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度梵志

佛度梵志

佛陀时代,有一位二十岁的外道青年,天资聪颖、智力超群,不论学习什么,只要看过就能学会。他凭恃这种过人的天赋,发誓要学遍天下所有的技艺,于是他四处寻师访道,无论天文、地理、医术、药方,乃至棋艺、奏乐、裁缝、烹调等等,世间种种技艺无不精通。他心想:「我如此多才多艺,世上应该无人能及!不如前往各地找人较量,来展现我高超的才能,一定能扬名天下、流传百世。」

一天,他来到热闹的市集,发现一处人潮聚集的摊位,走近一看,原来是有人正以敏捷的速度与高超的技艺在制作弓箭,大伙儿都争先想要购买。年轻人心想:「我以为所学已经足够,从没想过要学作弓箭,如果要较量这项技术,必定会败下阵来,所以我应当向他学习才行。」于是,年轻人跟弓箭师傅拜师学艺,每天都用心地研习,没多久便学会制作弓箭的诀窍,技术甚至还超越了老师。学成之后,他以财物礼谢老师的教导,随即又整装出发。

年轻人来到渡口搭船,欲前往另一个国家。航行中,他看到船夫摇橹的技术神妙,船只轻飘河面好似飞行一般,进退之间迅速无比,心里又想:「虽然我拥有许多技艺,却还不会驾驶船只,这种技术虽然不算高尚,但为了不时之需,学起来总是比较稳当。」于是,年轻人跟着船夫学习驾船的方法,没有多久时间,技术就比老师还更胜一筹。离去时,年轻人也以财物馈赠船夫,表示感激之意。

接着,他又来到另一个国家,看到王宫如此富丽堂皇,可谓举世无双,心想:「建造这座宫殿的工匠,技术必然非常巧妙,自我游历各地以来,建筑技术已经生疏,若要较量此一技艺,必然落败。所以我应当重新学习,才能不落人后。」于是年轻人请求殿堂的工匠收他为徒,学习操持各种建筑工具与技巧。天赋异禀的他,很快就知晓尺规量制、木造雕刻等建筑技术,并且还青出于蓝、更胜于蓝。学成后,他将自己所有的财物都送给工匠,表达深深的谢意。

就这样,年轻人的足迹遍及十六个国家,每每展现自己独步天下的技艺后,就没有人敢站出来与之较量。也因为如此,年轻人傲慢的心念愈加炽盛,他心想:「天底下已经没有人能赢过我了。」此时,佛陀在祇园精舍以天眼观看这位年轻人,知道他得度的因缘已经成熟,便运用神通力化现成一位比丘,手持锡杖来到年轻人面前。由于年轻人生长的地方没有佛法,所以当他看到比丘缓缓走近时,好奇地询问:「我从未见过像你这样的人物,也没看过这样的穿著,你手持的东西也不像是宗庙的法器,请问你到底是什么人?为何装扮与常人不同?」比丘回答:「我乃调御自身之人。」青年又问:「什么是调御自身呢?」比丘知道他过去所学种种,便为他说了一首偈子:

弓匠调角 水人调船 巧匠调木 智者调身

譬如厚石 风不能移 智者意重 毁誉不倾

譬如深渊 澄静清明 慧人闻道 心净欢然

比丘说完偈子,飞至空中,恢复成庄严的佛身,展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顿时佛光普现,朗照天地。接着,佛陀回到地面,对年轻人说:「我能有如此神通妙用,都是因为历劫修行,调御自身的结果。」年轻人看到佛陀的神通变化,佩服地五体投地,于是请教佛陀调御自身的要领。佛陀对他开示五戒、十善、四无量心、六波罗蜜、四种禅定境界、三种解脱法门等殊胜妙法,并说明制弓、驾船、建屋等技术,都只是虚华不实、有生有灭的东西,若让自己耽溺其中,终究无法脱离生死轮回之苦。

年轻人凝神倾听,豁然领悟,遂发心出家修行。佛陀即言:「善来比丘,须发自落,即成沙门。」年轻人即现清净比丘相。佛陀又重新为他开示四圣谛及八解脱之道,年轻比丘至诚专注聆听,思惟此理,当下即证阿罗汉果。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经.卷二》

省思

故事中的年轻人,虽然资质过人、好学不倦,但所学皆为枝末细节,动机亦是为了争强斗胜,反而增长自己的骄慢心,身陷名利牢笼而不自知。

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为的就是让众生能正本清源、就路归家,了解人生的真相。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知识的学习是一种方便,最后还是要落实于修行道上,断除贪瞋痴等无明烦恼,达到解脱自在的境界,才是真正的究竟。所以,我们应当时时内观,明白所学、所知、所闻,非为显己之能,而是一份自利利他的菩提资粮。自性本自清净,本具万法,若能尘尽光生,智慧必当显发,毋庸外求。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心恢复平静

佛教故事:心恢复平静

春去春又来(Spring, Summer, Fall, Winter and Spring Again)青年僧的故事 -- 心恢复平静第二天,青年坐船过湖,走进山里。晚秋的山上,漫山遍野都是通红的叶...

如何让自己的工作事业顺利、享有财富?

如何让自己的工作事业顺利、享有财富?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什么是正报?

什么是正报?

果报的还一个特点‘正报’。正报是什么意思?打个比方,你种一颗黑豆种子,你最终,无论这个条件是怎么去和合,怎么去具足,最终得的是黑豆,黑豆这个果,所以这叫正报。杀生重,杀生业多的人,他往往是被杀回来,...

佛教故事:动物的故事:兔子的智慧

佛教故事:动物的故事:兔子的智慧

兔子的智慧一只兔子在山洞前写文章,一只狼走了过来,问:兔子,你在干什么?写文章。什么题目?《浅谈兔子是怎样吃掉狼的》。狼哈哈大笑,表示不信,于是兔子把狼领进山洞。过了一会儿,兔子独自走出山洞,继续写...

索达吉堪布妙答济群法师的尖锐问题:关于男女双修法门问题

索达吉堪布妙答济群法师的尖锐问题:关于男女双修法门问题

索达吉堪布妙答济群法师的尖锐问题:关于男女双修法门问题 索达吉堪布妙答济群法师的尖锐问题:关于男女双修法门问题关于藏传佛教之双修问题索达吉堪布回济群法师问(2):在声闻的戒律中,以淫欲为障道法。比丘...

高振农教授:上海龙华寺的峨眉山僧人

高振农教授:上海龙华寺的峨眉山僧人

高振农教授:上海龙华寺的峨眉山僧人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 高振农峨眉山是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相传是普贤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显灵说法之说起源于何时,已无从查考。但据有关传说,早在晋代已经建有普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