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 第九讲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述义(第九讲)

好,请看下面。“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下面就是具体的展示极乐净土依报的庄严。这个“无有众苦,但受极乐”的具体展开,就是下面经文的诠释了。“其国众生”——极乐世界众生——所受用的地方,现在先提到栏、网、行树:它的生存环境、生态环境。佛又告舍利弗,极乐世界的国土有七重的栏楯。七重栏楯就是:有七重宝树,七重宝树又有栏楯围绕。宝树上又有七重罗网。这个罗网来庄严它的虚空;七重行树庄严它的地面。这些都是四种珍宝合成、围绕的。所以极乐国土就叫极乐。这里讲“七重’有表法的意思,“七”是代表出世间圆满的数字。就好像释迦牟尼佛降诞,东、南、西、北各走七步——步步莲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天上人间,唯我独尊!”前面六步代表六道,往前迈一步就是出六道——出世间法。好,这种“七重”也代表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就是分为七科展开的。三十七道品的核心内容,也是按戒、定、慧来展开的。

四宝围绕是表明涅槃的四德:常、乐、我、净。那么“常”就是无量寿的意思。“乐”就是前面讲的“但受诸乐”。这个“但”就是:那个乐没有一丝的烦恼、染浊和苦夹杂在里面的,它是纯一的快乐。这个“我”就是指无量光,一般会谈到具有八种自在的我。我们一般执著那种虚幻的身心为我,要破这个就要谈无我。在无我当中,你也不要执著无我,还要谈涅槃的真我:无我当中的真我。它的自在义、它的主宰义,在涅槃的境界当中是具有的,所以用无量光来展示。“净”就是清净:离开一切烦恼、染浊、习气的清净德能。好,四种珍宝表明这四种德性。“周匝围绕”,就是很多宫殿——佛菩萨住处——都围绕着常、乐、我、净的四德。皆是四种珍宝来合成,表明他自己的功德甚深,就是他自己的多善根之因。那么“周匝围绕”表明:针对自己而言,有很多其他的圣贤遍满西方极乐世界。这种“他圣贤”表明多福德的缘强,就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到那儿去,都跟诸上善人住在一起。“里仁为美”,受这个感染,受这个熏习,我们的道业也会自然的增进。这是表明:极乐世界的内因,就是自己常、乐、我、净内在的德性很深;外缘,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佛菩萨周匝围绕——外缘很好。

西方极乐世界这样一种好的环境,是用什么样的行为感得呢?这里具体谈到极乐世界四土怎么去召感。凡圣同居的净土是“增上善业所感,亦圆五品观所感,以缘生胜妙五尘为体”。好,先看一下这个。“增上善业”指什么?就是指执持名号。信愿执持名号是我们修行当中的至善、第一善、无与伦比的善,所以它具有增上的功能作用。一般我们讲这个“增上”,属于用了一个唯识学的观念。唯识讲有四缘:亲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你执持这个名号,名号的功德对我们的加持具有增上缘的力量,它就能够作为能感的一种力量,感得前往西方极乐世界。同时有一个圆教五品的修行来感。随喜功德,读诵大乘经典,宣说大乘经典,兼行六度,正行六度,这是圆教五品位。圆教五品位在天台“六即”当中,属于观行即佛,是智者大师所示现的一个证位。这个证位修行的功德是什么呢?就是伏住见思惑,但是它还没有断见思惑。好,我们只要修行圆教五品位,见思惑没有断,但有信愿称名的增上善业,就能感得往生凡圣同居土。那么凡圣同居土以这样的因缘所生的,是胜妙的五尘。色、身、香、味、触,这五尘非常殊胜,非常微妙。它的体性也是实相,能够帮助我们修行道业。那么方便有余净土它是即空观智所感,实报庄严净土是妙假观智所感,常寂光净土是即中观智所感。这些就谈得更深切一点,不是我们当下的水平,我们就暂时不作讨论。这里我们要了解的,极乐世界的四土庄严跟通途讲的因缘所生法也没有两样:即空、即假、即中——一心三观。所以极乐世界同居土的真谛、俗谛、中谛,也是一而三、三而一的圆融无碍的境界。

