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佛典故事:不要怨天尤人

过去因,现在果;现在因,未来果,佛法是最积极的人生观。现在的幸福是过去自己的努力所得,但是如果只想享受现在的果报,却不知积极行善开创,再大的富贵也会耗尽。

波斯匿王是个贤明的国王,心地仁慈,爱护百姓,同时也是佛陀忠实的在家弟子。不仅笃信佛教、恭敬三宝、广修布施供养,还经常亲近佛陀,听经闻法,是当时佛教的大护法。波斯匿王有个可爱的女儿,名叫善光。善光不仅长得十分庄严,身上还自然散发出柔和的光明,而且聪明柔顺、智慧过人,因此皇宫上下没有不喜欢她的,而波斯匿王夫妇更是对善光疼爱有加,将她视为掌上明珠。

有一天,波斯匿王处理完国事,正与善光公主话家常。他看着美丽的善光,心想:「善光生为我的女儿,拥有最优渥的环境,王后和我又对她这么疼爱,哪里是一般人比得上的呢?」于是,波斯匿王不由得说道:「善光啊!你今天这么大的福报,能得到大家的敬爱,全是因为我是你父王的缘故。」波斯匿王心想善光公主一定会很感恩他,想不到善光却回答:「不是这样的!父王。这全是因为我的业力所感召而来,并不是因为您的缘故。」善光向来很少反对父亲的说法,现在竟说她的福报是自己修来的,与波斯匿王无关,让波斯匿王有些不高兴。于是,波斯匿王又郑重地告诉她:「善光啊!你今天这么大的福报,能得到大家的敬爱,全都是因为我是你父王的缘故。」结果善光还是回答:「不是这样的!父王。这全是因为我的业力所感召,并不是因为您的缘故。」波斯匿王听到善光仍然坚持己见,毫无感恩之心,实在有点生气,不知向来乖巧的女儿到底怎么了?于是抑住快要爆发的脾气,告诉她第三次:「善光啊!你今天这么大的福报,能得到大家的敬爱,全是因为我是你父王的缘故。」想不到,善光的回答仍旧没有改变。

这下子,波斯匿王真的生气了,告诉善光:「今天我倒要看看你自己是否真是凭恃自己的业力,才有这样的福报?」于是命令左右侍从:「到城中找一个最下贱贫穷的年轻乞丐,带回王宫见我。」过没多久,侍从在城中找到了一个又脏又臭的穷乞丐,向国王复命。波斯匿王便将善光公主许配给这个穷乞丐,并说道:「如果你是凭借业力享福,与我无关,从今以后,便可证明。」善光还是不卑不亢地回答:「是女儿业力。」说完,两人便离开了王宫。

乞丐青年不知那来天大的福报,娶到美丽贤慧的公主为妻,心中十分欢喜却又有些茫然,全然没想到生活的问题,但善光公主却一点也不担心。善光先问他:「你的父母是否还健在?」乞丐青年回答:「我的父亲曾是舍卫城第一长者,可惜父母及亲人早都已经往生了,所以我才会失去依靠,流浪街头当乞丐。」善光又问:「那你还知道老家的位置在哪里吗?」他说:「知道是知道,但是那里的房屋年久失修,早已倒塌,只剩下空地了。」善光告诉他:「我想去看看,请你带路好不好?」于是乞丐便带着善光回到了旧宅。善光沿着宅第走了一圈,所到之处,地面竟神奇地开始下陷,地下埋藏的宝藏自然浮现出来。乞丐青年从不知道原来父母亲埋了这么多宝藏在地下,惊讶地说不出话来。于是两人便用这些珍宝来盖房子,不到一个月,房子便盖好了,屋里的奴婢佣人更是多得数不清。

话说波斯匿王把善光嫁给了穷乞丐以后,气也渐渐消了,有一天突然想到善光现在不知道过得怎么样了?于是便问属下善光的情况。属下回答:「她现在住的地方和财富,与王宫不相上下。」波斯匿王感叹地说:「佛曾经说过:『自作善恶,自受其报,』果真一点也不错。」当天,善光公主请丈夫到皇宫邀请父王至家中。波斯匿王一到善光的新家,发现屋子里的陈设装潢,竟比皇宫还要气派庄严,是他从来没见过的,十分赞叹。善光知道自己说过的话的确是真的,于是告诉父王:「因为过去修行善业的关系,今生才有这样殊胜的果报。」

