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傲的萨遮尼犍

  古代有一位名叫萨遮尼犍的婆罗门长老,号称全国最有智慧的人,门下有五百名弟子。他嘲笑天下人,所以,经常腹部挂一块金属板,在街上昂首阔步。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得意洋洋地回答∶“智慧暴满流出来,岂不糟糕?”

  他听说释尊到处教化众生,名扬四海,心生妒忌与惶恐,就对弟子们表示∶“现在,有一个名叫瞿昙的和尚,自称是佛,我想去找他,向他请教高深微妙的佛理,让他哑口无言,好好屈辱他一番。”

  他果然率领一群弟子。浩浩荡荡来到只园精舍的门前。

  但是,他从老远就望见佛的圆满法身,光芒四射。他惊喜交集,内心震撼,忍不住进去向佛敬礼,佛叫他坐下后,他就急忙向佛提出一连串问题∶

  “道是什么?智是什么?长老是什么?正道是什么?积善去恶是什么?修行者是什么?仁明是什么?怎样才是适合正确的道理呢?守戒是什么?如果您能立刻回答我,我就拜您为师。”

  佛听了不慌不忙地作偈回答∶“贤者好学,真心诚意地修行,惟有怀抱珍贵的智慧,才真正叫做道。

  纵有辩才不算智者,无所畏惧,专心遵守善行的人,才叫做真正智者。

  年纪虽大也不能做长老,徒然衰老毛发斑白,多半只是愚人的同类,惟有心怀真理,仁慈深厚,内心平静,通情达理,聪明净洁,才是真正的长老。

  纵使貌美如花,但言语不正,贪婪而多虚饰,言行会违背正义。淫除恶孽的根源,有智慧而不怒,才是真修行。落发为僧,不撒谎、不贪取,迈向去恶之道。”

  “内心平静又悠然,才是真正的出家人。托钵而现修行者,放弃邪行,淡泊名利。去除罪业,潜修净行,密慧明朗破除恶行,才是真正的修行者。口里说得好,而内心不清净,外表也没有仁明净行。内心无为,举止清廉,内外寂静,才是肩正的仁明之士。拯救天下苍生,博爱而不损人,才是真正有道之士。好好奉行法义,不妄费口舌,增广见闻,努力学习,身体力行,持志坚决,守道不失,才是更正的守戒人士。”

  这位婆罗门长老和他的五百名弟子,听闻佛陀的一番教理,无不心悦诚服。高傲之心,消除殆尽,即刻成为真正的出家人。后来,萨遮尼犍更热心修佛道。在一群菩萨行列里,颇有地位,他的门徒也都证得阿罗汉。(当代佛教网--佛教故事网)

 

点我:

相关文章

德育故事:德量恢宏之王旦

德育故事:德量恢宏之王旦

王旦。幼沉默好学。父祐曰。此儿当至公相。初知平江县。其廨传有物怪。居多不宁。旦将至。前一夕。守吏闻群鬼啸呼云。相君至矣。当避去。自是遂绝。及为相。寇准数短旦。旦专称准。帝曰。卿称其美。彼专谈卿恶。...

供养佛塔获殊胜功德

供养佛塔获殊胜功德

    佛陀曾开示,供养佛塔功德甚大,应当精勤诚心供养。  过去,波斯匿王前往佛所,顶礼佛足时,闻到一股比天香还要香的香味,波斯匿王四处张望,寻着这股特殊浓郁的香味,不知道香气是从哪里飘来的,大王...

私欲遭苦报

私欲遭苦报

  韦婆多是一个很爱说警告语的比丘尼,她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求,常常以警告来阻止别人去获得。  她虽然出家受具足戒,但是却蔑视佛门的法规,她贪嗜食物,每次入城乞食,总是挑拣其他比丘尼所未到的一角,独受...

佛门映像:《释迦牟尼佛广传》五.安忍品-57、甘愿将自己交与怨敌

佛门映像:《释迦牟尼佛广传》五.安忍品-57、甘愿将自己交与怨敌

  释迦牟尼佛广传(上、下)  全知麦彭仁波切 著 索达吉堪布 译  五安忍品  57、甘愿将自己交与怨敌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为鹿野苑大势部国王。当时国中百姓各个财富圆满,国土谷稼丰收。大势...

《百喻经卷下》:60、见水底金影喻

《百喻经卷下》:60、见水底金影喻

  《百喻经卷下》60、见水底金影喻  译文:  从前,有个愚蠢人,经过一个池塘,看见水底有块真金的影子,大叫一声:“有金子!”就跳下去,在水底的污泥中摸索寻找。累得疲惫不堪,还是没有找到。过一会...

西行天竺历尽艰辛译经传法慰平生

西行天竺历尽艰辛译经传法慰平生

  慈恩寺——中国佛教法相宗的祖庭,在陕西省西安市和平门外雁塔村,始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年),初名“无漏寺”,唐初荒废。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太子李治(唐高宗)给其母文德皇后追荐冥福,于无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