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祖师:莫将福德当功德

有很多佛子,知道自己业障深重、修行不力,怕智慧功德不够,就拼命地、刻意地、到处打听地、想方设法地多做好事、多做义工、多拜经忏,多念经咒、多修法会、多修供养、多修布施、多放生命、多修寺庙、多朝名山圣地、多拜法王活佛,然后,常听到佛子赞叹他:功德无量!以为这样确实就是功德多多无量无边,就足以成就。殊不知,有人赞叹你功德无量,并非真的是你功德无量。佛子当知:此是福德,非是功德!看看禅宗两大祖师的回答,值得佛子深思。

《五灯会元》中梁武帝问达摩祖师。

帝(梁武帝)问曰:朕即位已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

祖(达摩祖师)曰:并无功德。

帝曰:何以无功德?

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帝曰:如何是真功德?

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祖曰:廓然无圣。

帝曰:对朕者谁?

祖曰:不识。

帝不领悟。

浅解:释尊将诸佛心印传给迦叶尊者,嘱为西天禅宗第一祖,传至二十八祖即达摩祖师。达摩祖师观察中土因缘成熟,自印度渡海来中国,从广州上岸,再北上见崇尚佛教的梁武帝。

梁武帝见达摩,沾沾自喜,想炫耀自己功德,便问:我自即位当皇帝以来,大力建造寺庙,命人抄写流通佛经,提供道场供人出家修行,所做佛事不可胜数,有多大功德呢?

达摩祖师说:没有功德。

梁武帝很意外,追问说:为什么没有功德?

达摩祖师说:你这是人天有漏的小果报,不是真实的功德,就像跟随着身体的影子一样,看起来好像有,但却不是真实的身体。

梁武帝很不理解:那怎样才算是真实的功德呢?

达摩祖师说:真正清净的智慧功德不可思议,心中本自圆备具足,其理体本性真空而妙有,照天照地而复寂然不动。这样的解行修证,才是真实的功德,却不可以凭世间的人天福德有为之法就能求得的。

梁武帝又问:怎样才是圣谛第一义?

达摩祖师说:坦荡廓然,没有一切相对,心中无所谓善与恶、圣与凡、佛与魔等等观念。

世人皆公认从西天来,得自佛祖衣钵传承的达摩祖师是尊者圣人。梁武帝的刻意所为,当然期望得到圣人达摩的高度赞叹与评价。而达摩自己竟然说,心中不要存有圣人不圣人的观念。

梁武帝很失望地说:那么现在面对我的人是谁呢?

达摩祖师说:我不认识。

达摩本人就是处于没有凡圣观念的无我、无相对、唯一绝对的境界啊。

可惜梁武帝没法领悟达摩祖师的深妙禅意境界。

因机缘不契,随后达摩祖师继续北上,到达嵩山少林寺面壁禅坐。后来神光向达摩求法,得法后成为二祖慧可。禅宗也渐渐地弘扬开来。

《六祖法宝坛经》中韦刺史问六祖惠能。

公(韦刺史)曰: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

师(六祖惠能)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

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

浅解: 达摩到中国,称为初祖。心心相印、代代相传,传至惠能,称为六祖。六祖在韶关南华寺,僧俗众人常来向六祖请问佛法禅理。

一日六祖上堂开示,有韶关地方长官韦刺史请问:弟子听说达摩初见梁武帝,帝问:我一生建造寺庙,给僧人提供修行道场,布施设斋供养僧众,有什么功德?达摩说:实在没有什么功德。\弟子不明白这个道理,请大师为我解说。

六祖惠能回答:梁武帝所做真的没有功德,不要怀疑先圣祖师所说。梁武帝对佛法修行的知见不正确,不懂正法。建造寺庙给僧人提供修行道场,布施设斋供养僧众,这是求人天福报,不可以把有漏福德当做无漏功德。无漏功德在法身中本自具足,不应向外驰求,不从修福而得。

六祖又说:见自本性法身是功,法性平等无有分别是德。念念圆融无碍,常见本性真空,而复妙用无穷,名为功德。...自性建立万法万物应用无尽是功,心体离念离情寂灭不动是德。...若要明见真正的功德法身,但按照这样用心留意善自体会,才能与真实功德相应。...虽广造寺庙广做佛事,而我相、人相、功德相、贡高我慢心,不能息灭断除,反而没有功德。...

