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三十五·不发愿戒

第三十五不发愿戒

若佛子。常应发一切愿。孝顺父母师僧。愿得好师。同学善知识。常教我大乘经律。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使我开解。如法修行。坚持佛戒。宁舍身命。念念不去心。若一切菩萨不发是愿者。犯轻垢罪。

「愿」者,缘心善境,希求胜事。「常应发」者,表示不是发一回愿就得了,而要数数发,令菩提心相续不断。「一切愿」者,总指十愿:(一)愿孝顺父母师僧。(二)愿得好师。(三)愿得同学胜友。(四)愿教我大乘经律。(五)愿解发趣(十住)。(六)愿解长养(十行)。(七)愿解金刚(十回向)。(八)愿解十地。(九)愿如法修行。(十)愿坚持佛戒。

今略释十愿:

(一)愿孝顺父母师僧:师,即是师父;僧,是三宝之中的僧宝。唐道宣律师云:「父母七生,师僧累劫。」道宣律师说,报父母的恩,得七世才能报尽;报师僧的恩,得累劫才能报尽。因为父母养我色身,师僧资我法身慧命,故第一愿要报恩。

(二)愿得好师:愿自己得一个好师父领导修行,指导我们用功。修道第一要素,是亲近善知识,蒙善知识接引,趣向菩提。

(三)愿得同学胜友:愿得好同学、好道友。因为好同学有很大关系。沩山和尚曾说:「亲近善友同行,如履露水。虽不沾衣,但常润泽。」即此意是。(编按:原文「亲近善者,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亲近好同学、好道友,就像在雾露中行,虽然衣裳没湿,但是时时有一种滋润性。好同学、好善友,虽然没给我们说什么道理,但是他们的榜样,可以给我们做个模范,所以无形之中,对于我们有很大的利益。

(四)愿教我大乘经律:背外道二乘邪见,扩大心量,正向大乘知见。

(五)愿解发趣:十住位。十住,即是生佛家而成佛子。

(六)愿解长养:十行位。十行,即是广六度而行佛事。

(七)愿解金刚:十回向位。十回向,即是回佛事而向佛心。

(八)愿解十地:十地位,是住佛地而悟佛理。上三十心十地(三贤十圣)这四十个位次,位位皆破无明,显法性。若证初住,则于百界作佛,八相成道(在一百个世界成佛,一百个世界八相成道)。八相成道:(一)从兜率天宫下降。(二)入胎。(三)住胎。(四)出胎。(五)出家。(六)成道。(七)降魔。(八)说法度众生。菩萨若证二住,则于千界作佛,八相成道。次下循序渐进,每升一阶圣位,便证一分法身;乃至等觉妙觉,功圆果满,毕竟成佛。

(九)愿如法修行:愿如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的法,顺着这法去修行。

(十)愿坚持佛戒:盖心地法门,皆以戒为根本。若不持戒,云何进趣?故必要发愿持戒。

具缘:此是遮业,限于受戒的人所应当做的。若无大愿,难克大果。若应发而不发,随时结过。有三缘成犯:(一)无心发愿:他懒惰,没有心发这个大愿。(二)不愿所愿:他反对这个愿,不愿意发这个愿。(三)置愿速忘:设或有这个愿,但发了愿,马上就忘了。纵发了愿,还要朝夕受持,莫使须臾忘失,使臻菩提觉果。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素食也可以“冬补”

素食也可以“冬补”

在我国,人们有冬令进补的习惯。所谓:冬天进补,上山打虎。但是冬令进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内容也应有所改变,尤其是不能一味地靠吃大鱼大肉来进补。素食进补其实也不妨一试! 芋头 质地...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韦陀菩萨被赶出九华山的缘由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韦陀菩萨被赶出九华山的缘由

在宋代有一则民间流传的故事:一位秀才的母亲到地藏菩萨前许愿,没想到竟然心想事成,儿子高中了状元。但是这位状元郎却并不信佛,而且鬼心眼特别多,他得知母亲要带他来九华还愿,便翻阅了一些史书,知道地藏菩萨...

每周2天素食无须药物 白领男人3个饮食排毒法则

每周2天素食无须药物 白领男人3个饮食排毒法则

每周吃2天的素食,早晨来一杯白开水,这些都是很好的排毒养生方式。生活在各种压力之下的白领男士,一定要看看下面这三条法则,让你会更健康更具活力。人体就像一台复杂而精密的仪器,可以通过呼吸、排汗及排泄方...

抉择见(二)

抉择见(二)

请入弥陀愿海阿弥陀佛,大愿之王,四十八条胜愿,正是弥陀万德圆明的本心的流露,条条都超情离见,不是众生妄心所能揣摩估计,这是彻底的殊胜方便,没有一条不是为一切众生殊胜永恒的真实之利。古德说:每条愿都是...

佛教故事:禅·看开:命运可颠覆

佛教故事:禅·看开:命运可颠覆

命运可颠覆经常有人会说命中注定一词,似乎生与死、得意与失意皆有定数,然后消极度日,不惜时日与生命。但真的有命中注定吗?我们就不能改命转运了吗?明代儒生袁了凡父亲早逝,母亲希望他放弃功名,转而学医,他...

隆莲法师:阿弥陀经讲记 六

隆莲法师:阿弥陀经讲记 六

隆莲法师:阿弥陀经讲记 六阿弥陀经讲记(六)“从是西方”是:就是我们这个地方,从这个地方往西方走,有人问为什么说西方?蕅益大师答你问得不对,假使我说在东方,你又说为什么在东方,你不该问,说西方就在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