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基本知识:略谈五戒

略谈五戒

五戒制因防非止恶

道德标准

何为五戒儒家五常

(仁)不杀生

(义)不偷盗

(礼)不邪淫

(信)不妄语

(智)不饮酒

五戒制意杀 生

偷 盗

邪 淫

妄 语

饮 酒

具缘成犯杀 戒(五缘)

盗 戒(六缘)

淫 戒(五缘)

妄语戒(六缘)

酒 戒(五缘)

犯戒三品(三)上品不可悔

(二)中品可悔

(三)下品可悔

每个团体都要有组织的基本成员,组织则须订有规矩 来约束成员。一个团体的好坏与兴衰,则视成员们对规矩的共识与遵守而定。佛法的戒律是佛教团体的规矩,佛教的兴衰则视佛教徒对戒律的遵循与否而定。戒律的宗旨是防非止恶,增进人类的幸福,及人际间和平共处的道德标准。一切宗教在心灵修持上,最有科学方法及次第的,要算是佛教了。佛法,修持次第分为:戒、定、慧三无漏学;戒学乃用于对治恶业,是行为的规范:定学用于除妄想、杂念,使心灵趋向平静;慧学用于破我法二执,使行者断惑证真。总之,一切法门离不开以行为的规范作基础。因此,戒学如地基,是修学佛法的根本。

五戒制因

佛法戒学中,以五戒为根本。五戒是根本戒;受持五戒能确保人身不失,堪入佛道中,不堕三恶道。释迦牟尼佛彻底悲心,眼见众生作善则升(生三善道),造恶即堕(堕三恶道),恐众生不明因果,迷惑颠倒,因此,特别慎重地为在家弟子(优婆塞、优婆夷)制立了五戒。研究制戒的目的,无非要弟子们认识基本戒相,明了五戒的开遮持犯。如果您能发心受持五戒,终身持而不犯,来生定可确保人身不失。又,在受戒得戒体后,果能善护持三业(身、口、意三业),精诚地修持佛法,定可入佛道法;甚至,能了生脱死,得自在解脱。由此可知,佛陀制戒是居于慈悲度世本怀的。

何为五戒

既如佛陀基于慈悲制戎,身为修学者、首先当知,何为五戒?我们简单说明如下:

一、不杀生此戒是戒断一切有情的命根。

二、不偷盗此戒即是不当取之物、他人不与己之物或钱财,不可任意占为己有。

三、不邪淫此戒是禁止夫妻以外,异性或同性交媾的性行为。

四、不妄语此戒是戒止不诚实的言语。

五、不饮酒此戒属遮戒(遮止犯前四戒),戒止饮用有昏醉性及酒气的饮料。以上是佛陀为在家弟子所制的五戒。

然而,五戒正好与中国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相互呼应。儒家五常,主要为了实现人们现实生活的幸福与安乐;佛教五戒,不只为了造福现实人生,并且是追求究竟出世的基础。佛法是属世出世法中最卓越的。故古德有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迷了世法即凡夫,悟了世法即圣人。吾人若欲转凡成圣,破迷启悟,受持五戒是必要的。

五戒制意

世间的每条法律,都有它制定的特 别意义:佛制立五戒也有特殊的意义。下面,让我们共同来研讨五戒中每条戒个别的制意。

一、杀生戒佛陀制立此戒有下列几项制意:(一)不入道:犯杀戒者,不得入佛道中。(二)违大悲:杀生违反佛教大悲的本怀。(二)背恩养:众生都是吾人多生父母,杀生有违恩养。(四)伤善缘:杀生与众生结冤业失善缘。(五)应敬生:众生皆有佛性,杀生是不敬重的行为。(六)背无畏:菩萨行者应施予众生无畏,杀生违反护生的原则。(七)乖四摄:杀生乖违菩萨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八)命珍贵:一切有情生命皆可珍可贵。