那么下面有一个问答破疑。有人就问,常寂光只是理性——真如理体,为什么还会有那些事相上的庄严呢?七重行树、七重罗网这些都是事相上的东西,那么常寂光的理性没有这些形象。这里蕅益大师从理事圆融的角度给予了一种回答:事相是从理体显现出来的,所以一一庄严的事相当体都是真如理性;一一真如理性都具足着四土的庄严,这样才是阿弥陀佛究竟圆满的依报庄严——果上功德;如果阿弥陀佛证到的常寂光——无相的空性,不具足殊胜微妙五尘的事相的话,那它跟小乘的偏真涅槃法性就没有两样了。阿弥陀佛证到的是大乘的那种圆教功德。它的理性是即有之空的理性,它的有是即空之有的那种妙有:它是真空妙有的。所以这里叫“第一义谛妙境界相”。这才是大乘圆顿教义极则的道理。全事即理,全理即事;事理不二,事理一如。

好,请看下面。“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好,我们来看这一段,是池、阁、莲华。上面谈到的是往生者住的地方,现在阐明的是往生者出生之处。我们这些众生信愿称名到西方极乐世界,诞生的地方是:七宝池八功德水莲华当中产生的,这是我们诞生的地方。对于我们净业行人来说必须要了解:我去了以后怎么出来呀?依托在什么地方?那一看诞生的地方,我们才知道这里非常的殊胜微妙了。不是母体“胎狱”的污秽境界,而是宝池。宝池里面有八种功德的水。水是生命诞生的一个依托之处。怀胎的母体也有水,但是是污秽的。你看这个宝池是由金、银、琉璃、砗磲、玛瑙这些珍宝合成的:或者一种珍宝构成,或者二种、三种乃至七宝合成的那个池。这样,它构成的材质就不像我们这个世间的土、石头、水泥。这个水有无尽的功德,性空德水呀!实相的水。这里就提出了八功德。八功德也是随顺我们这个世间的凡水而言。如果从如来的德水来看,它是无尽的功德。

这个“八功德水”我们看看,比较一下。第一是“澄清”。这个水看过去非常的干净、非常的清澈。它那个澄清就能使——我们的身到池水里面去沐浴——往生者的身心也得以澄清。所以经典讲“开神悦体,荡除心垢”。这个德水里沐浴能够开发我们神识里面的性德,能够使我们的法体得到喜悦,能够使我们内心那种烦恼的尘垢得以荡涤。所以它澄清的德水具有帮助往生者修道的德能。那么相比较,我们这个世间的水是“浑浊”的,同时使这个世间凡夫众生的身心也浑浊。你看到那种大浪淘沙、浊浪翻滚的情况,就是我们心性的一种表现。随着现在的工业发展,污染越来越严重。我们的水被污染的情况已经很严重了,真的水里面都有很多的毒素哦!第二是“清冷”。极乐世界那个水很清凉,能够离开热恼,跟我们这个世间的水不一样。我们这个世间冬天很寒,夏天就很热;西方极乐世界永远是那样的清凉。第三,极乐世界的水很“甘美”,喝下去很甜。不像我们这个世间的水,水味都不好。海水是咸的,河水是淡的,其他的水是很劣的味道,喝下去不好喝。

第四是“轻软”。我们这个世间水是氢二氧,它本质上是很重的——水往低处流。但西方极乐世界的水是轻软的,它可以水往高处流的,水可以沿着那个宝树来回流。第五是“润泽”。极乐世界的那个水呢,非常的滋润,跟我们这个世间的水容易发臭、容易腐烂、容易变颜色不一样。第六是“安和”。极乐世界水,它徐徐的流过,非常的安详。跟我们这个世间的水相比,我们水是很急——“急暴”。如果暴风雨下来,“飞流直下”很急暴。现在各地也正在闹水灾,江西一带据说都决堤了。一决堤,整个水就像魔,洪魔的力量就能够淹没很多的土地、村庄。所以一看到这个水,大家就会觉得很恐怖——急暴。第七是“除饥渴”。极乐世界的水不仅解渴,而且能除饥:你饥饿了,喝一点水就饱了。它不仅滋养身体,而且能够滋养法身的善根。哎,不像我们这世间的水很“生冷”,你稍有不慎就会对身体有妨碍,对我们的心性也没有好处。第八是“长养诸根”。极乐世界的水还能够生起我们的善根,不仅是六根,而且我们的信心啦,惭愧呀,精进啦,禅定啦,智慧呀。都能生起这样的善根。不像我们这个世间的水能够“损坏诸根”,以及让我们增加疾病,甚至被淹死。

