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运法师:不读《华严》不知佛富贵 二十六

不读《华严》.不知佛富贵(二十六)

──宽运法师西方寺「华严吉祥法会」午斋过堂开示

而菩萨于「一切佛所勤求佛法」,处于清净深心行三昧之时,自然能获得七种益:

第一速成行愿益

第二法印同佛益

第三以德成人益

第四智德包含益

第五身威超胜益

第四智德包含益

第六令他圆满益

第七转作佛事益

这七种益都是殊胜而又不可思议的。其中的「第六令他圆满益」与「第七转作佛事益」,其意涵与我们娑婆世界众生的修行,关系尤为密切,故在此要特别加以说明:

第六令他圆满益:

「佛子!菩萨摩诃萨得此十种最清净威德身已,能令众生得十种圆满,何等为十?一者能令众生得见于佛;二者能令众生深信于佛;三者能令众生听闻于法;四者能令众生知有佛世界;五者能令众生见佛神变;六者能令众生念所集业;七者能令众生定心圆满;八者能令众生入佛清净;九者能令众生发菩提心;十者能令众生圆满佛智。」

菩萨修行能令众生所得的十种圆满功德:

第一是「能令众生得见于佛」,因为我们都是众生,都还是凡夫境界,因此如果菩萨能令众生可以见到佛,这是多么殊胜的功德啊!

第二是「能令众生深信于佛」,见到佛还不够,而且要令众生深信于佛,所谓「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有信才能起行。

第三是「能令众生听闻于法」,由于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所以众生见佛就能生起恭敬,但是众生迷妄的心,实在需要佛法的引导,所以必须要「听闻于法」;然后闻而起行,悟而起修。

第四是「能令众生知有佛世界」,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十方法界其实都存在着无量无数诸佛国土,好像我们西方的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东方药师佛的琉璃净土,还有南方宝生佛的净土、北方不空成就佛的净土,乃至中央毘卢遮那佛的清净世界,这些都是菩萨能让我们了知的净土世界。

第五是「能令众生见佛神变」。「神变」就是变化无穷的意思。如我们千百亿化身的释迦牟尼佛,他有无穷的神变,而其变化乃根据不同众生的根性与因缘,就好像观音菩萨一样,所谓「应以何身得度者,则以何而度之」。

第六是「能令众生念所集业」,就是令我们众生明了苦、集、灭、道的真义,最终才能够了生脱死,这才是菩萨度化众生的目的。

第七是「能令众生定心圆满」,定心必须经过戒、定、慧三无学的实践,我们有戒才有定;有了定才能生起智慧;我们的心就是妄想纷飞,浮动不安,所以无法得定,佛菩萨就是教我们要断除妄想,持守净戒,安住不动,所以能得定心圆满。

第八是「能令众生入佛清净」,所谓「入」者就是「契入」、「悟入」佛之知见,见佛之本怀,证得和佛一样的清净境界。

第九是「能令众生发菩提心」,这个「菩提心」实在非常重要,「菩提心」也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正如经中所说:「忘失菩提心,是名魔业。」如果我们没有菩提心,就生不起大悲心;如果我们没有大悲心,就不能学菩萨道;不能学菩萨道,就不能圆满佛果;因为福、慧圆满的佛,他不但因地成就,而且果地圆满;所以菩萨行者要彻底觉悟圆满,才能称之为佛。

第十是「能令众生圆满佛智」,佛的智慧是最圆满的,所以我们学佛不但是学佛的行持,而更重要的是学佛的智慧;当我们修行修到和佛的智慧一样的时候,那就是真正的圆满。

经文继续说下去:

第七转作佛事益:

「佛子!菩萨摩诃萨令众生得十种圆满已,复为众生作十种佛事,何等为十?所谓以音声作佛事,为成熟众生故;以色形作佛事,为调伏众生故;以忆念作佛事,为清净众生故;以震动世界作佛事,为令众生离恶趣故;以方便觉悟作佛事,为令众生不失念故;以梦中现相作佛事,为令众生恒正念故;以放大光明作佛事,为普摄取诸众生故;以修菩萨行作佛事,为令众生住胜愿故;以成正等觉作佛事,为令众生知幻法故;以转妙*轮作佛事,为众说法不失时故;以现住寿命作佛事,为调伏一切众生故;以示般涅槃作佛事,知诸众生起疲厌故。佛子!是为菩萨摩诃萨第七了知一切世界佛庄严大三昧善巧智。」

菩萨行者修行得到十种圆满之后,并不是住在定中,从始不问世事,相反地而是要更加深入世间,饶益无量有情,是故以种种音声、色形、忆念、震动世界、方便觉悟、放大光明、修菩萨行、转妙*轮、现住寿命、示般涅槃,以作佛事,如是利乐无數众生,这就是菩萨入世的「大三昧善巧智」,也就是慈悲喜舍的精神。

