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安法师:初学坐禅调五事

经常教人家打坐,主要是按照智者大师《小止观》一书中来讲的。在与很多亲朋好友的联系中,自己也常常要他们学学打坐。但是,他们往往因缘不具足,不能来寺院,自己就没有机会给他们讲解如何坐禅。现在把自己的工具书搬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夫行者初学坐禅,欲修十方三世佛法者,应当先发大誓愿,度脱一切众生,愿求无上佛道。其心坚固,犹如金刚。精进勇猛,不惜身命。若不成就一切佛法,终不退转。然后坐中正念,思惟一切诸法真实之相。所谓善、不善、无记法,内外根尘妄识一切有漏烦恼法,三界有为生死因果法,皆因心有。故《十地经》云:三界无别有,唯是一心作。若知心无性,则诸法不实。心无染著,则一切生死业行止息。作是观已,乃应如次起行修习也。

云何名调和?今借近譬,以况斯法。如世间陶师,欲造众器,先须善巧调泥,令使不强、不懦,然后可就轮绳。亦如弹琴,前应调弦,令宽急得所,方可入弄,出诸妙曲。行者修心,亦复如是。善调五事,必使和适,则三昧易生。有所不调,多诸妨难,善根难发。

一、调食者:夫食之为法,本欲资身进道。食若过饱,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令心闭塞,坐念不安。若食过少,则身羸心悬,意虚不固。此二皆非得定之道。若食秽浊之物,令人心识昏迷。若食不宜之物,则动宿病,使四大违反。此为修定之初,须深慎之也。故经云:身安而道隆,饮食知节量。常乐在空闲,心定乐精进,是名诸佛教。

二、调睡眠者:夫眠是无明惑覆,不可纵之。若其眠寐过多,非唯废修圣法,亦复丧失功夫,而能令心暗昧,善根沉没。当觉悟无常,调伏睡眠,令神气清白,念心明净。如是乃可栖心圣境,三昧现前。故经云:初夜后夜,亦勿有废。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

三、调身;四、调息;五、调心。

此三应合用,不得别说。但有初、中、后方法不同,是则入、住、出相有异也。?夫初欲入禅调身者,行人欲入三昧调身之宜。若在定外,行住进止,动静运为,悉须祥审。若作粗犷,则气息随粗。以气粗故,则心散难录,兼复坐时烦,心不恬怡。身虽在定处,亦须用意逆作方便。后入禅时,须善安身得所。

1、初至绳床,即须先安坐处。每令安稳,久久无妨。

2、次当正脚。若半跏坐,以左脚置右脚上,牵来近身;令左脚指与右齐,右脚指与左齐。若欲全跏,即正右脚置左脚上,次解宽衣带周正,不令坐时脱落。

3、次当安手。以左手掌置右手上(这里有问题,我们平时正好向反,是右手放在左手上),重累手相对,顿置左脚上,牵来近身,当心而安。

4、次当正身。先当挺动其身,并诸支节,作七八反,如似按摩法,勿令手足差异。如是已则端直,令脊骨勿曲勿耸。

5、次正头颈,令鼻与脐相对,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住。

6、次当口吐浊气。吐气之法,开口放气,不可令粗急,以之绵绵,恣气而出,想身分中百脉不通处,放息随气而出。闭口,鼻纳清气,如是至三,若身息调和,但一亦足。

7、次当闭口,唇齿才相拄著,舌向上腭。

8、次当闭眼,才令断外光而已,当端身正坐,犹如奠石,无得身首四肢切尔摇动,是为初入禅定调身之法。举要言之,不宽、不急,是身调相。

四、初入禅调息法者,息有四种相:一风、二喘、三气、四息。前三为不调相,后一为调相。?云何为风相?坐时则鼻中息出入觉有声,是风也。

云何喘相?坐时息虽无声,而出入结滞不通,是喘相也。

云何气相?坐时息虽无声,亦不结滞,而出入不细,是气相也。

云何息相?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稳,情抱悦豫,此是息相也。

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守息即定。坐时有风、喘、气三相,是名不调。而用心者,复为心患,心亦难定。若欲调之,当依三法:

一者下著安心,二者宽放身体,三者想气遍毛孔出入,通同无障。

若细其心,令息微微然。息调则众患不生,其心易定。是名行者初入定时调息方法。举要言之:不涩、不滑,是调息相也。

五、初入定时调心者,有三义:一入、二住、三出。

初意入有二义:一者调伏乱想不令越逸,二者当令沉浮宽急得所。

何等为沉相?若坐时心中昏暗,无所记录,头好低垂,是为沉相。尔时当系念鼻端,令心住在缘中,无分散意,此可治沉。

何等为浮相?若坐时心好飘动,身亦不安,念外异缘,此是浮相。尔时当安心向下,系缘脐中,制诸乱念,心即定住,则心易安静。

举要言之,不沉、不浮,是心调相。

其定心亦有宽急之相:定心急病相者,由坐中摄心用念,因此入定,是故上向胸臆急痛。当宽放其心,想气皆流下,患自差矣。若心宽病相者,觉心志散漫,身好逶迤,或口中涎流,或时暗晦。尔时应当敛身急念,令心住缘中,身体相持,以此为治。心有涩滑之相,推之可知。是为初入定调心方法。