二、偷盗戒其次,佛陀制立盗戒,其制意如下:(一)不入道:犯盗者,不入佛道中。(二)犯国法:偷盗违反国家的法律。(三)恼众生:一切资生之具是众生生存的依托,偷盗恼害众生。(四)违六度:菩萨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以布施度为首,今岂可反而偷盗呢?(五)背四摄:菩萨四摄法中,亦以布施为首,偷盗则背四摄。(六)坏信心:人际间相处,应以诚信为首,偷盗坏人信心。

三、邪淫戒制立邪淫戒亦有特殊的制意,其制意如下:(一)众恶源:有偈云: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症。邪淫是万恶的端始。(二)生死本:一切众生皆以淫欲各正生命,淫业是生死轮回之本。(三)损德行:邪淫损害个人道德,妨害社会风化。(四)不入道:邪淫者不能入正道中。(五)扰静心:邪淫心会扰禅定静心。(六)入魔网:邪淫为魔道所摄。

四、妄语戒佛陀特为弟子们制立妄语戒,其理由如下:(一)不入道:妄语不实,不得入佛道中。(二)诳惑人:妄语欺诳众生,惑乱众生。(三)开恶端:妄语在前,行恶在后是通俗状况,妄语开一切恶门端始。(四)闭善路:妄语关闭一切人天善路。(五)实语益:实话可利益他人,其利益多于妄语。(六)鬼神弃:妄语属虚诳,为一切正直鬼神所唾弃。

五、饮酒戒饮酒是遮戒,是为防患犯戒而制立;戒的制意有六:(一)失礼仪:酒能乱性,酒后会失礼仪。(二)破净戒:酒能迷人乱理智,致使狂乱破禁戒。(三)失定慧:饮酒使人迷惑颠倒,而失一切定慧功德。(四)损财利:饮酒、酗酒使人损失财利。(五)增疾病:饮酒使人生理上增加疾病。(六)生灾祸:饮酒后乱性,往往因此造成了灾祸。从上我们简要明了五戒,每条戒制定的特殊意义。五戒,每一条戒皆要有具有成犯的因缘,才算犯戒。对此,我们认为有必要详尽说明,以便修学者能彻底地了解。具缘成犯

修学者于发心受戒后,每犯一戒都需因缘具足始可成立。若因缘不足,则只有犯戒因罪,而无犯戒的果罪。以下,我们一条一条地研讨五戒的具缘成犯:

一、杀戒杀戒具五缘成犯:(一)是众生的。(二)众生想。(三)起杀心。(四)兴方便。(五)命根断。如果在于犯戒时,具足了以上五缘,即时构成了犯戒。

二、盗戒本戒具六缘成犯:(一)有主物。(二)主物想。(三)有盗心。(四)是重物。(五)兴方便。(六)离本处。

三、淫戒淫戒具五缘成犯:(一)是众生。(二)是正境。(三)有染心。(四)起方便。(五)与境合。

四、妄语戒本戒具六缘成犯:(一)是众生。(二)众生想。(三)起诳心。(四)覆实事。(五)言明了。(六)前人解。

五、酒戒酒戒具五缘成犯:(一)是酒。(是酒想)。(三)有饮心。(四)无重病。(五)人口咽。以上,我们一一略述五戒具缘成犯。我们当知,每破一条戒,必须各种因缘具足方可成立。(亦如世法上,法官判罪证据具足方可。)现在,更深入明了每条戒的具缘成犯,下面,我们共同研讨五戒的开缘。

五戒开缘

世间的法律有法外留情之处;佛法亦复如是。五戒除了止持之外,另有每条戒的开缘。佛法五戒每条戒的开缘如下:

一、杀戒开缘有二:(一)误杀:失误或无意地杀害众生,不构成犯戒罪。(二)狂乱心:精神病患或狂乱心者,虽未舍戒,杀生亦不构成犯戒罪。杀戒,虽有开缘不犯性罪,但杀生业(纵使是误杀)却有后世果报罪。

二、盗戒开缘有六:(一)与己想:取物时心中无盗意,唯想他人与己。(二)己有想:取物时心存己有想,而无丝毫盗意。(三)粪扫想:取物时想此是粪扫物(他人丢弃之物),无有盗心。(四)暂用想:取物时心中无有盗意,但存暂用想。(五)亲厚想:取物时心存想此物属己亲朋好友,他人绝不见怪,心中又无丝毫盗意。(六)误取:由于疏忽或混乱情况下,误取他人物品。