波斯匿王离开了女儿的家,便到精舍请问佛陀,「善光过去是修了什么福报,使得她今生得生王家,而且身有光明呢?」佛陀告诉波斯匿王:「过去九十一劫,有佛出世,名叫毗婆尸佛。毗婆尸佛入涅槃后,当时的国王盘头王造了一座七宝塔供养佛舍利,而国王的第一夫人则供养一顶珍贵的天冠,放在毗婆尸佛的造像上。另将天冠中的如意宝珠,镶在佛龛上方的枨门中央。如意珠光明熠熠,普照十方,夫人见此胜相而发愿言:『愿我将来身有紫磨金光,尊荣豪贵,不堕三恶八难之处。』」

「当时这位第一夫人即是善光。后来,善光在迦叶佛出世的时候,又准备了种种天厨妙味、上好饮食,欲供养迦叶佛及四大声闻弟子。她的丈夫看见了,便想要阻止她。但善光劝丈夫说:『请你不要阻止我,让我有这个机会供养迦叶佛,使如来受此供养,身心安乐。』丈夫听到善光这样说,便不再阻挠。当时的丈夫亦即今日善光的丈夫,由于前世阻止他人供养三宝,因此今生遭遇贫穷的果报。又由于他后来不再阻止善光供养,所以今生必须借由善光的福力因缘,才能得到大富贵,假使没有了善光,他又会回复贫贱的生活。善恶业报,因果历然,丝毫不爽。」

波斯匿王听完了佛的开示,豁然开朗,对因果之理有了更深一层的体悟,于是向佛顶礼后,便欢喜地离开。

善光公主知道因果业报的道理,所以累生累世以来不断积极行善,生生世世都是光明富贵。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现在恶业现前,也是过去自种的因,不要怨天尤人,只要心地保持光明,积极行善,恶业过去,一样能有光明的未来。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人,往往看到别人,看不到自己。由于自我的观照不够,因此产生烦恼;如果我们懂得观照自己,常常自我反省,并且待人以宽,律己以严,遇到事情的时候,能够把自己和别人的立场对调一下,想想如果我是他,他是我,那个时候,平等心、无分别的心就会生起,也就不会过于计较人我之间的是非、善恶与过患了。

尤其,学佛修行的人,和别人相处,“要观德莫观失,要随顺莫违逆”,凡事看好的一面,不要太计较过失。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即使没有过,我们本身有时也会制造一些误会,如果只站在自己的立场,做不当的要求,导致珍贵的友谊、亲情因而破坏,殊为可惜!所以,我们能够观德莫观失,凡事多往好的方面看,多观照自己,多反省自己,多要求自己,不要太计较过失,自然就看不到别人的是非、过患了。

因此,如何才能不见别人的是非、善恶、过患呢?最要紧的,是要净化自己的心,净化自己的看法。也就是要有如下八种心。

1、平等心

就是无分别心,例如佛陀视每一个众生都如佛子罗睺罗;如果我们能把天下的人都看成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这就是平等无差别的心,就不会见到人家的过患、善恶。又如别人的身体上害了一个疮,“好髒喔!好难看喔!”你会讨厌。如果是你自己的手上、身上害了一个疮,你不但不嫌弃它,还会好好照顾它,替它敷药,替它包扎,因为这是我的。你能把人我之间,用平等心去看待,自然看不见别人的是非、过患。

2、慈悲心

慈悲的意思是:慈能予善、予乐;悲能拔苦、除难。就是我愿意帮助你去除困难,去除痛苦,带给你幸福、安乐。你用这种慈悲心来待人,别人纵有不是,也会以一种同情心、怜悯心去包容他。中国四大菩萨中的大悲观世音菩萨,为甚么信徒都欢喜把他供在家里的客厅,或者特地设立佛堂?为甚么每个人都把家里最好的地方让出来供奉观世音菩萨?这是因为我们需要慈悲,因为观世音菩萨是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无处不可以到达。所以,我们有了慈悲心,做人处事真是无往不利。

3、广大心

就是包容心,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宰相的心胸可以包容一个国家、人民,所以他能做宰相。佛陀的心能包容天地,等同虚空,所以,他是佛陀。弥勒菩萨大肚能容,能容纳好与不好的一切事情,所以,他心宽体胖。