所以我们大家诵《华严经》,一定要懂得上述的道理;我们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依次地学习,会发觉次第越来越深、越来越难明白,不过我已经反复说明过,华严的境界就是让我们「入佛知见」、解悟佛之出世本怀,正如《维摩诘经.佛国品》所说的:「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所以者何? 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他目的就是化度一切有情,所谓「应摄受者摄受之,应降伏者降伏之」,只有这样才能皆共成佛道,同证菩提,大家最终都能够成佛。所以我们诵《华严经》一定要懂得这个次第的修行,唯有真的懂得了,我们才能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好了,我们结斋。(未完待續)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纯智法师:授在家菩萨戒的师父需要什么资格?(241—245)

纯智法师:授在家菩萨戒的师父需要什么资格?(241—245)

纯智法师:授在家菩萨戒的师父需要什么资格?(241—245) 《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241、授在家菩萨戒的师父需要什么资格? 答:授在家菩萨戒的师父,必须是出家菩萨,戒德严明,善解三藏,能够使他...

佛教故事:谈佛说禅悟人生:十七个金罗汉

佛教故事:谈佛说禅悟人生:十七个金罗汉

十七个金罗汉贪是众生众苦之本,一切恶念皆由贪起。人的欲望是没有穷尽的,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够知足常乐。多贪多欲的人,纵然是富甲天下,也还是无法满足,那么到头来他还是一个穷人,他们拥有的是痛苦的根源而不...

修行之道 永断邪行

修行之道 永断邪行

永断邪行《佛说十善业道经》云:“若离邪行,即得四种智所赞法。何等为四?一、诸根调顺。二、永离喧掉。三、世所称叹。四、妻莫能侵。是为四。”邪行,就是不正当的行为,也就是邪淫。除了夫妇之间的男女关系以外...

我今天下来主要是想把前面这些道理说一下,目的在于什么呢?在座的每一位修行者以及各地很多修行人都要铭记心中,我们当前有些地方可能错在了这些地方。要是往昔已经感觉到的,当然就没得说了。当然也有些弟子说:“这段时间我不能仅凭借上师规定的时间来求法,我这段时间太忙碌了,没有真正修成什么法,我能不能延长一些时间来求法?”非常好!我们不是为了走个过程。

我曾经在不同的地方走动,那时很多人都到我身边说:“我想在您面前求一遍成熟口诀法,可不可以?”我说:“当然可以!”因为平常我们就是这么讲解的。我接着问:“你前面求过什么样的法?”回答道:“成熟口诀法是求过的,不仅仅一次、两次,都已经求过3遍了,我现前还想在您面前再求一遍成熟口诀法。”难道成熟口诀法是靠次数来成办见解吗?当然不是!为什么在很多人面前就变成这样了呢?就是刚刚所说的,走马观花,仅仅走一个形式,最终什么都得不到!甚至还有很多人的想法是,下面的这些法我先搁置一旁,先把高一点的法求学一下,说不定在那个时候就会得到一个意想不到的见解。真要是有这样的好事,历代传承祖师还讲解前面这一系列基础,有什么意义啊?

我记得非常清楚,喇嘛仁波切曾经告诫很多弟子。他说:“我现前告诫弟子们需要在亚青寺呆多少年,方可把成熟口诀法赐予给你们,而不是我这边需要人。”上师说:“当时的环境比现在好多了,但即便在那个时候,以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也不允许这样做,因此不集聚很多人还更好。但没办法,要把一个完整的窍诀法赐予给弟子,让他获得圆满的见解,必须得有这么长的时间,才能积累出一个见解来。不是由于我这边需要人,长时间在我身边这样逛游着。”

我们今天这么宣讲的目的也不是由于什么其它原因,真正要是如同你所想般的,哦,直接求学高一点的法就万事大吉了。这两天我也陆续听到有些人说我已经求过《三句精要》,也叫《锥击三要》——印证之见、断定自决、解脱自信。“印证之见”是直接印证,有印证见解、印证修行、印证行为、印证临时和究竟果实,再加上印证三身之见解,这些都叫印证,是直指你的见解,这就叫见解。如果直指你所得到的见解就叫见解的话,前提是你应该有这样的见解啊!要不直指你的什么见解呢?从这上面就能看得出来,刚开始步入修行的人能印证见解吗?

断定自决——万法摄一,你连“摄一”是什么都没证到,怎么去万法摄一?我们虽然从理论上讲解,“摄一”是心性,只是说心性,心性本身是什么样的?也不知道,可能是“明空不二”。什么叫明空不二?!有时候有些人到我身边来说,他现前能做到明空不二,这是否是见解?明空不二适用范围太广了!就拿眼前所看得见的这朵花来说,当你看着这朵花、知道花的当下,能看得见花吗?当然看得见花;知道是花吗?当然有觉知,知道是花。这时候看见的花和知道的花当下一如,与你所谓的“自性”有什么区别?没有一个人能辨别出来它俩之间的区别。说是“空性”,什么叫空性?就是紧接着没有对它产生分析就叫空性的话,那么当下一瞬间知道是花的时候,他已经具备了这个特点。这叫“见解”吗?是什么见解?这就叫“耽著”。我们在讲解八识时,分为无念和有念,还在“有念”的范围当中!连“无念”都没达到,还说是什么觉知一类的,见解可没有那么粗糙!