三、淫戒本戒开缘有三:(一)睡无觉知:在深睡中被人奸淫,无有觉知。(二)本无淫意:被怨逼行行淫,行淫时内心无有觉乐想(如刀割、火触体之觉)。(三)不受乐想:被怨逼行淫,内心无一点淫意及受乐想(如火烧身之觉)。贪欲是众生轮回之本,开缘有严格地限制。在家居士与己夫妻非道(大便道、口道)、非时(佛菩萨圣诞、斋日时)行淫,亦属犯邪淫戒。

四、妄语戒开缘有四:(一)增上慢:修行中因增上慢心,妄言非实)而言己证果、得定、见光、见华等。(二)唯说果位:唯说果位,而未言己已证。(三)急言误说:因心急躁或其他状况下误言。(四)病狂乱说:因精神或心理狂乱而胡言乱语。妄语中,一切小妄语。但无诳惑他人之心都通忏悔,唯大妄语(未证言证)属犯根本重罪,不通忏悔。

五、酒戒本戒开缘有三:(一)患重病时:持戒者,犯重病时,须酒疗治。(二)非酒莫疗:患重病时,非酒莫疗。(三)白众方服:持戒者有上两种情况时,秉白僧众而开缘服用。(服用时当生惭愧心,节量而服之。)前四戒是属性戒,第五戒酒戒是属遮戒(遮止犯前四重戒)。从此,我们可见佛陀智慧的深入及圆融无碍。五戒开缘简介完了,最后我们研讨犯戒的三品差异。

犯戒三品

修学者于受持五戒中,如有犯戒,则应了知犯相和境想分上、中、下三品;上品不通忏悔(属犯根本重罪),中、下品则通忏悔。以下几个表格,希望您一一对照而一目了然。

一、犯相:

A、上品不可悔根本罪一杀杀人命断。(若杀生身父母阿罗汉圣人,即犯逆罪。)二盗取他物值五钱。三邪淫人道。(女有三处,男有二处)四妄语向人说证果乃至罗刹来到我所等彼领解

B、中品可悔近方便罪 下品可悔远方便罪一杀若后因是死杀人不死。者,仍犯不可悔罪。发心欲杀人而未杀。二盗取而未离处。发心欲盗而未取。三邪淫二身和合,止而不淫。发心欲淫而未淫。四妄语误说,而未遂本心。说不了了,前人未了解。向聋?不解语者说。发心欲妄语而未言。

C、中品可悔等流罪 下品可悔等流罪一杀杀天龙鬼神。杀不死,下品可悔方便罪。杀畜生杀蝇蚁蚊虫等,及用有虫水者,亦尔。二盗取他物,值不满五钱。取他物,值三钱以下。三邪淫人余处。(非道)四妄语向天龙鬼神说,或向解语畜生说证果等,彼领解。向人说旅风土鬼来至我 所。(旅风土鬼,次于罗刹等,故为等流。)小妄语。又两舌、恶口、绮语等。(若言不了了者,犯下品可悔方便罪)。向不解语畜生说证果等。

D、中品可悔根本罪五饮酒凡作酒色、酒香、酒味。(或阙一阙二)饮之能醉人者。

下品可悔方便罪五饮酒欲饮而未咽。

下品可悔等流罪五饮酒凡作酒色、酒香、酒味,饮之不能醉人者。(但体是酒)

二、境想:

A、

一杀人人 想

人疑上品不可悔。

非人想

非人人 想

非人疑

非人想

中品可悔。(非人者,天龙鬼神。若畜生,属下品可悔。)

B、

二盗他 物他物想他物疑上品不可悔。(且约值五钱以上物)

非他物想

非他物他物想

非他物疑

非他物想

中品可悔。

无犯。

三邪淫道道 想

道 疑上品不可悔。

非道想

非道道 想

非道疑

非道想中品可悔。

D、

四妄语

向 人人 想

人 疑上品不可悔。(且约大妄语)

