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很简单地判断一位善知识?

佛陀关于舍贪的清净教诫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

教我们怎么样判断一个善知识,佛陀对于这种比丘,即将面临住持正法,统理大众的责任,身为一个领众修行的善知识,他必须有两个条件:第一,他必须“循方乞食,舍其贪爱,成菩提道。”循方就是一家一家、有次第,不能选择性的去乞食,就是说这个人贪爱的烦恼要轻薄。作为一个善知识,他的贪爱要轻薄。

第二,他“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他对今生,只是把它当作一个人生过客,透过今生来成就来生的理想。

所有的善知识,不管是修密宗、禅宗、净土宗,什么宗都没关系,修的法门会不一样,但是善知识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相貌,他的人生一定是内因缘带动外因缘,以愿力主导生命。愿力的相貌是无所求,随缘,一个活在愿力的人,人生是活在未来,不把今生看得太重。目的是透过今生实践来生的功德,所以他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他的心住在来生,为了未来而活,所有的善知识没有例外。也就是说善知识是“但有所愿,无有所求”。因为有所求就是攀缘,活在外因缘,便是活在生死业力。怎么样是善知识呢?这是很简单的判断方法。

善知识的修学对今生是完全随缘尽份的。因为他只有愿力没有攀缘,这是佛陀说的,所有的善知识没有例外。他一定是用愿力来主导他的生命,而不是由他的业力来引导他的生命。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陈大惠:【孩子要有好老师】第九集教育者的心态 下

陈大惠:【孩子要有好老师】第九集教育者的心态 下

陈大惠:【孩子要有好老师】第九集教育者的心态 下 【教孩子的学问】孩子要有好老师第九集下 教育者的心态陈老师:中国有一句老话「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你看那个鸟窝在树上掉下来了,里边的鸟蛋你很难找到有完...

佛教故事:十大弟子传:奉派去息诤

佛教故事:十大弟子传:奉派去息诤

奉派去息诤在僧团里,依法修行证果的人很多,但犯戒的人也不少。像比丘中的迦留陀夷、提婆等,比丘尼中的修摩、婆颇、偷兰难陀等,都是常常犯戒的,他们的恶行、恶名声,常常让佛陀烦心,佛陀总是劝大家以优波离持...

星云法师:人生如球

星云法师:人生如球

人生,给它取一个比喻“如什么?”有人说“人生如梦”,有人说“人生如戏”,有人说“人生如露”;也有人说:人生如“浮云”!如果人生真的就只是像这许多的譬喻,那人生也就太可悲了! 其实真正说来,人生确实是...

健康三处方

健康三处方

健康提示一:什么是上火,上火的症状有哪些?中医讲:气有余,便是火,繁体字中气写做氣,气指的是平常的身体功能,当这个功能过多、有余的时候,人体就会显现出亢奋,这就是上火,火的病理还分为虚实。通常讲的上...

佛教故事:佛心禅语中的人生智慧:欢喜助人圆满人生

佛教故事:佛心禅语中的人生智慧:欢喜助人圆满人生

欢喜助人圆满人生阿那律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刚刚出家时,曾经在佛陀说法的时候昏昏欲睡,被不客气地训诫了一顿:咄男子!蛤蟆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知佛名字。阿那律很是惭愧,于是,向佛陀请求原谅自己的倦怠...

喜欢感应的人,非常容易着魔

喜欢感应的人,非常容易着魔

1 自古以来,那些修行成就的人,他们的成就没有别的,就这九个字: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也就是大势至菩萨在《念佛圆通章》里面,给我们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2 你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