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道教哲理故事 启发人的思维

纵观千百年来,历史下有无数宗派在消逝,从诸子百家的时代至今,存于现在比较完整的是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一些道教哲理故事传播甚广,下面给大家科普一番!

一、庄周梦蝶

出自《庄子齐物论》,庄周在梦中见到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快乐无边,一直在不断游离着,忘却了自身乃是人。过了一段时间,他突然在梦中醒过来,原来这只蝴蝶就是我自己。由此,很多人一直疑惑庄周梦蝶想阐述的是什么道理,其实很简单,在于思维和想象力的散发性,庄周可以是蝴蝶,也可以是人,这就是一种思维的转换模式,如同道家的上善若水理论,我在哪,我便是什么。

二、金子和泥碾

从前有一名道长,他座下有一个弟子。

有一天,他问弟子:您觉得金子好,还是烂泥好?

弟子:当然是金子啊!

道长笑了笑:如果你是一颗种子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道教的心境变化如何通过多角度磨砺,换位思考,找到万物的作用和道理,不要一直站在原生的角度看问题,试着站在多个层面理解问题,很多事情都会明朗,那么自己离所谓的自成之道不远矣。

三、道教目的

众所周知,道教哲理故事是为了打开人的智慧大门,宛如一把钥匙。道教教义的目的,是追求长生,而不是空乏的理论基础。这些所谓的清静无为理论,都是先人通过智慧换取的结果,需要每个人去实践过,才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而不是一直走先人所走的路。

所以,道教哲理故事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思想启蒙,在我国的一些教育行业方面也有一些著作被列为启蒙的思想学问。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谈感应

谈感应

有些初入佛门的人对佛理的追求远不及对感应的追求。那到底什么是感应呢?简而言之,此处有感,彼处有应。对于修行人而言,此处有感是指恭敬心、诚敬心到了,发自内心的,是真真的有感而发,彼处因真感而真应,应就...

初级佛学教本:第十五课、四摄法 四无量心 四弘誓愿

初级佛学教本:第十五课、四摄法 四无量心 四弘誓愿

第十五课 四摄法 四无量心 四弘誓愿菩萨济度众生,必须先行四摄法,使其对我发生情感,倾向于我,然后乃能顺从吾言,修行佛道。所谓四摄法者,一者布施摄,谓以财施或法施,摄引众生也。二者爱语摄,谓以善言慰...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第二十集)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第二十集)

上感应篇  (第二十集)  1999/6/7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20诸位同学,大家好。《感应篇》文字虽然不多,总共只有一千多字,在《汇编》裡面,将这篇文分为一百二十四个小段...

星云法师:从人的过去现在到未来

星云法师:从人的过去现在到未来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感谢佛陀的接引,让我们再度相聚在纪念馆;感谢佛陀的慈悲,让大家再次结此法缘。从今天起,这三天中我所要讲的题目,第一天是: 从人的过去、现在到未来明天,我要讲的是: 从心的动态...

断崖了义禅师悟道因缘

断崖了义禅师悟道因缘

断崖了义禅师悟道因缘杭州天目断崖了义禅师,杭州高峰原妙禅师之法嗣,俗姓汤,德清(今浙江境内)人,生于南宋理宗景定四年(1263)。了义禅师六岁才说话,每天随母亲念诵《法华经》,对世间的事懵然无知。了...

界诠法师:佛学基础 第六章 有情之身心 第四节 有情的延续

界诠法师:佛学基础 第六章 有情之身心 第四节 有情的延续

第四节 有情的延续有情是蕴、处、界和合的生命流,非一期死了为结束,在因缘合会时,他将无限止的延续下去。能无限延续、须因缘的资粮。如灯有不断加油,才能永放光明。约~期生命说,即须四食的资养。《杂阿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