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都是自找的

烦恼都是自找的

不是某人使我烦恼,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

禅语

有个人感到非常苦恼,于是就背上行囊去找佛陀为他灭除苦难。

佛陀听完他的诉说后,说道:真正能够解脱你的,只能是你自己。

那人不解地问道:可是,我心中充满了苦恼和困惑啊!

佛陀慈悲地解释道:是谁给你心里放进了苦恼和困惑呢?

这个人沉思良久,没有说话。

佛陀继续开示:是谁放进去的,就让谁拿出来吧。

看着佛陀慈祥的笑脸,这个人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微笑。

其实,心中的苦恼不过是自己的一种执着,能够解脱自己的只能是自己。

有一天,城郊的寺庙里来了一位很富态的中年妇人。据她说,她最近老是失眠,无论面对多么鲜美的饭菜都没胃口,浑身乏力,懒得动,做什么事都没有激情,很想了却尘缘,遁入佛门

方丈是个懂得医术之人,他听那位妇人描述完后,便说:不忙,待老衲先给施主把把脉如何?妇人点头应允。

切完脉,观完舌苔,方丈微微一笑:体有虚火,并无大碍。顿了一下,方丈又接着说:只是施主心中藏着太多烦恼而已。中年妇女一被点醒,心里暗叹神奇,便把心中所有事情逐一向方丈说明。

方丈很随意地跟她聊着:你家相公与施主感情如何?

妇人脸上有了笑容,说:感情很好,耳鬓厮磨十几年从未红过脸。

方丈又问:施主膝下有无子女?

妇人眼里闪出光彩,说:一个小女,很聪明,也很懂事。

方丈又问:家里的布匹生意不好吗?

妇人赶忙摇头说:很好,家里的生活算得上是镇上的富人家了

方丈铺开纸墨,边问边写,左边写着她的苦恼之事,右边写着她的快乐之事,然后把写满字的这张纸放到妇人面前,对妇人说:这张纸就是治病的药方。你把苦恼之事看得太重了,忽视了身边的快乐。说着,方丈让徒弟取来一盆水和一只苦胆,把胆汁滴入水盆中,浓绿色的胆汁在水中淡开,很快就不见了踪影。方丈说:胆汁入水,味则变淡。人生何不如此?施主,不是您承受了太多的苦痛,而是您不善用快乐之水冲淡苦味啊。

当我们在为种种苦恼之事感到失落甚至落泪时,其实快乐就在身边朝我们微笑。做一个快乐的人其实并不难,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也很简单,只要记住三条: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你的人生就不会太累。

因为烦恼,一些本可以成为天才的人物正做着极其平庸的工作;因为烦恼,很多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了无谓的琐事上。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因烦恼而获得好处,也没人因烦恼而改善自己的境遇,但烦恼却在随时随地损害着我们的健康,消耗着我们的精力,扰乱着我们的思想,减少我们的工作效能,降低我们的生活质量。精力分散使人无法顾及应该做的事情,思想紊乱会使人失去清楚思考、合理规划的能力。

人生在世,其实是为自己而活。人,出生于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家庭自己固然没有办法选择,但却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活着,不仅是一个人最起码的要求,也是一个人在人生大舞台中必须承担起来的角色,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场合,要掌握扮演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所表现的不同内容。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不容易的,也是幸运的。既然这样,我们就应该珍惜和善待我们的人生,快乐和充实地度过每一天。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欲海回狂白话卷二:受持篇_因缘观

欲海回狂白话卷二:受持篇_因缘观

第二卷 受持篇 因缘观因缘观(此观修成后,即可洞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烦恼的实质,这是探寻爱欲根源的方便法门。)众生惧怕苦果的到来,菩萨则努力断除恶因。恶因既已断尽,苦果自然不会产生。譬如威猛的狮子...

风水二十四向之艮山坤择吉日

风水二十四向之艮山坤择吉日

风水中择吉术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术,我们在做一些大事的时候都会择吉日,但是怎么选择吉日这一点大家都不是很了解,下面我们就通过艮山坤择吉日来学一下如何择吉日,现在就一起来看看吧!在风水在艮山坤向,是属于...

离众修行

离众修行

离众修行昔日,佛陀在罗阅祇国的灵鹫山中,为天人、国王及大臣宣说微妙法意。众人中,有一位比丘的个性非常刚强勇猛,佛陀观察其因缘后,便派他至有鬼神的山谷中修行。佛陀教导他于树下打坐,修数息观,借着观察气...

达真堪布:我们是怎样通过发心仪轨受菩萨戒的

达真堪布:我们是怎样通过发心仪轨受菩萨戒的

达真堪布:我们是怎样通过发心仪轨受菩萨戒的 我们是怎样通过发心仪轨受菩萨戒的? 答:我们用的发心仪轨是《入菩萨行论》里龙树菩萨的传承。首先是祈请:祈请十方一切出有坏正等觉,及十地菩萨摩诃萨众,及诸位...

佛教故事:佛学故事:嗔恚之报

佛教故事:佛学故事:嗔恚之报

嗔恚之报(一)须菩提少年时代与众不同,性情多变,集聪明智慧、乐善好施、嗔恨炽盛于一身。他家里很富有,父亲常常给他零花钱,然而他不愿做金钱的奴隶,常常把钱施舍给穷人,有时看到衣衫褴褛的孩子很可怜,甚至...

佛现帝释身化婆罗门

佛现帝释身化婆罗门

佛现帝释身化婆罗门过去,佛陀于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弘法时,城中有一丞相,名为梨车,无正知见、不信因果,怂恿太子阿阇世叛变杀父。太子自立为王后,满心欢喜,命令臣民广设佳肴,邀请千百位婆罗门前来应供,并于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