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源法师: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丙三、结归问意(分二)

丁一、结归云何降心问(分二)

戊一、拂我显无(分二)

己一、问答拂我

金刚经讲到这里,是总结论的时候了。须菩提所问的二个问题,一个是云何应住其真心?一个是云何降伏其妄心?佛先答覆降伏妄心,后答覆安住真心;经文科判为四大科,就是信、解、行、证,四个部份。这三十一分就是总结论,就是把须菩提所问的那二个题总结起来,先结到降心离相的问题上。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佛说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个相是粗显的,是心外的执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心内的执著。现在要降心离相,不但心外的我等四相你要把他离开,就连内心里面细的我等四见也要把他离开,这就是总结。总结到须菩提所问的:云何降伏其妄想心的这个问题上。肯定的告诉了你,不但要离我等四相,我等四见也要离开,这样,你的妄心就能够降伏住了。若人言假若有个人这么说: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就认为佛心里面有我等四见;他认为要是佛心里面没有我等四见,怎么会说出我等四见这个道理呢?因此他就认为,佛的心里面一定有我等四见在,这就是他不晓得说法者,无法可说的道理。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佛问须菩提说:这个人是否解悟了我如来所说的道理吗?须菩提答说:世尊呀!这个人根本就没有了解到佛说法的义趣,更何况是解悟呢?下面须菩提自己解释。

己二、征起显无

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这还是三连句,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依世俗谛而说,因为众生内心有我等四见的执著,但是世尊并没有著这个四见的相。为什么呢?这就是如来与众生不同的地方。众生还没说出口,心里头就先落了个印象,有了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在,如来不然,他没有生起我见四相;他是无心应现,随机教化。世尊虽说出了我等四见之相,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但是在世尊心中没有取著这个我等四见之相,在真谛上,一法不立,那有个我等四见可得呢?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我等四见只是假有其名而已。

戊二、拂法结问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这段经文是总结论,就是把前面经中,须菩提所问的这个降心离相的问题在这里作一个总结论,说你想要降伏妄心,就要把心外的我等四相空掉,连心里生心动念的我等四见细相都要空掉,这样,妄心就会降伏。再总结到前面发菩提心的人,这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的经文,说你们发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应该依著前面金刚经所讲的般若妙理,应如是知、如是见,知是知道,见是了解。意思就是说应该了解、知道降心离相的道理,然后再进一步如是信解,你就应当如是的生起清净信心,如是解悟其义趣。这个信解就配到信分解分上,金刚经他有信、解、行、证,次第深入的程序。从信、解后,再进入修分,要怎么起修呢?就是要依著你所解悟的道理来修证,不生法相,解悟以后,你再来修,修即无修,无修而修,不去住著这个修行的法相。这里再把他归纳总结起来,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世尊是随说随扫,说了不生法相世尊也不住著。因为众生不了解法相,佛才说法相。所以法相也是个假名而已,才说是名法相。讲到这里,这三十一分讲完了。在这分中,前段是答覆:云何降伏其妄心的问题,总结须菩提所问的降心离相的问题。最后一段就是拂法结问,把法相也弃掉,不生住著,才归结到他所问的问题上;反过来讲呢?你要是生了个法相的住著,你的妄心,还是不能究竟降伏,不但众生法相你要把他空掉,连佛的法相也要空掉,这才是一念不生,这样就把妄心降伏住了。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修行人的十种表面--之五   为僧不守戒流为表面

修行人的十种表面--之五 为僧不守戒流为表面

为僧者,若不奉守佛法戒律教规,所修之行必为有过之行,流于表面,则无真正成就。佛陀有云:不奉守佛教戒法的比丘,虽然不贪求情爱之欲,却贪求利养。此意即指为僧者不守戒法,则将贪求世法之益,而无修行之心,自...

佛教故事:净土往生:袁母姜太夫人往生记

佛教故事:净土往生:袁母姜太夫人往生记

袁母姜太夫人往生记灵岩山,遇一位陈太太者,湖北人也。近年皈依本寺妙公和尚,现住上海,因厌家居繁杂,有碍修行,常来山上静居念佛。一日听然所说念佛功德不可思议,许多愚夫愚妇,一字不识者,平常看他只会念佛...

寂静法师:见事见人,见人见心,见心见命,见命见一生

寂静法师:见事见人,见人见心,见心见命,见命见一生

◆◆◆财富篇富有与否,在于我们给予世界多少,而不在于我们拥有多少。活在感恩中,会增长福报;不活在感恩和满足中,有多少钱都等于零。通过一个人的外在就能看到他的内在,因为外在世界就是内在世界的反射。外在...

佛弟子扪心问自己:这一生我到底想要什么?

佛弟子扪心问自己:这一生我到底想要什么?

虽然我皈依了佛门,号称是一个“佛弟子”,但很长一段时间,我被无尽的烦恼绑缚:原本已经耗尽九牛二虎之力去做的事,结果却常常不如人愿;对于看不惯的人和事也常常无法容忍、嫉恶如仇,虽然心里很清楚这样不好,...

金丝香芋丸

金丝香芋丸

主料:小毛芋、红薯调料:盐、白糖、番茄沙司、面包糠步骤:1、把毛芋洗净煮熟去皮抖成泥调味做成丸子沾上面包糠备用。2、把红薯洗净去皮切成细丝 炸至金黄捞出控油备用。3、锅内放油烧热把做好的芋头丸炸至金...

怎样鉴别普洱茶的等级?

怎样鉴别普洱茶的等级?

普洱茶可按高、中、低档分等级。高档次茶如:金瓜贡茶、极品砖(饼)茶、7266七子饼、宫廷、礼茶、特级;中档次茶如:7576熟饼、7432青饼,一级、三级砖茶,沱茶、一级到五级散茶;低等级是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