4、空无心

虚空能容,所以能成其大。虚空里森罗万象,无所不包;我们的心也要像虚空一样,对于是非、善恶,以虚空的心来看待,用虚“无”的心,空去一切。无,并不是叫我们胡涂,无心是大智若愚,无心里面自有更大的智能包容一切。

5、般若心

般若就是最高的智能,学佛最主要的,就是要开发自己的般若智能,用般若的智能来看世间,处理世间。例如,有了般若,就会明白佛和众生是“二而为一,一而不二”,佛是已经悟道的众生,众生是还没有悟道的佛。虽然悟道有先后,可是人人本具的法性,是没有先后分别的。所谓“生佛平等,自他平等”,你懂得自他平等,就能把世间的差别现象统一起来,从差别里认识人我一如,就能不见别人的是非、过患。

6、感恩心

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是时时心存感恩的人。用感恩心来待人,则人人都是善友;用感恩心来处事,则处处都是净土。例如感谢别人过去说过我一句好话,给过我一个笑容,跟我点过头,和我握过手。别人对我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是值得我们感谢的。果能如此,还有甚么可以嫌弃别人,还有什么值得计较的呢?

7、助道心

别人对我好,固然要感恩;纵有不好,将之视为学佛的逆增上缘,自然不会心生不满。如果能进一步发心布施佛法真理给人,帮助别人学佛入道,能以此助道心待人,自然不见别人的过患。

8、惜福心

惜福就是珍惜自己的福报,平时要能节俭,不奢侈浪费。因为自己对物质的欲望太多,不能满足,看到别人有钱,则容易心生嫉妒。所以,自己要有惜福心,自然就会淡泊物慾,自能不见别人的是非、过患。

总之,六祖惠能大师提倡参禅,禅不一定要坐着参,重要的是把禅融入到自己的思想观念里,融入到自己的生活里。禅,能沟通人际、物我的关系,禅能把我们带入到一种满足、安乐、平等的世界里,禅是帮助我们证悟真如自性的。如果我们有了禅,自然就不会见到别人的是非、善恶过患。

如何能无视别人的是非、善恶、过患呢?

人,往往看到别人,看不到自己。由于自我的观照不够,因此产生烦恼;如果我们懂得观照自己,常常自我反省,并且待人以宽,律己以严,遇到事情的时候,能够把自己和别人的立场对调一下,想想如果我是他,他是我,那...

净土法门法语:没有一样不好,样样都好

净土法门法语:没有一样不好,样样都好

1佛法讲放下,不是在事上放下!在事上看,释迦牟尼佛的事业没有放下,他天天跟大家讲经说法,一天讲八个小时,一年到头不休息。他教学不收学费,有教无类,不分国籍、不分种族,也不分信仰,是全世界古往今来最好...

佛教故事:菩萨与罗汉的故事:8.为度人而破戒的焰光菩萨

佛教故事:菩萨与罗汉的故事:8.为度人而破戒的焰光菩萨

8.为度人而破戒的焰光菩萨很久以前,有个一心求菩萨道的人,名字叫焰光。他清心寡欲,摆脱了世俗种种名利烦恼,独自在深山中修行已经四百二十多万年了。如今他修行已满,于是安然地走出森林,来到人世间。他走啊...

佛教故事:净土往生:王妙根往生西方事迹

佛教故事:净土往生:王妙根往生西方事迹

王妙根往生西方事迹我妈妈王妙根,今年(一九九八年)八十四岁,家住江苏省常熟市淼泉镇陈张村十一组。青年时期,受村里佛友影响,二十八岁时就吃了长素,皈依三宝,进了佛门。常到兴福、圣法等寺进香念佛。并积极...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五后忍大师下傍出一枝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五后忍大师下傍出一枝

神秀和尚、老安国师、道明和尚。神秀下普寂,普寂下懒瓚和尚。在南岳。师有乐道歌曰:兀然无事无改换,无事何须论一段。真心无散乱,他事不须断。过去已过去,未来更莫算。兀然无事坐,何曾有人唤?向外觅功夫,总...

向天空扔斧子

向天空扔斧子

向天空扔斧子一人请教禅师,说有人在背地里捅他刀子,该怎么办?禅师拿起一把斧子,走出室外。禅师对那人说,现在他把斧子扔向天空,会怎么样呢?当扔出去的斧子“咣”的一声掉到地上时,禅师问:“你听到天空喊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