这些虚排场对生死问题无所裨益,只能说是人与人之间彼此对待的一种表面行为而已。禅宗祖师们以心的清净为重,外在的礼貌为次,甚至以不用着相为宜。这是此段对话的主要涵意。

现在我要点出「生死事大」的五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出生的目的是为了来世界上生和死──出生、生存、生活,最后生命结束。人一出生就确定有死亡的事实在等待,所以生和死就是人生的大事。

第二个层次:为什么要出生?为什么要死亡?生死之间的意义是什么?责任是什么?多数人连第一个层次都不清楚,所以贪生怕死;对第二个层次也不明白,所以茫然无绪。与草木同生,与草木同腐。

第三个层次: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从佛教信仰的立场而言,出生一定是由前一生转过来的;但前生是什么呢?不清楚!生命结束死亡之后又到何处去?不知道!若如孔子所言「未知生,焉知死」,第三个层次的问题也就不存在,只停留在从生到死的阶段,尽他的责任义务,守他的伦理道德。但是并非人人都能把握伦理和道德,有缺失的人在死后进入另一个阶段的生命时,就要受苦了。所以,这一生受苦或享福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由过去世所造的业因带来的。把第三个层次弄清楚了,就能在这一生之中安身、立命、努力,面对现实。

第四个层次:生与死不能老是在因果之中打转。从此生到下一生,从下一生再到下一生,恩怨无尽,烦恼不断,这种折磨太可怕。必须把生死勘破、放下,这叫做从生死得解脱。一般人不会考虑这个问题,但若遇到变故频仍、苦难重重,会希望一了百了。实际上没有「一了百了」这回事,今生未还的债下一生仍要还。此外,拥有权势财富美眷者,希望保有荣华富贵,舍不得死。其实这一切生前带不来,死后带不去,唯有自己的福德可以带走。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活着的时候很满足,会尽到伦理道德的责任,临死也不会恐惧,由于功德可以带走,所以不会舍不得。这个层次可以说是置生死于度外,但仍有所不足。

第五个层次:生也不错,死也很好。过去是什么?不需问,未来会如何?别担心,生死的问题全部放下。这是大自在、大解脱,唯有大修行者才做得到。

「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是要办大事和急事,无心旁顾小事与琐事。这是用一般修行者的心态和说法,来试探六祖怎么回应他。他所得到的答案,是若你已能体验到既无生死也无缓急,便得解脱了。(圣严法师)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读《金刚经说什么》多情乃佛心

读《金刚经说什么》多情乃佛心

有人问:假如你流落荒岛只能带一本书,你带哪本呢?我说两本行吗?一本“野外生存手册”;一本“金刚经说什么”。前者可以帮助我的肉体在恶劣环境中生存下去,后者则是在极度荒凉危险的环境中我唯一可能的精神支柱...

佛教故事:金山活佛神异录:十九、活佛圆寂现神奇

佛教故事:金山活佛神异录:十九、活佛圆寂现神奇

十九、活佛圆寂现神奇活佛,他自从龙华寺被缅政府关闭,在大金塔上长住下来之后,他的生活,更加坚苦,一切动作,也都不像从前,都有一个很大的转变,这个转变不平常,他竟断绝烟火,不吃饭食,每天只在塔上拾些瓜...

见色不淫得福报,雨夜奇遇结良缘。

见色不淫得福报,雨夜奇遇结良缘。

见色不YIN得福报,雨夜奇遇结良缘。 浙江杭州有一位柳先生,自幼好学深思,平日手不释卷。因为用功过度,缺少运动,虽然年龄只有二十余岁,但背部已微微的弯曲,苍白的脸上,架上一副深度的近视眼镜,一望而...

第十三回  兴土木重修金光寺  定良辰舍身耶摩山

第十三回 兴土木重修金光寺 定良辰舍身耶摩山

话说妙善公主见永莲当天发下了重誓,立志修行,此后又添了一个清修的伴侣,心中自是万分欢喜。她从这一天起,情知出家的日子,定然不久,于是预备一切手续,专等剃度,不在话下。再说妙庄王自从下旨招工兴修金光明...

几大原因详解三论宗理念缘何衰灭

几大原因详解三论宗理念缘何衰灭

三论宗理念是我们国家本土的一个佛教文化宗派,有我们国家先人进行建造。佛教的理念虽然虽然说起源于印度,但是三论宗理念的形成和发展确实是在中国,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其实三论宗理念在我们古代的时候虽然盛行...

母热得瓜,孝感佛现

母热得瓜,孝感佛现

滕昙恭是五代的梁朝人。当他五岁时,母亲生了热病,心里想吃清凉的瓜,可是这种瓜在那种地方是没有出产的。所以他找来找去,始终寻找不到这种瓜。滕昙恭心里非常难过。有一天,他忽然遇见了一位出家师父告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