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18.出世与入世

出世与入世

有人总是问:「佛教是出世?还是入世的呢?」诸位也许会很直率地回答说:「它既非出世,亦非入世;而是以出世之心,做入世的工作!」这回答对不对呢?我想在回答之前,还是先把基本的定义厘清再说;否则连前提都弄不清楚,如何能有明确的结论呢?

现先来定义:何谓「世」?世就是指现形变化的世间。然依佛法而言,一切世间变化,不出一个总的原则:就是因缘果报的原理。人生一切运作,从不能离开因缘果报的原理;即使学佛修行、往生极乐世界,甚至成佛度众生,都离不开这个铁则。于是对于「出世与入世」的关系,我们可分四点讨论:

一、不出不入:从理论来讲,本来就没有出入的可能。既然一切都不出因缘果报的原则,那么如何能「出」呢?而出既然不可能,那么入更不可能;因为所谓「入」,是指原本在外,再转入内。因此说出说入,皆是无明戏论而已!

二、有出有入:但从事相上说,学佛修行将有出也有入。(一)、出迷入悟:世间众生本来就有很多迷惑、烦恼;而学佛是为了出离世间的迷惑、烦恼,以求进入觉悟、解脱之境界。(二)、出情入理:世人的迷惑,主要为被情所迷,而见不到诸法的理;故次当从情里跳出来,以便公正、客观地悟入至理中。(三)、出染入净:所谓染,依佛法而言,即指邪见与烦恼也。既然要学佛修行,当然是希望自己的邪见与烦恼,能愈来愈少;心中能愈来愈清净,此是就个人而说的。如就整个世间而言,佛法常称此世间为「五浊恶世」,意指这世间有种种的污染:如环境污染、社会污染、人心污染等。我们希望大家都来修行;共将此娑婆国土,变成极乐世界。(四)、出凡入圣:现实的世间,总是多凡夫;即自己是凡夫,别人也是凡夫。我们希望透过修行的训练,使自己和别人,都能从凡夫,先慢慢转为贤人,再进一步转为圣人。以上是从世间事相说的,因还有分别取舍,故称为有出有入。

三、先出后入:若从「行」位上讲,是先出后入的。因为所谓「出迷入悟」、「出情入理」,都是先有出才有入的。这也是说,学佛之初,必先将自己从习尚的世间观念,从纷芸的人际关系中跳脱出来,才能冷静客观地去觉悟出诸法之理,也才能确认自己该走的方向。如此再回到人世间时,便不会再迷惑。学佛之所以被很多人认定为出世的,乃为它必须经过出世的历程。然此之出世,是出凡俗之世、出无明之世,而非出因果之世。

四、即出即入:这是从「果」位上讲的;当我们以这套系统修行到最后,便将成就此「即出即入」之境界。何谓「出」?盖一切世间的境相,乃从分别心而有;而修行到最后,无功用心现前,则居一切时、在一切处,皆是无所用心,故称为「出世」。然为何又是「入」呢?因为心虽已寂静涅槃,可是身却还在人间,一样要吃饭、睡觉。甚至随缘在人间,作弘法度化的事业。

佛法常说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解脱烦恼,出三界去;然出三界后,又到那里去了呢?是否到第四界去?其实非在三界之外,别有第四界。所谓「出三界」,是已无三界中的烦恼罣碍,而非别有第四界可去。禅宗常曰:「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就寂而言,曰出世,然就照而言,则称入世。或曰:「真空妙有。」就真空而言,曰出世;就妙有而言,曰入世。这是我们修行的最后目标:即心物、出入之大统一。

此「即出即入」,如对照于最初之「不出不入」;则为理上本来是不出不入,故证上才能成就即出即入之果位。然还必得经过「有出有入」、「先出后入」的修证过程。如果我们对以上的架构,已有清楚的了解;则不管说佛法是出世的,还是入世的,我们都能了无余惑。否则说出世,就不知道该出到那里去?于是或出到魔道去了,或出到神经病里去了!说入世,亦不知当有「先出再入」的程序,于是一味地强调入世,则只变成恋世与媚世而已。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初级佛学教本:第十八课、声闻四果

初级佛学教本:第十八课、声闻四果

第十八课 声闻四果佛弟子,闻佛小乘声教,悟四谛之理,断三界见思惑,入于涅槃者,皆属声闻僧。声闻僧,自凡夫位,修到阿罗汉位,乃出三界,这中间,须历四向,证四果,然后成办,并非一蹴可几。三界内的见惑 (...

佛教故事:单独中的洞见——第十一章 真理与智慧

佛教故事:单独中的洞见——第十一章 真理与智慧

1真理听起来往往是很尖锐、很刺耳的,谎言听起来就舒服多了。也许,我们本身就是由谎言的胶皮鼓吹起来的气球,所以,任何尖锐的东西都足以造成我们的恐慌。2人们在虚假中已经浸泡得太久了,他们已经没有能力去感...

惟贤法师:楞严大义 第二章《楞严经》概述 二、传入中国的翻译历程

惟贤法师:楞严大义 第二章《楞严经》概述 二、传入中国的翻译历程

二、《楞严经》传入中国的翻译历程《楞严经》很宝贵,唐朝时传入中国。那时,印度有个高僧叫般剌蜜帝,般剌蜜帝翻译成华语的意思是极量,也就是智慧高、才智高。他在印度,在国王宫中说法,由此关系,获得《楞严经...

佛教故事:佛教与拜拜:石臼神

佛教故事:佛教与拜拜:石臼神

石臼神贵州有些县份,高山地带,多汉苗杂居。惟苗人与汉人的婚丧礼俗,各不相同,汉人结婚,新娘必乘花轿;苗族中之花苗嫁女,新郎须到女家迎娶,偕新娘步行,走到男家,不论几天路程,都要徒步;同行迎亲者,不止...

海涛法师:脚痛或身体痛要念什么咒?

海涛法师:脚痛或身体痛要念什么咒?

海涛法师:脚痛或身体痛要念什么咒? 问:脚痛或身体痛要念什么咒? 答:这个问法不是很正确,咒是大乘的教法,念咒是为了利益众生,不是为了自己生病才念咒的请记住。应该是我身上生病,我想到众生也病,所以我...

邱天道泥灸如是说

邱天道泥灸如是说

人生中出现的一切,都无法拥有,只能经历。深知这一点的人,就会懂得:无所谓失去,只是经过而已;无所谓失败,只是经验而已。用一颗浏览的心,去看待人生,一切的得与失、隐与显,都是风景与风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