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水很深”,用功对路才不会自误

    与佛结缘,做起来很简单。而要修行受益,却又不是简单的事。学佛亦有道,其水也很深,用功对路,才不会耽误了自己。

    千辛万苦爬山到山顶,这时说“一览众山小”才是得道境界。初学佛的人可能喜欢说:“法非法,佛非佛,拜遍江湖又如何!”这样的禅悟,如果放在拜遍名山佛刹的虚云和尚的身上,无疑是千真万确的。但如果放在没有拜过几处佛刹,没有为佛法付出多少血汗的初学佛人身上,那完全是妄念啊!

    读《虚云老和尚略史》和《虚云法师年谱》,对《楞严经》上“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的偈语有了新的感受。虚云和尚为报四重恩,拜遍了中国境内和南亚诸国名寺佛刹,足迹远至不丹、印度、孟加拉、缅甸和斯里兰卡等国家。万千辛苦不可以言说,百千感应难与世人语。

出家人服侍在家人反损其福报

    宾头卢颇罗堕证得阿罗汉果位,有宿命通、天眼通、他心通等五通。他出家前是优婆填王的大臣,优婆填王来拜见佛陀时,宾头罗汉没有以臣礼对待,甚至没有起身离座迎接国王,优婆填王因此愤恨不满。优婆填王再次拜见佛陀时,宾头罗汉知道这次国王要动杀手,不忍国王犯杀戒,就勉强起身,迎前七步而止,对国王说:我因刚才站起来迎接你七步,致使你折了七年的国王福报。后来果如其言,优婆填王少做了七年的国王。

    优婆填王折福的事例,对宣化法师影响很大。宣化法师提醒在家人不可以叫出家人来服侍自己。按照中国丛林的礼节,护法来了,出家师会摆出水果碟子,里面放上各种水果或坚果。但宣化法师说他不懂这一套,所以被人说他冷淡,不会招待人。宣化法师有苦衷:“我不敢招呼人。我招呼人,怕损了人家七年福报……我固然是没有证果的人,但是你怎么知道这里头没有这个因呢?”

在家居士修什么法门保险

    在家居士修什么法门保险?清朝著名居士彭际清有一席话:“余少闻轮回往返之说,辄自悲流浪五浊,怅怅然靡所依也。夫百年须臾耳,身家妻子之谋日固,悲欢得失荣辱之数日生,而死已随其后矣。昔人谓念佛一门于居士尤为吃紧,置身烈火之中,浸心烦恼之海,一息不来而铁床铜柱随之,非仰仗佛力,何以敌此。”彭际清居士虽专修净土法门,仍广读大小乘经论。每读一经,便写一题记介绍一经的大意,以及他的体会。 

降伏欲念的良方是把心念空了

    修行就是修掉不良习气。不战胜自己,学佛无益。不从难处着手,发愿无益。宣化法师说:人是有感情的动物,食色性也,就因为这样,所以才要修道!佛陀承认这点,所以教人对治之法。淫欲重者用白骨观和不净观,淫欲轻着用慈悲观想法;淫欲粗者用事理断淫行;淫欲微者用心法断淫心。佛陀和高僧大德都主张,最好的调服方式就是把心念空了。

彻悟大师往生前,见到文殊观音势至三大士

    彻悟大师本修禅,在修禅习定之余,“每每忆念永明延寿禅师(净宗六祖)与云栖莲池大师(净宗八祖)悉乃禅门宗匠,尚且皆能舍去禅学归心净土,求生极乐。”彻悟大师决定效法古德,转禅为净,誓以求生净土为归宿。

    彻悟大师年届花甲,退隐红螺山资福寺(红螺寺)。在红螺寺的日子里,大师虽然年岁很大,但仍与众弟子一同出坡劳作,“担柴运水,泥壁补屋,一饮一食,均与大众同甘共苦。”临示寂半月前,感觉身有微疾,命众助念佛号,见虚空中幢幡无数,自西而来,于是告众人说:“净土相现,吾将西归矣。”

    下午三点往生之时,彻悟大师告知大众:“我昨日已经见到文殊、观音、势至三大士,今日又蒙佛亲自垂手接引,我今日决定往生了。”众人称佛名号,更励更响。大师面西端坐,合掌说:“称一声洪名,见一分相好。” 于是,手结弥陀印,安祥而逝,众人闻到异香盈空。