非人想

向非人人 想

非人疑

非人想中品可悔。

E、

五饮酒

酒酒 想

酒 疑中品可悔。

非酒想

下品可悔。

非酒酒 想

非酒疑

非酒想无犯。

五戒诵戒仪轨

上 香

礼 佛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三称三拜)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三拜)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三称三拜)

忏 悔

我弟子某某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三称三拜)

诵 戒

第一不杀生是优婆塞(夷)戒,我弟子某某受持

第二不偷盗是优婆塞(夷)戒,我弟子某某受持

第三不邪淫是优婆塞(夷)戒,我弟子某某受持

第四不妄语是优婆塞(夷)戒,我弟子某某受持

第五不饮酒是优婆塞(夷)戒,我弟子某某受持

发 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向

诵戒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迥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礼佛三拜而退)

说 明

戒为菩提根本,成佛正因。受戒后,必须半月诵(初一、十五日),以资警策。为环境不许如法诵戒时,可端身正坐,心存恭敬,观想默念,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受戒不易。诸仁者,好自珍重!

结 语

在家居士能受持五戒,功德不可思议。个人的修持,可算更上一层楼,又在佛法学习过程中也有了基础。如果,您已受过五戒,您当对本文所言的戒相和每条戒的开遮、持犯多加留意,以防盲从而失去了受戒的功德。果能终身持戒不犯,确保人身不失,以绝对的,修持佛法亦可走上正途矣!所以,世上多一人持五戒,世界即多一分的幸福。欲使世界和平,人人应守五戒;欲使佛法弘化,人人应持五戒。最后,让我们共同将持戒的功德与福份,向法界一切有情,同成佛道。

请常吟:

南无阿弥陀佛?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净土法门法语:为什么要回向?

净土法门法语:为什么要回向?

1 佛法里面对于回向非常重视,为什么要回向?回向是破执着,你就晓得这个很重要!2 我们要把自己修学的功德、布施的功德,一生当中所作大大小小的善业,都回向给“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3 “上报四重恩...

利益有情,精进修行才能谈得上脱离轮回

利益有情,精进修行才能谈得上脱离轮回

挣了面子,却丢了修行“能不能长点记性,把你的衣服收到柜子里!沙发是用来坐的,不是用来放衣服的!”逛街时我被老公当众指责磨磨唧唧,真是好没面子!正憋着劲儿呢,到家就看见老公随手将外衣脱下丢在沙发上,趁...

《华严经》第八十一品《普贤行愿品》

《华严经》第八十一品《普贤行愿品》

大乘佛教有三部经,被称为经中之王,分别是《华严经》《法华经》和《楞严经》其中被推崇备至的是《华严经》。《华严经》不仅被称为经中之王,而且被称为王中之王。  《华严经》是佛悟道后宣说的第一部经典,经中...

莲师:如果你功德累积不够,就不会遇到一位真正的良师善知识

莲师:如果你功德累积不够,就不会遇到一位真正的良师善知识

莲师对移喜措嘉的教言:如果你功德累积不够,就不会遇到一位真正的上'师善知识上'师教导移喜措嘉,当五百年的末法时期来临的时候,修习诵咒的人只会口中念念有词,而不知咒法的深意。他们将把密咒变成符咒之术,...

佛教故事:菩萨与罗汉的故事:25.嗔心的果报

佛教故事:菩萨与罗汉的故事:25.嗔心的果报

25.嗔心的果报优波笈多法师在讲法时经常对弟子说:「比丘要时常思考道义,精进修行,不能懈怠,就能得到须陀洹果。」有一个比丘听了优波笈多法师的话,积极学习各种经论,一心想得到须陀洹果。优波笈多法师看出...

守财的监院

守财的监院

守财的监院泰州有一位僧人,任地藏殿监院,跟随三昧先老人多年,生性吝啬。这位监院死后,睡在地藏殿的两位僧人经常在半夜见他现形,每次都先过来给他们整整鞋子,脸上似乎很愁苦;接着登上佛座,用手探摸地藏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