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四威仪:行、住、坐、卧

【四威仪】[出菩萨善戒经]

谓修道之人。心不放逸。若行若坐。常在调摄其心。成就道业。虽久于行坐。亦当忍其劳苦。非时不住。非时不卧。设或住卧之时。常存佛法正念。如理而住。于此四法。动合规矩。不失律仪。是为四威仪也。

一得谓修道之人。举止动步。心不外驰。无有轻躁。常在正念。以成三昧。如法而行也。(梵语三味。华言正定。)

二住谓修道之人。非时不住。若或住时。随所住处。常念赡养三宝。赞叹经法。广为人说。思惟经义。如法而住也。(三宝者。佛实。法宝。僧宝也。)

三坐谓修道之人。加趺宴坐。谛观实相。永绝缘虑。澄湛虚寂。端肃威仪。如法而坐也。

四卧谓修道之人。非时不卧。为调摄身心。或时暂卧。则右胁宴安。不忘正念。心无昏乱。如法而卧也。

欲了死活,先要循序渐进,如孔子之制礼作乐,亦无非教人规矩,与佛弁(biàn)律威仪无异。执身即除习惯,身得自申则心有依处,故前人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有执身次序的偈语曰:

四威仪偈

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

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

瞻前顾后轻移步,阁下回旋半展眸;

威仪动静常如斯,不枉佛门作比丘。

行威仪

行步渐渐牛顾视,高观下盼不移神。

纵使触目绕诸境,了了贴心不受尘。

无尘莫未执为宗,心境双亡不住空。

任运安养到处所,行与行来岂异同。

不记山河是南北,谁知途路向西东。

住威仪

住立端然绝思虑,寂寂不虑亦不缘。

纵使风尘千遍度,六入无闻玄更玄。

诸尘所以本来前,良由净虑觉心源。

念念无依着究竟,菩提真门当自诠。

坐威仪

坐等须弥不倾动,事绪纵横心拒生。

闭目自贴心不起,开眼观尘与理平。

平与无干支可住,于中皎洁息无明。

明与无明俱不起,贪欲之心自不住。

卧威仪

高卧清虚住法印,外示乖慵内精进。

傍眠侧卧不随尘,展脚横腰绝戏论。

心中慧剑利如霜,边幅观瞻却似钝。

破纳搭肚守真如,曲肘抵头看漏尽。

一、行如风

“举止动步,心不外驰,无有轻躁,常在正念,以成三昧,如法而行也。”

即行走时,眼睛要平视,弗成左抛又瞄,弗成脚跟拖拉出声,举止庄重而安然,心存正念,此即如法之行,具威仪之相。

二、立如松

“非时不住或住时,随所住处常念赡养、赞叹经法,广为人说,思惟经义,如法而住也。”

即站立时,应如松树般地安稳,弗成轻率、扭斜或身体发抖,并于适当立时则立,立于适当的位置,并心存正念,如斯之具威仪之相。

三、坐如钟

“跏趺晏坐,谛观实相,永绝缘虑,澄湛虚寂,端肃威仪,如法而坐也。”

即坐时,应将精神统一、身心放松。由后观之,彷如大钟一般稳定。切弗成坐姿前倾、后仰、阁下倒斜。当心存正念而坐,观照自心,如斯之坐,具威仪之相。

四、卧如弓

“非时不卧,为调摄身心,或时暂卧,则右胁晏安,不忘正念,心无昏乱,如法而卧也。”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星云大师:黄金毒蝎

星云大师:黄金毒蝎

有个村庄里,两户人家比邻而居。东边这一家的主人王善有一天外出办事,返家途中遇到了一位衣衫褴褛的和尚,跛着脚沿路托钵乞食,步履维艰,于是他上前就说:「师父,请您到寒舍来住,接受我的供养吧!」岁月匆匆,...

佛教故事:智慧故事:蓝色缎带

佛教故事:智慧故事:蓝色缎带

我们很容易看到别人的优点。像是某人很漂亮啦,工作能力很强啦,人缘很好啦,但我们很少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及自己的价值。这也许是一种传统教育下过度谦虚的表现,因为要严以律己,所以对自己的要求与批评就很多,期...

慧能大师:慧能心性思想的特征:自心本体与“三无”之旨

慧能大师:慧能心性思想的特征:自心本体与“三无”之旨

北宗禅师与南宗禅师尽管都在使用自心概念,但二者对其却赋予了迥然不同的含义。慧能心性论思想的核心是将心与性合一而用自心范畴标明。《坛经》中有关心的概念系列--自心、本心、自本心、妄心、直心,以及有关性...

《百喻经卷下》:66、口诵乘船法而不解用喻

《百喻经卷下》:66、口诵乘船法而不解用喻

译文曾有一位长者的儿子与一帮商人入海去采宝。这位长者的儿子对入海驾船的方法可琅琅上口,譬如到了大海的漩涡、洄流、礁矶激溅之处,应当这样把、这样整、这样停之类。他对人人说:「入海方法,我全知道。」世人...

清涼梵音 | ​同舟颂

清涼梵音 | ​同舟颂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佛说见正经》告诉你为何众生沉沦生死而不信轮回

《佛说见正经》告诉你为何众生沉沦生死而不信轮回

佛说正见经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罗阅。只国精舍。正以食时。将诸比丘五百人。菩萨及优婆塞千人。皆持供养具出罗阅只城外。[如是我闻,佛在罗阅只国的精舍时,正值午食时,同诸比丘五百人、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