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体相用的真义

【佛法真义】「体相用」的真义

常有人问: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应身」,是什么意义?也有人问:佛教常说「体相用」,这又有什么意义?

在佛教里,用「三」来表示的名相为数很多。如:「三学」戒定慧,戒为体,定为相,慧为用,彼此互有密切的关连;再如:「三藏」经律论,经为体,律为相,论为用,三者也有互通的意义。

现在,我们把佛陀的三身「法身、报身、应身」,和「体相用」合而为一。佛的法身,遍满虚空,充塞法界,这就是佛陀的真如理体,是「体大」;佛的报身,万德庄严,相好圆满,让人尊敬,这就表示「相大」;释迦牟尼佛千百亿化身,不论阿弥陀佛、药师佛,乃至诸大菩萨、诸大罗汉、诸大圣贤,甚至世间的「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法身」,这不就是「用大」吗?

所以,佛陀的法身、报身、应身,就是体大、相大、用大。三身虽有差别,虽有层次上的不同,但是合而为一:一个佛陀,一种信仰;一层真理,一种解脱。我想,「体相用」应该用这样来解释。

甚至,我们从佛陀,再说到凡夫众生。根据《大乘起信论》说,我们的心,它的本体、相状、作用,广大无限,所以称为体大、相大、用大。心的「体大」,大如虚空,甚至比虚空还要大,所以佛经里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一个人如果有容纳宇宙虚空的心量,必定能做大事。

在我认为,心的「体大」就是生命,如果万物没有生命,就没有作用了。作为本体的生命,是不增不减,是永恒存在,是绝对的、无限的、真常的;心的「相大」就是生死,是生命的阶段性转换,是有生灭、去来的无常变化,是相对的、有限的、非常的。而心的「用大」,就是生活。我们活在世间上,生命从生到死,其中的食衣住行、言行举止、身心活动等等,无一不是生命的作用。

因此,我们既然来到世间「生活」,就有「生命」,虽然生命有「生死」的无常变化,但我们可以利用有生之年,好好发挥生命的本体,把它的精神、意义、能量,随机、随缘、随宜的权巧应用,如此就能发挥生命的价值。

说到生命,人的生命是无法单独存在的,必须要靠很多的因缘成就,所以宇宙世间是一个大我的生命,是共同的,是同体共生的。例如,我们出生之后,需要父母的照顾,需要师长的教导,需要社会各种人士给我们的缘分,我们才能活下去;没有他们,我们的生命就没有办法维持。因此,生命是彼此相互关联的,当别人给了我们存在的因缘时,我们也要给人家一些因缘,让他们的生命也能存活下去。

再说到「生死」,有生必然有死,这是世间最自然的现象,也是最平等、最公平的事情。举凡是人,不论帝王将相,或是贩夫走卒,都有生死。但是有的人好生恶死,也有人活得无趣、无奈,就以自杀来结束生命,这都是过于极端。

其实生死就如同睡觉,睡着了就像死去一般;睡醒后,好比又再重新活过来。生死也好像日出日落,早晨太阳从东边出来,到了傍晚从西边落下;明天一早,它又会再度重新升起。所以生死是圆形的,生了就会死,死了又会再生,生命是不死的。所谓「生也未尝生,死也未尝死」,死亡在佛教称为「往生」,往生不是死,只是生到别处去。死亡,其实就如衣服破了、房子坏了,要换新的一样,是值得欢喜的事情。

最后谈到「生活」。人打从一出生,就开始学习喝奶、走路、被爱;长大以后,学习读书、交朋友;成年了,开始学习各项技能。为了在这个世间上生存,每个人都要承受许多的压力。尤其人际之间的相处,彼此的因缘很重要,所以我们都得学习让人家愿意接受我,让人家认同我,让别人欣赏我;若我的所行所做,都不能被人接受,只怕生存就会产生障碍了。

所以,生命、生死、生活,都是人间佛教所关心、重视的。我曾经说过:「人间佛教包括生命、生死、生活;生命是人间佛教的体,生死是人间佛教的相,生活是人间佛教的用;乃至人间万有环环相扣的关系,就是人间佛教。」这就是人间佛教对「体相用」的看法。

说到人间佛教,今天全世界尽管佛陀说法有所谓「八万四千法门」,但是合而归一,我们只有一个佛陀。所以,人间佛教回归佛陀本怀,希望流传了二千六百年的佛法,大家能够共同合作,齐聚一起,归投在佛陀的怀抱里,以佛陀为中心,再来创造佛教的辉煌时代,让全世界千百万化身的诸佛,都能为真理而共同努力,这就是「体相用」的真义。

南无阿弥陀佛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索达吉堪布:西北大学问答

索达吉堪布:西北大学问答

索达吉堪布:西北大学问答『 2011年11月10日下午 』(一)问:我是陕西省社科院的佛教研究者,也是佛教研究所毕业的博士生。我想请教堪布,我们生生世世不断轮回,到底有没有最早的第一世呢?答:我们的...

史上最全的藏饰·藏传佛教符号解密

史上最全的藏饰·藏传佛教符号解密

圣僧图(防火轮图):由海水、莲花、鸟、经书、宝剑等组成。系萨迦班智达创绘,意在不忘先贤的功德。雍仲:符号为“万”字。吉祥如意的象征。十象图(九住心图):由一僧人、大象、猴子、兔子和辅助图案组成。比喻...

《纪文达公笔记摘要》59、残忍受报

《纪文达公笔记摘要》59、残忍受报

纪文达公,讳昀,清朝学者、文学家。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录其平时所见所闻奇异之事著《阅微草堂笔记》一书,约三十万余言,详述因果六道轮回之事征,多系真人真事。民国陈荻洲居士,依此笔记摘录百篇,题为...

佛在面前

佛在面前

  佛在面前  法身非变更,亦非非变更;诸法无变更,示现有变更。  《六十华严经卷十四兜率天宫菩萨云集赞佛品》  此偈是说,佛的肉体,也有生老病死,佛的法身是永不变更的,然则一切变更的现象也并未离开...

法云法师文集:无伪的温情

法云法师文集:无伪的温情

无伪的温情法云法师朋友讲起了一则感人的故事。他家住乡村,门前那条小巷,一入夜就昏暗,虽然邻里早就提出要装路灯,但总是说过便算了,并未真正付诸行动,因为在人们心目中,都认为这是众人的事,自已何必强出头...

斋堂礼仪需知

斋堂礼仪需知

斋堂规矩在斋堂就坐应礼让别人。应该将上座或空气好的座位,留给年纪较大的居士。端碗要用龙含珠的姿势,四指托碗底,母指扣碗边,不可让指甲伸进碗里。拿筷子不可一把抓,不可执太低,亦不可执太高。饭前洗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