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严法师:二十亿比丘的故事

佛陀在世时有一位弟子,未出家前是一望族中非常有名的长者之子,因好乐佛法而出家。他很有抱负,认为佛陀的弟子中有那么多人闻法开解,很快地证到罗汉果位,而他是高贵族姓的子弟,又自认很有慧根,所以自信满满,以为自己一定很快能开解,于是急着要在他人之前体悟证果

弹琴喻修行 以平常心精进修行

他心愈急,烦恼愈多,一段时间过后竟毫无进展;他不知道佛法要从哪里入手,不知心和法要如何相应,因此心里很失望。尤其当他一想到:既然不能与法会证,那么出家有什么用呢?倒不如在家当居士,还能拥护佛法!

他起了这个念头,佛陀知道了,就请身边的比丘把这位弟子──二十亿找来。

二十亿比丘来到佛陀面前,心里又感激又惭愧。感激的是,佛陀能够知道他的心意,又如此关心他;忏悔的是,既入佛门却无法早日证果、回报佛恩。

佛陀知道他的心意,很慈祥地告诉他:「二十亿!你在家时,环境那么好,相信你学问一定很精深,至于娱乐的乐器,你也很精通,在多种乐器中,琴你有兴趣吧!」

二十亿说:「不只有兴趣,我以前常常抚琴作乐呢!」

佛陀说:「乐器的原理你知道,琴是靠弦线的弹奏才有声音,若是把弦调得很紧,能够弹得出声音吗?」

二十亿回答:「弦线不能调太紧,太紧弹出来的声音不好听,而且很容易断线。」

佛陀又问:「若把琴弦调得很松呢?」

二十亿说:「太松也不行,因为弹不出声音呀!」

佛陀告诉二十亿比丘:「你现在的心就像绞太紧的琴弦一样,弹不出好乐音而且又快断了线一般;琴弦应调得松紧恰恰好,这和修行的心一样,若过度精进,心太急则容易有法的执着,这是很危险的事哦!修行不能放逸,懈怠放逸即堕落,但是也不能执着于法呀!应抱着平常心、平等心自然地精进,也就是让本性回归自然,于日常生活中注意照顾好六根门即可。」

六根门:眼、耳、鼻、舌、身、意

二十亿问道:「佛陀,六根门到底是指什么呢?」

佛陀回答:「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门守得好即无烦恼,烦恼不侵,心回归自然即容易回归本性。」

佛陀就是这样教导弟子,对于懈怠的弟子即鞭策他;对于太过精进的人则加以调和。

六根门确实很重要,一般人均以肉眼看世事,因此很容易被物欲所迷,修行人应打开心眼,所见的一切自然清净自在。

本文摘自:《证严上人说故事》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挽回真性分手的前男友应该做什么

挽回真性分手的前男友应该做什么

想要挽回真性分手的前男友,应该做什么事情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在这个时候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如果不知道要做什么的话可以去参考其他人的一些意见和建议,比如可以跟自己的闺蜜谈谈,如果闺蜜也没有建议的话,可...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念经与成佛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念经与成佛

一位刚入门的僧徒向一位有名的禅师请教道:大师,念经能够成佛吗?禅师回答道:不能。僧徒问道:那么我怎样才能成佛呢?禅师回答道:念经呀!僧徒困惑道:大师,你不是说念经不能成佛吗?为何你又要我念经呢?禅师...

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137)“法施”分享

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137)“法施”分享

药师坛城(世界)文化集团传播有限公司主办北京药师坛城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 信佛和学佛,其实还是有区别的。有很多人,信佛只是烧香拜佛,只是祈求佛菩萨的保佑,这种信仰非常表面。真正的学佛修行,就是...

佛教故事:百喻经故事全集译注:第四十二节 估客驼死

佛教故事:百喻经故事全集译注:第四十二节 估客驼死

第四十二节 估客驼死譬如估客,游行商贾,会于路中,而驼卒死。驼上所载,多有珍宝、细软、上氎种种杂物。 驼既死已,即剥其皮。 商主舍行,坐二弟子而语之言:好看驼皮,莫使湿烂。其后天雨,二人顽痴,尽以好...

远凡法师:明心见性

远凡法师: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禅宗说:明心见性,但是如果你连自己的心都不明白,你会见性吗?因此,真正的修行人是很注重打坐的,其主要的原因就是要让他的心静下来,有了“静”的基础,他才能看着念,而且,算是不打坐,他也是时时刻...

前男友烦了还能挽回吗  大师教你几招方法

前男友烦了还能挽回吗 大师教你几招方法

几乎每一对情侣都发生过矛盾,经历过争吵或者是短暂分手。但是很多情侣最终还是走到了最后。和自己的男友走向了婚姻的殿堂。这其中的关键在于自己在挽回中的技巧与方法。分手后如何挽回自己的前男友?不如来看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