所以我希望在座的每位修行者,不论当前自己拥有什么样的禅定,不要加以辨别,因为你还没有达到这个地步。现前自己拥有多少,就先在这上面好好护持着它。当见解越来越增长的时候,用不着谁来说这两者之间的差别,你自己就可以慢慢慢慢体会到。

我也曾经遇到过很多自认为已见性之人,我说我今天就不评论你的见解到底是对、是错。我就先问一下,我就拿着刚刚那个问题,那个“耽著”与见解之间有什么区别?他说我的见解就是这样的。我说:“师父,对不起,你知道我刚刚问你的这个是什么?那可是在意识范围当中的耽著啊!”这时候他就不敢说什么了,因为他说是“见性”,我说是“耽著”,但你要是见性了,就说出与耽著不同的特点来。他讲不出来,除非他有更高的境界。需知,禅定太细了!不是一个真正的修行者,光凭借“一切都是虚幻”,没那么简单!所以好好修,好好修,真的需要好好修!

好好修行着走,你就会越来越感受到,哦,区分就在这上面。但你要是回去的时候还是去想,刚刚上师不是说过,看见花、知道花,这是“耽著”,那真正的“见解”是什么呢?你想!想破天你也想不出来!因为见解不是想出来的,而是修出来的。所以,不管现前你拥有什么样的见解,就慢慢慢慢修行着走,我们会把一个完整的修行、完整的见解赐予给你的。

第二断定自决,连个什么叫“摄一”都不知道,万法怎么“归一”呢?第三解脱自信,四大解脱当中的“本来解脱”如空室入盗。好的,你说一切都是空性,还不是心在觉知吗?你还是站在现前这个意识时空当中感受一切。不是禅宗讲解“脱落”和“爆炸”吗?连这么一点点起码条件都不具备,你说这还叫“解脱”吗?所以,可不是啥都没有的人可以讲解《三句精要》的。平常也有很多弟子都说他已经听过《三句精要》了。只是说你小时候上过学,现在我已经把《三句精要》藏文版翻译成汉文版,所以对照上面的文字,可能你没有什么陌生的字,你可能会读。但是真不能说你懂得了其中所有的一切道理,哪怕知道,可能也就是在上面一个再加一个,这个像不像,那个像不像?

亚青寺冬天基本上都是在百日闭关修顿超。有一次冬天过后我去见S师,S师说:“这一次有个老和尚,这些人平常的思维真的很丰富,他说他在修顿超时看见前面一个明点,明点中间有几个明点,但只是这些明点不是太对称,高矮不一,但他好像今天真看见了一个忿怒佛的头像。”上师问他:“怎么讲呢?” 他回答道:“因为大的明点可以当成头,里面的两个小明点可以当两个眼睛。只是不对称,一个高一点,一个低一点,但也勉强可以说是他的眼睛,下面有一个明点勉强可以说是他的口,就是少了一个鼻子。要是中间再有一个小一点的就可以当成鼻子了,这就说明我看见了一个忿怒本尊的头像。”“哎哟,这些人真能想!”上师说。

很多人的见解就是这样堆积出来的。这是个“明”,这又是“空性”,他们两个又是分不开的,所以在一个上面加啊、加啊、加啊……这就是他的见解。当然完全不懂禅定的人,仅从这方面这么讲解,觉得好像很有道理。但要是从见解上讲,完全就原形毕露,什么都不是!

我相信在座的很多人都知道,你刚开始步入修行,哪怕讲太多的事,我都不会太计较,毕竟你是刚开始修行,因此在修行等多方面不会有太多的经验。但是修到一定的时候,我就要开始辨别,哪一类叫闻思,哪一类叫实修。因此,要是没有一点点实修的味道,我一定会在中间止住你。好嘞,这不叫修行,我们今天是在讲解实修,请讲一些实修经验。讲这些理论的弟子可能很多都已经逐渐感受到了。好的!好好修,好好修!大概就是这样。

普巴扎西上师:好好修,好好修,真的需要好好修!

我今天下来主要是想把前面这些道理说一下,目的在于什么呢?在座的每一位修行者以及各地很多修行人都要铭记心中,我们当前有些地方可能错在了这些地方。要是往昔已经感觉到的,当然就没得说了。当然也有些弟子说:...

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二卷

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二卷

[第28部第20册二卷] 第0028部~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二卷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卷上  闻如是:一时,佛游王舍城灵鹫山,与大比丘十万众俱。及诸菩萨八万四千,皆不退转无所从生,逮得权...

佛教故事:金玉良言:善有善报

佛教故事:金玉良言:善有善报

善有善報有一天,佛陀帶著弟子經過市集時,看見一位賣魚的老人,一邊斗量賣魚,一邊哀嘆地說:「老天爺!到底我犯了什麼錯,你讓我的兒子這麼早死?如果他還活著,可以幫我賣魚,我哪會這樣操勞、辛苦啊!」佛陀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