你看这里面都有两土的比较。看到娑婆世界这种浑浊、急暴的水,就能看到我们的业力到了什么程度。了解西方极乐世界那种澄清、长养诸根的八功德水,就能知道自性的这种实相功德在什么地方。那见过西方极乐世界的水,它很奇妙:水可以给你讲经说法。水和水搏击的声音,你想听什么法就能听到什么法。这个水你沐浴之后,坐在莲华上,德风一吹:如果你没有断见思惑,就能断见思惑;你是初果圣人,你沐浴一下就能得到二果;你是二果圣人,沐浴就能得到三果;你没有发菩提心,你沐浴一下就能发菩提心。它有这样的一个好处。而且这个七宝池八功德水永远不会干枯,水量适中,也不会泛滥形成水灾。

它的底下都是“金沙布地”,池底不是我们世界的泥巴。而且一看就能看到池水的底部:或者是金沙铺成的底面,或者是银沙铺成的,或者是琉璃沙铺成的。这个七宝池的四面的台子——“阶道”,也是金、银、琉璃、珍珠合成的,不是我们世界的砖、石头砌成的。这个宝池旁边呢,又有种种的楼阁,叫“七宝楼阁”。七宝楼阁有的是在虚空,有的是在地面:重重无尽。那楼阁旁边又有很多的树,生态环境很好。这个楼阁是七宝的楼阁。不像我们现在住点房子也很紧张,房子的质量都是钢筋、水泥的。水泥的房子住过去很不舒服,都是化学材料的东西。现在我们的生命质量下降到什么地方?你想住比较生态一点的木材房子都不可得。这个楼阁就是往生者住的地方,以及听法的法堂。这我们都要了解。这些都是七宝合成的宫殿,而且它非常奇妙,能够全息律:在这个宫殿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局部,都能看到他方世界的景物。只要我们一往生在七宝池八功德水,莲华一开我们就可以登上七宝池的“四岸”,进入到宫殿、法堂,见阿弥陀佛,听闻佛法。

然后这个宝池里面有很多的莲华。一般讲有四色的莲华:青、黄、赤、白。这个莲华呢,都能放光。这个莲华里面出生的往生者,他身上有光。这个莲华也会有光,而且光还不是一种,无量的光色交相辉映。这个莲华有四种德性,叫“微妙香洁”。这是赞叹莲华的四种德性。什么叫微?“质而非形曰微”。“质”就是它质地——是七宝;“非形”就是没有固定的大小、形态,它是随心如意的。这个莲华非常妙,也是由心回转,没有障碍。竟然是全体唯心!这个唯心的“心”:从它的现象上来说,是莲华的光色;从它本态的显现,是我们的菩提妙境的体性。所以它很干净。莲华具有微、妙、香、洁的特点,那么莲华里面的往生者也具有这样微、妙、香、洁的德能。西方极乐世界是莲华的刹土,它的莲华不仅宝池里面有,遍地都是莲华。而且莲华能放出三十六百千亿的光,每一光又能显出三十六百千亿的色,每一光色里面又能现出三十六百千亿的佛。每一尊佛又到他方世界去示现救度众生,“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莲华的依报能够显现佛身的正报,依正都是交相互摄、重重无尽的。所以看到这样境界,你从一个局部就能够了解到:西方极乐世界那种无尽的庄严,到了多么富丽辉煌的程度!

