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慧法师:岁末子夜探法义──对〈无私的风险与诱惑〉的回应

岁末子夜探法义──对〈无私的风险与诱惑〉的回应

释昭慧

谢谢Spring的回应,我本是在睡前想收信一下,怕延误了重要公事的处理,但妳的论述十分精彩,让我精神为之一振。妳的观察是细腻的,而且确实洞见“善的骄傲”或其他烦恼的杂质,会循“利他”方式而无所不在地渗入。

我早年对这些现象,曾采用隔岸观火的批判态度,最后我谦逊地发现我的批判,是只见东隅而不见桑榆的,而且没照顾到众多面向的广大因缘,甚至可能已伤了某些人的善心,这样的反省与忏悔,让我改变了行为模式。

不是变得乡愿了,而是打自内心变得柔软了,打自内心接纳了那些吞吐日月的浩大江河;同时也接纳了一项事实,即:长江大河会挟带杂质滚鼓而下,但它的功效决非像我这样的涓涓细流所能企及,这就是缘起世间的杂染相与清净相。

只是,民主的问题要用更民主的方式来解决。同样的,善念的杂质也要以更纯净的善念来洗刷它。一些生命层次较浅的人,倘若不被连哄带骗地抛入到善的洪流,让他们在几近催眠状态下加入行善者的行列,于这过程中获得一种自我的满足(那也是一种自利),那么在三业肆意不善或放逸无所事事的身心状态下,会更自误而误他的。

说到深处,“自利”或“利他”都还是“我相”与“人相”未除的隔碍。当我们洞观缘起法相的脉络密接,会使得“饶益”而非“匮乏”的状态,是同体相关而不能截然分隔自他的。

不思议解脱的利他,不等于不管好自己的身与心;身与心不健康的人,不可能带来他人的喜乐,反倒会成为他人的包袱,因此,让自己的身与心健康是我们的责任。让自己的身与心健康,转换成佛学名词就是“自利”,不思议解脱也不能脱离这个基础。其不同只是:不为自利而自利,却可为了更大的负载而充实自己。

至于这样做,是否依然在恋着另一种形式的我?其自我检验的简易法则就是:无论是再伟大的功德(含善因与善果),我是否能随时将这些功德“放下”?是否会有类似“吃吗啡上瘾”的感觉,而对这些功德恋恋不舍?在别人做同样(乃至更好)的功德时,是否能打自内心对他们自在随喜并充满感恩?

身形不可能甩开影子,简而言之:活着不可能摆脱身与心的五蕴,因此“我见”与“我爱”是如影随形的,也因此华严经中的不思议解脱境界,不是没有修习过程的。

要让人不滑回到自我中心的顽强惯性,那是要具足正见、善巧与精进力的。倘若没有正见、善巧与精进力,加入修习的过程,那种惯性会以各种面目,来掩饰“我见”与“我爱”的。倘若没有走过这样一条自我训练之路,那么除非利根上器,(那也是宿世正见、善巧与精进力的因缘使然),否则很难不沦于“行善的傲慢”。

这也就是为什么马丁路德,看到了赎罪券背后隐藏的功德论陷阱,要从教会的功德论中摆脱,而强调“因信称义”,与“上帝白白的恩典”。但言语都会有表达的极限,这类“白白的”概念也依然是有其陷阱的。

佛法的深度与广度,经常是在深刻的诘问之中,可以更清晰呈现的,这样分享也让我深为法喜,岁末子夜竟在没有预期的情况下,写了一封深探法义的回函,这真是好的开始!

顺祝

新年快乐 六时吉祥

昭慧 合十 2009/12/31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最有效的挽回婚姻的方法

最有效的挽回婚姻的方法

我们经常会听到破镜难圆的话。但是对婚姻来说,即使是离婚,只要自己不放弃,还想要挽回,你就还有可能挽回自己的婚姻,挽回自己的爱情和幸福。婚姻中我们经常会于鏊而各种的矛盾而遭遇婚姻危机,我们应该怎么在处...

佛教故事:拒淫善报感应录:为文劝世,得获功名

佛教故事:拒淫善报感应录:为文劝世,得获功名

为文劝世,得获功名李定,明朝嘉兴府人,有隐恶扬善的品性,凡是有人谈论男女隐私及淫秽之事,即严肃的劝戒他们。并为了使人明了妄论人事非,诋诲人名节,好谈淫秽等事的过错,特撰写一篇口孽劝戒文,用以训诫后学...

浴佛节法会的举办目的以及缘起

浴佛节法会的举办目的以及缘起

因为是为庆祝佛陀释迦牟尼佛降生而设立的,在此浴佛节法会的举办目的的影响之下,浴佛节在民间又被称为佛诞日。佛教的节日其实并不多,重要的节日更是少只有少,然而浴佛节却与盂兰盆节被并称为两个佛教中最为重要...

催眠前世今生:恋爱情商

催眠前世今生:恋爱情商

催眠前世今生:恋爱情商女,来催眠的目的是因为自己一直以来的恋爱道路都不顺,总是选择已经有伴侣的男生作为男朋友,结果屡次在被选择中被抛弃,唯一一次选择了单身的男友结果还是因为男友的劈腿而收场。说到此事...

弟子供养佛拒受,谁堪受?

弟子供养佛拒受,谁堪受?

《观经四帖疏》中善导大师讲的一个故事: 佛在世时,有一年发生饥荒,人皆饿死,白骨纵横。比丘们都很难乞到食物。 有一次,世尊独自入城乞食,从早上到中午,门门唤乞,无与食者,佛只好空钵而归;第二天又去乞...

印良法师:浅议佛学“十二缘起”之触支

印良法师:浅议佛学“十二缘起”之触支

浅议佛学十二缘起之触支触,所谓【缘六处有触】之触,在十二缘起说中,虽说触只缘六处,但事实上,触即是根、境、识三者之接触。故在一般的认识说,于前所述【缘根境生识】之后说【三事(者)和合触】,遂将触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