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愚经》阿输迦施土品

赞佛偈

天上天下无如佛

十方世界亦无比

世间所有我尽见

一切无有如佛者

当时,佛身在舍卫国祇树給孤独园。世尊和阿难在清晨的时候进入城中乞食,看见一群小孩在道上做游戏玩。他们各自聚拢在地上的土堆砌宫中房舍,并且有仓库储藏财宝以及五谷等粮食。有一个小孩看见佛从远处走来,相貌呈现着照人的光彩,便从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敬意,欢喜地跳起来,萌发了供养之心。于是抓取所谓仓库中名字叫做“五谷”的东西,捧在手中,想用它来供养佛。由于身材矮小,够不到佛,便对另一个小孩说:“我登上你的肩头,用谷来供养佛。”另一个小孩十分欢喜,回答说:“可以。”于是便登上肩头,把泥土奉送给佛。佛就放低了手中的钵,低下头来,接受了泥土。然后对阿难说:“拿这些泥土涂抹我住的房屋吧。”

乞食结束,回到祇洹,阿难便用泥土涂抹佛的房屋,抹了一个墙壁,这些泥土便用完了。然后他整理一下衣服,把情况具体告诉了佛。佛对阿难说:“刚才,那个小孩欢喜无限地布施给我一些泥土,足够用来涂抹我住所的一面墙。由此功德,我涅槃百年之后,施土小孩生为国王,名为阿输迦。而那个帮助施土的小孩,就是阿输迦的大臣。他们共同管理着阎浮提的一切国土,三宝兴盛显要,到处都设位供养佛,遍及整个阎浮提。而且应当为我建造八万四千塔。”阿难惊叹而又欢喜地问道:“从前如来造下什么样的功德,以至于有八万四千塔的报答呢?”

佛对阿难说:“你专心倾听吧。在过去久远阿僧祇劫的时间之前,有一位名叫波塞奇的大国王,他掌管着阎浮提八万四千个国家。当时,有佛名弗沙,波塞奇和各个臣民一起供养佛以及比丘僧,四事供养,敬慕无量。当时,国王心中想到:‘现在大国之中,百姓人民可以经常见到佛,并加以礼拜供养;其余的小国,由于地处偏僻,人民百姓就没有如此之福。由此,应该把佛的形象画在图上,布施给每一个小国,使他们得以供养。’于是召来画师,要求他们画像。诸位画师来到佛身边,看到佛的庄严宝相,想逼真地画出来。可是画了一处,便忘了其他地方,再画一次,也是这样,总是画一处忘一处,因此没有完成。当时,弗沙佛便调合各种颜色,亲手自画一幅并做为范本。于是,诸位画师才能够照着画出八万四千副画像,每一幅都清净微妙,像佛一样端正无比。把它们布施给各个小国,一国一个。又告示说:‘命令人民百姓用花香加以供养。’诸个小国的国王臣民得到如来的画像后,欢喜无限,加以敬奉,好像对待佛本人一样。

就是这样,阿难,波塞奇王,就是今天的我啊。由于在那一世中画了八万四千幅如来画像,布施给诸个小国让他们供奉,因这份功德,我永生永世享受幸福,不管在天上还是人间,永远身做帝主。每一次投生的时候,都生得相貌端庄,净妙无双,拥有三十二相,享有八十种好。由于这种功德,我自己修成佛身,涅槃再生之后,又得到这八万四千塔的报答。”

贤者阿难以及诸多与会听法者,听到佛的话之后,都欢喜之极,勤加奉行。

摘自----《如是雨林》2012年合订本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弗沙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清净海会众菩萨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回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师傅

师傅

开悟的师傅 阿弥陀佛、各位大德、善知识弟子释广忠是一居士,...

佛教故事:活得快乐:进入深山

佛教故事:活得快乐:进入深山

进入深山洞山禅师去访问龙山禅师,龙山禅师问道:应该没有进入这座山的路,你是从哪里里来的呢?洞山禅师道:这座山有没有路,以及我怎么进来的一事暂且不谈,现在先问老师您究竟是从哪里里进入这座山的呢?龙山禅...

合八字看命运 这个八字的人命好 遇事总能逢凶化吉

合八字看命运 这个八字的人命好 遇事总能逢凶化吉

很多人在去进行合八字算命的时候,都是希望自己能够一个很好的命运的,所以有些人害怕自己的命不好,干脆就不去算命,也害怕去算命了。在八字算命中,要是一个人能够拥有以下的这个八字的话,那么这个人的命就是比...

佛教故事:另一个梦

佛教故事:另一个梦

春去春又来(Spring, Summer, Fall, Winter and Spring Again)又是小沙弥的故事 -- 另一个梦沉睡中翻来覆去的小沙弥突然惊得坐了起来。他好象做了什么噩梦般瑟...

陈大惠:八种梦境预示大病降临

陈大惠:八种梦境预示大病降临

从病理学的角度看,许多身体疾病和精神疾病在潜伏期症状并不明显。特别在白天人们的大脑活动频繁、脑细胞十分兴奋的情况下,更是难以觉察到体内潜在性病变的异常刺激信号。睡眠时,脑细胞进入“休息”状态,工作机...

二十徒劳行一至二十总汇

二十徒劳行一至二十总汇

修行 勿修徒劳行一,若不摒弃伤害有情,发菩提心为徒劳行。二,不守三昧耶,受灌顶乃为徒劳也。三,若对已之心无裨益,博闻教法为徒劳也。四,行功德时,混杂以恶行为徒劳也。五,行不善,依止上师乃徒劳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