夫入定本是从粗入细,是以身既为粗,息居其中,心最为细静,调粗就细,令心安静,此则入定初方便也,是名初入定时调二事也。

二、住坐中调三事者。行人当于一坐之时,随时长短,十二时,或经一时,或至二三时,摄念用心。是中应须善识身、息、心三事调不调相。若坐时向虽调身竟,其身或宽、或急、或偏、或曲、或低、或昂,身不端直,觉已随正,令其安稳,中无宽急,平直正住。复次一坐之中,身虽调和,而气不调和,不调和相者,如上所说,或风、或喘、或复气急,身中胀满,当用前法,随而治之。每令息道绵绵,如有如无。次一坐中,身息虽调,而心或浮、沉、宽、急不定,尔时若觉,当用前法调令中适。此三事的无前后,随不调者而调适之,令一坐之中,身息及心三事调适,无相乖越,和融不二。此则能除宿患,妨障不生,定道可。

三、出时调三事者,行人若坐禅将竟,欲出定时,应前放心异缘,开口放气,想从百脉随意而散,然后微微动身。次动肩、膊及手、头、颈,次动二足,悉令柔软。次以手遍摩诸毛孔,次摩手令暖,以掩两眼,然后开之。待身热稍歇,方可随意出入。若不尔者,坐或得住心,出既顿促,则细法未散,住在身中,令人头痛,百骨节强,犹如风劳,于后坐中烦躁不安。是故心欲出定,每须在意。此为出家调身、息、心方法,以从细出粗故,是名善入、住、出,如偈说:

进止有次第,粗细不相违。譬如善调马,欲住而欲去。

《法华经》云:此大众诸菩萨等,已于无量千万亿劫,为佛道故,勤行精进,善入、住、出无量百千万亿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习诸善法。(摘自智者大师《小止观》一书)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隋朝高僧圆寂后仅存一具白骨!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隋朝高僧圆寂后仅存一具白骨!

礼敬佛像 如同真佛 (隋 慧偘)隋朝蒋州大归善寺释慧偘,俗姓阳,晋陵曲阿人。他具有神通,世俗不知道。平时礼敬佛像,如同真佛一样。凡走到有佛站立塑像处,不敢坐下,劝人造像,只造坐佛。途中遇人有难时,舍...

素松白玉

素松白玉

来源:资料图原料: 白萝卜条、冷冻毛豆仁15克、红甜椒10克、香菇1朵、玉米笋(罐)1支、马蹄(荸荠)2个、素火腿10克、西芹10克、香椿酱1大匙、熟松子5克、芹菜叶适量、盐适量、香菇粉适量、海带粉...

佛教故事:哼哈一如说:共生--秋鹭与犁牛

佛教故事:哼哈一如说:共生--秋鹭与犁牛

共生--秋鹭与犁牛在一处风景如画的山坡,有一对老朋友正互相如鱼得水般的谈天及共进午餐。不远处,另对老朋友,也时时相互呼应:喂!朋友吃饱了吗?干净了吗?舒服多了吗?嗯!谢谢!多亏您们帮忙,不然也没有一...

地藏经的精华思想是什么 原来其思想如此的宏伟

地藏经的精华思想是什么 原来其思想如此的宏伟

《地藏经》是佛门三部孝经之一,佛法的基础为孝道,生而为人的基础就是孝亲,孝亲的扩大就是普度众生。那么地藏经的精华思想是什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在了解地藏经的精华思想之前,我们先大概来了解一...

【素食】吃粗粮排毒养颜

【素食】吃粗粮排毒养颜

大米和小麦都是重要的传统食粮,我们离不开它们。但如果你可以把更多谷物引入食谱,则可以为身体注入更多元的营养素。下面这些谷物食品营养丰富,而且很容易在菜市场或超市买到是你不可错过的养生食品!多吃粗粮...

专访运动员葛籣.马丁:成为素食者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专访运动员葛籣.马丁:成为素食者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葛籣.马丁住在澳洲布里斯班,25岁,喜欢健身、户外运动,烹饪和旅行。葛籣总是在寻找新的挑战并热衷于参加社会公正问题的志愿活动。他的座右铭是:在有限的生命里精彩地生活。你可以在脸书(脸谱)上找到他。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