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向上的佛教

一、佛教不是迷信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充满神话的国度,同时,也是一个充斥神灵的国度。

因此,在中国人观念中,神祇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只要是人们最渴望得到、而又不能轻而易举就得到的,人们便把这获取的使命赋予给一个专司其职的“神”。大而化之,诸如皇天、土地神、雷公电母、山神、水神等等。细而论之,则如门神、财神、谷神、龙王、文昌、天仙、真人、仙姑、娘娘等等。这些神,是人们喜欢祈求功利目的主宰神。

佛教崇奉的不是神,不是仙,而是供奉自己的教主——佛。佛是觉者之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尊称为佛。次于佛的是菩萨。菩萨意为觉有情——觉悟一切有情识的众生。寺院内供奉的偶像,是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如文殊菩萨象征着智慧;大势至菩萨象征着喜舍;地藏菩萨象征着行愿;还有大家最熟悉的观世音菩萨,更是象征着大慈大悲等等。总之,佛教的造像是道德和智慧的启发,不可与神祇相提并论,更不可瞎子摸象那样乱说是迷信。

其实,佛陀要求人们信仰自由,认为任何人皆可修正成佛,没有什么神可以作人的主宰,也没有什么神可以对人赐福或降祸。只要人们依法修持,转迷成悟,皆可成佛。要做到这一点,全要凭自己身体力行。

世人供奉神祇,往往出于各式各样的贪执迷求。如财迷求神,是为了发财;婚迷求神,是想早得心上人;官迷求神,是想来个三级跳,坐直升飞机……

佛教则与此相反,认为世间一切皆有其因果规律,种什么因,便结什么果。早在两千多年前,佛陀就告诫弟子们:“不得事余道,不得拜于天,不得祠鬼神,不得观吉良日。”又说:“不得卜问请崇、符咒厌怪、祠祀解奏,亦不得择良日良时。”

所以,佛教是要求完美人格、德智并圆的宗教,是没有丝毫迷信的。近代的梁启超先生曾说:“佛教是启迪人生心智的宗教。”他说得非常正确,佛教教义对人生的启迪之大,决不可与一般宗教同日而语。因此,多读、多看佛经,定获大利益。

二、佛教不是悲观厌世的

佛教主张信徒以慈悲为本,忍辱为行。对于名利、五欲六尘,是远而避之,决不贪婪。

因此,许多人便以为佛教消极遁世,与现代社会人们所积极追求的、进取的人生精神是格格不入的。

其实,这是只知其一、未知其二。

佛教的宗旨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普利群生。地藏菩萨发大愿说:“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样不怖地狱,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大无为精神,是多么勇敢伟大呀!在许多经典中都体现了这种自我奉献、自我牺牲的精神。

佛陀说:“为护生命,宁舍钱财;为护一家,宁舍一人……”

佛经还有一则故事说:“有一天,森林里燃起了大火。林中有一只山鸡,勤身奋力飞入水中,让水浸湿其羽毛,然后飞回森林中去扑救火,火大水少,鸟儿飞来飞去,异常疲劳,但不以为苦。天帝看见了山鸡的作法大不以为,山鸡回答说:“树林是天下众生赖以生息之所,我不救谁救?”天帝说:“凭你这样救,救到什么时候?”山鸡说:“以死为期……”

这个故事所体现了佛教的进取精神,难道还能说,佛教是消极的吗?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说过一段话,他说:“对于不了解佛教的人来说,佛教是一个远古的宗教;对于了解佛教的人来说,佛教是一个进步的、给人以希望和启迪的宗教。”一个没有教条的、充满哲理、伦理、至善至美的,而又永葆青春活力的佛教,必然能引导人们去寻求自我解脱,努力达到完美的人生。

更新于:1个月前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的超度亡灵是什么意思?

佛教的超度亡灵是什么意思?

说到超度亡灵,先要说明亡灵的性质。人死之后的生命主体,称为亡灵。民间一般的观念,认为人死之后即是鬼,而且永远做鬼;但佛教从来不认同这个说法,否则,就谈不上超度两字了。佛教看凡界的众生,共分为天、人、...

达真堪布:引导身边众生念佛诵经可以吗?

达真堪布:引导身边众生念佛诵经可以吗?

达真堪布:引导身边众生念佛诵经可以吗? 为了让身边的众生学佛修行,引导他们念佛、诵经,可以吗?刚开始为了接引众生,这样做是可以的;但是真要解脱成佛,必须要有一个系统完整的修持方法,按这个方法学修,最...

达真堪布:名解脱以后还会有悲欢离合吗?

达真堪布:名解脱以后还会有悲欢离合吗?

达真堪布:名解脱以后还会有悲欢离合吗? 问:难道解脱以后就真的不会有人类的悲欢离合吗?那么那个时候的存在是为了什么呢?答:有一句话,“身受心不受”。佛菩萨为了度化众生,会示现各种各样的形象,比如说佛...

特色的德国土豆餐

特色的德国土豆餐

德国人吃土豆无论是数量还是吃法都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一日三餐至少两餐吃土豆。据说,德国人最初见到土豆时把它误认为是一种水果,一次一户农家不慎失火,结果 发现熟土豆比生土豆更好吃更香,之后这家人便靠吃熟...

拔 毒 除 根

拔 毒 除 根

有一个人在路边种了一棵大树,大树绿荫宽广,时常有人经过这里,就在树下乘凉。但这是一棵有毒的树,乘过凉的人回家以后,不是头痛,就是眼睛模糊,要不就是耳鼻不清楚,或者皮肤发痒,各种毛病层出不穷。拥有这一...

高振农教授:中国近代佛教中的伦理思想(上)

高振农教授:中国近代佛教中的伦理思想(上)

高振农教授:中国近代佛教中的伦理思想(上)高振农佛教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是佛教教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佛教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主要体现在佛教的清规和戒律之中,而戒律是全部佛教教义经、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