那这样一个美好的生态环境——七重栏楯、虚空的罗网、七重行树遍布,以及七宝池、八功德水、无尽的楼阁、无尽的莲华,这些庄严是怎么来的?最后总结是阿弥陀佛的愿力。“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这句话就是阐明上面往生者住的地方、出生的地方、周边种种的庄严,都是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称性功德之所成就”。这句经文义理很深。先从佛的那个层面来说,西方极乐世界这些依报庄严都是阿弥陀佛因地发的大愿。这个“大愿”是他智慧的表达:是他证到了诸法空性,由他的愿力生起的四十八大愿。由这个愿来引导他六度万行的菩萨行,这叫“大行”。这个大行主要侧重在福德的层面来说。那么大愿、大行都是称合法性的功德。这个“性”就是他所庄严的来源。这个“性”有的是从三谛的角度——俗谛、真谛、中谛——来成就。既然是阿弥陀佛的愿行来成就,就能够普遍地庄严极乐世界四种净土,能普遍地摄受十方无量无边的刹土、过去现在未来无尽的时间态里面的一切凡圣。“一切凡圣”就九法界众生。只要能信愿称名的人,都能令其往生。成就这样功德庄严的净土的目的,是要让十方信愿称名者往生的,安立他在“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刹土究竟成佛。这是阿弥陀佛称性功德庄严的目的所在。

——庚寅年五月大安法师讲于温州太平寺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相貌庄严的妙招:修善与面相

相貌庄严的妙招:修善与面相

古时候有一句谚语说:“有心无相,相逐心生;有相无心,相随心灭。”这句话说明:一个人的相貌是会随着他的心念善恶而改变的。纵使他现在已经有了凶恶的面相,可是他却经常起慈悲心,那凶相不久便会转化为吉相。反...

天琦本瑞禅师悟道因缘

天琦本瑞禅师悟道因缘

天琦本瑞禅师悟道因缘竟陵荆门天琦本瑞禅师,杭州东明宝峰智瑄禅师之法嗣,俗姓江,江西南昌钟陵人。本瑞禅师幼时随父经商颖州,二十岁时,忽念色身色无常,遂弃家远游,投荆门无说能禅师座下落发。无说能禅师令他...

每逢初一十五或者佛教重大节日,我们可以发现寺院里总是人满为患、香客不断,信众无比虔诚地在佛前磕头礼拜许愿 。

甚至有些人为了抢到头香、高香,早早就来到寺院等候,大把大把烧香,仿佛觉得香烧得越多越贵,佛菩萨就有更大的可能性加持自己。

这种思想是严重愚痴迷信的,以功利之心求佛,只会让自己离佛越来越远。

拜佛千万不要走形式,更不要以世俗间庸俗的交易、贿赂来揣度佛意,那是极大的不恭敬。

佛菩萨福慧圆满具足,无二无分别,清净不染,又怎会缺你的那根香呢?

更不会因为你供养得多,功德就越大。

《六祖坛经》中说道: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信佛不如学佛,学佛不如成佛,与其苦苦求佛,不如学习佛菩萨的慈悲智慧,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

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

佛菩萨再慈悲伟大,也不可能替你修行,“万般皆苦,只可自渡”,自己的人生终究要靠自己,谁也替代不了你。

“佛说一切法,为渡一切心”,佛菩萨渡人在渡心,心好命就好。

人心存良善,事事便无忧。以戒为师、断恶修善,福气自来!

这5种人不用拜佛,却离佛最近,看看有你吗?