...自心观照、见自本性是功,自修自持身体力行是德。

真正的功德,须从自心本性中去明见体证,不是通过布施供养等人天福德所可求得。这就是福德与功德的差别。梁武帝不能正确理解真实究竟的妙理,不是我们的祖师说法有错。

世间信佛者多,明理者少;大通家者多,真懂修行者少。末学当然亦属此类。

有些佛子只知捐款建寺热心放生、念经拜忏参加法会、泛泛杂修众善诸行,而不知真正用功用心修行者。祖师言:此但人天有漏、小果福报,与真实功德根本不相应,与无漏智慧功德,不可同日而语、相提并论也。况复在泛泛杂修众善诸行之时,能做佛事、所做佛事、所益对象之观念不能放下,有为心、骄傲心不能息灭断除,反而如梁武帝一样飘飘然,增长了贡高我慢心,则不但没有功德、还可能有一定过错。

若不明佛法真实义、不明为何修行、不明如何才是真正修行,而盲目跟从参加佛事法会拜忏念经打坐持咒参禅放生朝山,则一生被人牵着鼻子走。生不懂自主,死必不自在。第一世勤苦修行,不知所修却是有漏的人天福报,第二世落在人间或到天上享福,第三世人天福报享尽则又堕落矣。不明修行之人,是名第三世堕落,亦名三世佛怨。如此所谓学佛修行,若不能如祖师所言用功修行,终如武帝心邪,不知正法,一生勤苦修为,对于了生死、成佛道这件大事,却将了无所益,可不惜乎?!腊月三十到来,不是手忙脚乱,就是昏沉轮转矣!

皈依几十年,只知种福田;

杂修嚼不烂,世世门外汉。

何如深信愿,死心将佛念,

肯上大愿船,补处一生圆。

永明大师言: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诸位佛子,寻得修行路头未?珍重!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净土法门法语:给人与动物,助念与回向的注意事项

净土法门法语:给人与动物,助念与回向的注意事项

1佛告诉我们,人死了之后,至少八个小时不要移动,因为他神识没走。所以,人断了气之后,助念最好能够延续十二个小时,至少也要帮助他念八个小时。2我们要注意,助念往生,我们念佛回向,是专为亡者回向,专门对...

从佛弟子的角度解读“沉默是金”

从佛弟子的角度解读“沉默是金”

我曾经把“沉默是金”作为自己的人生格言之一,生活中也常把 “笑骂由人,洒脱做人”式的“沉默是金”作为自己处事的方法。历经世事,回光返照后,我发现有时候“沉默的确是金”,有时候“沉默却是心灵的毒药”。...

老公出轨 这几种挽回婚姻的好方法一定要看

老公出轨 这几种挽回婚姻的好方法一定要看

挽回婚姻的好方法找出婚姻是否出现了问题冷静下来,找出症结。当一个男人愿意娶一个女人回家时,他喜欢并且感到苦恼,但是相处很久之后会有一些油腻的味道是不可避免的。这不一定是男人脱离男人的义务,也可能是女...

纪晓岚写的因果故事:群牛索命

纪晓岚写的因果故事:群牛索命

群牛索命奴子任玉病革时,守观者夜闻窗外十吼声,玉骇然而殁。次日,共话其异,其妇泣曰:是少年尝盗杀数牛,人不知也。【译文】奴仆任玉病危时,守护在他身旁的人半夜里忽然听到窗外有群牛的吼叫声。任玉被这吼声...

持药师名号脱除死刑

持药师名号脱除死刑

持药师名号脱除死刑魏天平中,定州孙敬德,装观音药师香像,朝暮礼事。后为贼所攀,将断死刑。梦一沙门,令称药师观音名号。有司执缚向市,且行且诵。临刑三斩三折,肉皮不损,因之放还。见像项上,有三刀痕。 更...

佛教故事:观世音菩萨传:第二十七回 观自在南海清修 悯苦厄中原化度

佛教故事:观世音菩萨传:第二十七回 观自在南海清修 悯苦厄中原化度

第二十七回 观自在南海清修 悯苦厄中原化度话说观世音菩萨自从脱却凡胎,辞了妙庄王一路足踏浮云,直向南海普陀落迦山而来,她此时身轻脚健,不消多少功夫,已到落迦崖下。此间毕竟是灵山胜境,不同凡俗,奇花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