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朝闻道夕死可矣”看儒、释、道关于“闻道”“证道”的差异

“朝闻道夕死可矣”语出《论语》(里仁第四)。“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即,早上听了圣人之道,即使晚上死了也了无遗憾。后人常用这句话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也用以警醒那些在滚滚红尘中追逐物欲、精神空虚如行尸走肉般的人,必须要追求真理积极向道以提升人格情操。

在儒家看来,人不闻道,活着又为哪般?”。而道家则认为具有一个具自性的“道”的存在,这是生成万有的“雌”,属生化说。在佛教看来,这纯粹是在玩弄光影不离神识,未得归于真寂,因为万法缘起性空,万物本无自性。

是故,儒释道三家中对“道”的追求都不会只局限在“闻”上。

先说儒家关于“闻道”“证道”之论

当年孔子被老聃引领拜见苌弘学乐,还参观祭典,考察周的教育基地及祭祀礼仪。 归途见黄河声如雷鸣虎吼,势如万马奔腾,这才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万古绝叹。

老子接机启发孔子:“汝何不学水之德欤?”

孔子问:“水有何德?”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故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孔子从老聃处闻道之后“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完成人生的阶段性蜕变。为挽周朝将倾之大厦,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终身践道,被后人尊奉为万世师表。

再来看道教。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上等根器的人闻道后会深信不疑,会义无反顾地去实践运用它;中等根器的人,则会将信将疑、半信半疑,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又忘得一干二净;下等根器的人,闻道后会以为荒诞不经而大笑不止,肆意嘲讽鄙薄。这恰恰说明道的高妙所在。

道家讲究闻道后要“勤而行之”,最起码也要若存若亡,不时揣摩时而习之。

道家还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为学”是求外在的经验知识,经验知识越积越多。 “为道”是透过直观体悟以把握事物未分化的状态,或内视自心,不断去除私欲妄见,使人日渐返璞归真,最终达到无为。可见这“为道日损”是终生的修为,岂是初初闻道便得满足的?

即使是得道后,老子认为也要“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就是说成道后要像豫一样,在冬天过河,谨慎迟疑,不敢妄为;像犹一样警戒四邻不敢稍懈。

那佛教呢?

《法华经》说佛陀讲经说法四十九年,目的就是令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所谓“开佛知见”,就是佛通过讲经说法用语言来告知众生,一切众生佛性与佛都具如来智慧德相,要树立这个知见。这是众生在闻道;所谓“示佛知见”,就是佛陀指示给众生看到,众生个个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这也是众生在闻道的过程;

那么,佛陀教化众生就止于让众生闻道吗?显然不是。下面还有令众生“悟佛知见”,让众生亲自觉悟到自己与佛佛性无异,本具佛的智慧德相;而“入佛知见”,则是教导众生如何亲身证得与诸佛无别的智慧德相,从而了知诸法实相,达到不生不灭,任运无碍,妙用无穷的境界。比如:六祖慧能大师悟道后还要在猎人堆里生活十五年,才能真正契入不死不灭的自性境中,常住法性真如。因此,由闻道、悟道、修道至证道,这是不可或缺、难以逾越的次第。

总之,闻道与证道之间距离尚遥。身为佛子,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佛学理论的学习、研究和探讨上,而是要以正知正见的闻道为基础,踏踏实实将自己的三业落实于四无量心、六度等的修行中去,并结合圆满无偏的佛法修持,以迈向菩提大道。

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在《学佛》宝书中开示:“佛法,如果说只是给你们说了,再好的法,你们不实行的话,就等于是没有学,也等于没有闻,你要实行了,它才能生效的。不然的话,你必须要在轮回里打转,更严重的是越转罪业越重,越来越加重痛苦,你不能成就的!!!你们如果真正的要成就、要解脱,那应该是马上开始,立即行动起来,就此行动起来,否则,这个法无论听了多少遍也是白听的、白闻的。”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释迦牟尼佛以前两次堕入地狱的经历

释迦牟尼佛以前两次堕入地狱的经历

首度行自他交换的佛陀以前,释迦牟尼佛在以前世,照样一个凡夫俗子的时刻,转生时曾经腐化到地狱。他在地狱里,和几个众生在一路,个中有一个叫做嘎马日巴的,狱卒把他们两个当做牛马一样奴役,要他们一路拖一辆异...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成佛作祖去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成佛作祖去

圆信禅师重上云捿,参礼祩宏禅师。圆信禅师问:如何得成佛作祖去?祩宏禅师道:问道于盲。圆信禅师道:道岂盲耶?祩宏禅师道:我盲。圆信禅师于是打一圆相,说道:总在这里。祩宏禅师便指着圆相道:盲。圆信禅师道...

佛教故事:滴水藏海:果断

佛教故事:滴水藏海:果断

果断有一个6岁的小男孩,一天在外面玩耍时,发现了一个鸟巢被风从树上吹掉在地,从里面滚出了一个嗷嗷待哺的小麻雀。小男孩决定把它带回家喂养。当他托着鸟巢走到家门口的时候,他突然想起妈妈不允许他在家里养小...

佛教故事:摩登伽女与阿难(三)

佛教故事:摩登伽女与阿难(三)

摩登伽女与阿难(三)摩登伽女的心,一天一天的安静下来,她这时候才知道过去执着爱情实在是可耻的行为。佛陀常常宣说五欲是不净之法,是众苦之源。愚痴的飞蛾,自己投火烧死;无知的春蚕,自己作茧自缚。如果去除...

佛教故事:哼哈一如说:吃枯叶的蜗牛

佛教故事:哼哈一如说:吃枯叶的蜗牛

吃枯叶的蜗牛一阵春雨,回醒了大地,也通知了躲到石缝中,泥土中及深草里的活生命。告诉他们花开了,螫伏的日子结束了!紧接著好多的新生命也跟著来报到。休息后的新生,带来绿意盎趣的空间,也无私的为人们织起了...

送婴灵怎么可以送走

送婴灵怎么可以送走

送婴灵怎么可以送走婴灵,是人工流产、胎死腹中,或出生不久即夭折的婴儿灵魂,因父母没有帮助为他做超度,魂魄无依,无法往生,弥留现世,产生无尽的怨气恨意,故此循着血缘的磁场密码找到亲人,纠缠作祟,造成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