1不“贪”之人

这里的不贪,主要指酒色财气,佛门中讲“地火水风”,也是佛教出家人常说的“四大皆空”。

修行要戒贪,不饮酒、不邪淫、不贪他人之利、不盛气凌人。

酒喝多了既伤肝伤身,又容易生出事故祸乱,害人害己。

“万恶淫为首”,邪淫是最重的恶行之一,最断人的善根慧命,导致障深慧浅,福报浅薄。

不是自己的财不要妄想得到,贪图不属于自己的钱权利益,带来的不是福,而是祸。

不要将自己的情绪发泄给他人,越是盛气凌人、尖酸刻薄,越是折损自己的阴德。

真正的“气”应该是有骨气、气节,而不是有情绪、盛气,这些负能量只会消耗人生的福报。

心若不能安住,时刻起心动念,动辄贪恋,那只会让自己离真正的修行越来越远。

“贪心不足蛇吞象”,戒酒、戒色、戒贪财、戒盛气,以此一心持清净戒,会离佛心越来越近。

2二、不“嗔”之人

“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一个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懂得修忍辱的人,也必定是最有福报的那种人。

爱生嗔恨心,易怒易暴之人都不是有福之征兆。

比风水更重要的是人心,心平一切平,心乱一切乱。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境遇,我们若能安心不乱,不埋怨、指责他人,多反思自我,这样必然能成就大事。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忍辱波罗蜜,便是妙中宝”,戒娇嗔,不用拜佛,离佛会更近。

3不“痴”之人

“痴”指“愚痴、蒙昧”,愚痴不明事理,没有智慧,没有正知正见,以自我为中心,固执己见,迷信顽固。

愚痴是没有智慧、慧根浅薄的表现。

远离愚痴,学习佛菩萨的智慧,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践行菩萨道,才是一名正信的佛弟子。

4不“慢”之人

做人要懂得包容,不傲慢、不自大,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要轻易瞧不起人。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比我们优秀的人多了去了,不要把自己摆在过高的位置,不懂得谦卑的人,必然也难以受到他人的尊重和喜欢。

对这种人,佛菩萨也不欢喜。

“饱谷总弯腰,智者常温和,做人与做事,低调总没错”,真正有智慧有福报的人都是低调谦卑的,更不会看不起他人。

我们对他人所作的,其实就是对自己所作的,目中无人、不可一世,也是愚痴,愚痴而不自知,更可怕。

5不“疑”之人

“疑”就是怀疑,疑心太重的人,不信任任何人,担惊受怕,前怕狼后怕虎,往往什么事都做不成。

疑心太重的人往往活得很累,心中颠倒妄想太多,常伴有惊怖不安,不是有福的表现。

有这样习气的人,时间久了,往往闭塞视听,障碍本性,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生活会陷入慌乱之中。

以上这五种类型的人,其实也是佛教所说的五毒心,五种烦恼心、五种恶习,它们像毒药一样妨碍我们的修行,一定要戒之,才能让自己的修行更进一步。

愿大家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拥有吉祥人生。南无阿弥陀佛。

这几种人不用拜佛,却离佛最近

每逢初一十五或者佛教重大节日,我们可以发现寺院里总是人满为患、香客不断,信众无比虔诚地在佛前磕头礼拜许愿 。甚至有些人为了抢到头香、高香,早早就来到寺院等候,大把大把烧香,仿佛觉得香烧得越多越贵,佛...

林青霞不老青春的秘密

林青霞不老青春的秘密

林青霞是公认的大美女,看到她,你一定会想:是什么成就了这经典的美丽?说到这个,就不能不提起芹菜。林青霞最爱芹菜,切成条,作成点心。或者烹饪成可口菜肴,并且直到现在,她仍然固守着这一美丽法则。生活中,...

佛教问题:第三课、文史

佛教问题:第三课、文史

第三课 文史一、何谓「本生故事」?本生,又作本缘、本生谭、本生谈等。主要记述佛陀于过去世受生为各种不同身形及身分而行菩萨道的故事。汉译经典中,属于本生类有:《六度集经》、《譬喻经》、《贤愚经》、《杂...

地藏菩萨感应录:尘劫重重始学佛,释愁离苦终不虚

地藏菩萨感应录:尘劫重重始学佛,释愁离苦终不虚

【广东深圳】梵小音2008-2-6早年,未接触到佛法时,我是身病心病俱重的人,严重的关节炎一直折腾着我,经常去医院,西医中医都看遍了。可是只要天气一变,我就全身肿痛,有时刷牙连牙刷也没法握紧。还有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