真正的修行人,天天乃至时时在体检

    南怀瑾说:“我不量血压,也不检查身体,因为我活到这个年纪,用了几十年够本了。即使检查出来,有个不好怎么办?不好也是死,好也是死,已经晓得最后是这么一件事,所以懒得去麻烦检查。”

   南怀瑾说这话是有“语境”的,他天天禅修,布施,施食,讲法,为众生服务,知生死大事,知了生死妙法。也就是说,真正的修行人,实则是天天乃至时时在体检。

    保障身体健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们体检的时候很积极,但平时锻炼和修心不积极,这就是问题。参加体检很容易,做到天天锻炼修心就很难。修行人在难点上下功夫。多念佛,少操心。多拜佛,少体检。多内视止观,少起心动念。多读圣贤书,少起无明烦恼。

正统宗教都修禅定

    学佛不管修什么法门,都要学菩萨行,学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其中,禅定也译为“禅那”。人们往往误认为,修禅定是禅宗的主张,其他法门不需要。在佛经中,有的将“禅那”翻译作“静虑”。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修行,都有静虑这个妙法。打坐、修禅定、修苦行,是古印度很多宗教的共法,不独佛家修禅定。佛法在共法之外,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就是般若。

妈妈是观世音菩萨,“妈妈”是谁?

    佛家不赞成堕胎;堕胎后可念佛化解冤仇。佛弟子要知因果,妻子堕胎,丈夫同罪。如果没有生养孩子的打算,夫妻都有责任保证不怀孕。小册子书《妈妈是观世音菩萨》,书名取自书中一篇道证法师谈堕胎的文章《妈妈是观世音菩萨》。道证法师文章中的“妈妈”是谁?不是你妈,是作为母亲的你自己。

    道证法师文章的最后一段写道:“曾经堕过胎的人,希望你虔诚地修学佛法,念阿弥陀佛,求阿弥陀佛超度你的孩子去极乐世界。我们念念虔诚忏悔,一定可以感动人心,感动佛心。佛的光明会化解彼此之间的冤仇。其实每一个妈妈,可以说是孩子的观世音菩萨。从怀胎起,就护念孩子一直到最后一口气。但愿天下每一位妈妈都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圆满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功德使每一个孩子都永远感恩,欢喜学习妈妈的精神。”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名人轶事:揭秘顺治皇帝出家之迷

佛教故事:名人轶事:揭秘顺治皇帝出家之迷

太宗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在叔父摄政王多尔衮辅佐下即了帝位,改元顺治,成为清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多尔衮独断专行,多智多谋。只有在其病逝后,顺治才开始摆脱傀儡地位,尽管顺治很想有番作为,但终因他周围尚未形成...

地藏菩萨感应录:拜山九华得明师,还得宿债除旧疾

地藏菩萨感应录:拜山九华得明师,还得宿债除旧疾

我的好友燕师兄发愿三步一拜朝拜九华山,如果没人陪同就自己去。她是那种言出必行的人。我和燕师兄、峻师兄、莼师兄是佛友,又是好朋友,不放心她一人,而且我们自己也渴望能够三步一拜朝圣地,就商定一起去。我当...

开仁法师:放下

开仁法师:放下

放下提起来的东西,不容易放下;放下需要勇气、气魄,因为它与愿违。每个人都有自心难放下的东西,也许这不一定有错;因为没有经历,就没有一份铭心刻骨的体会。有些是业缘,所以会对某样东西执持不放;要是不善业...

真觉上师:净土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真觉上师:净土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真觉上师:净土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弟子问:净土离我们很远么?怎么捷径直达? 真觉上师答:净土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的佛国净土,一种是当下的自性净土。佛国净土需要我们以出离心、菩提心和善业资粮这些因缘和合...

佛教故事:净土往生:沈世宁居士往生记

佛教故事:净土往生:沈世宁居士往生记

一九九三年农历六月十一日下午六时,沈世宁老居士在普陀山杨枝庵安详坐化。沈老居士晚年,体弱多病。一九九三年春,自知住世不久。因上海尘坌喧杂,多诸愦闹,遂决定选择普陀山为舍报之所。一九九三年农历五月初八...

父救龟命 子免海难

父救龟命 子免海难

距今五十二年前的日据时代,由基隆至金包里此一路程,均藉航运交通,有日轮“大福丸”驶到野柳龟头海面触礁沉没。乘客百余人,被海吞没者九十余人。报纸均以大标题刊载这件极骇人听闻之事。当时正值农历四月初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