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喜尊者:法句经开示 第七讲 第九八偈

第七讲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3x)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三遍)

Game va yadi va'ranne

ninne va yadi va thale,

yattharahanto viharanti

tau bhamiu ramaoeyyakan'ti.

各位明智的尊者,世尊对比库与居士们诵出这首偈颂,以显示离婆多尊者(Venerable Revata)的阿拉汉境界。这首偈颂的含义是:

如果在聚落或林野,

如果在低地或高地,

只要有阿拉汉居住,

该地即是宜人之地。

(第九八偈)

在这首偈颂里,佛陀解释阿拉汉的心是平静与安宁的。我们知道由于人心的缘故,城市等一些地方是不平静、不安宁的。由于住在这些地方的人们心很浮躁、很散乱, 所以这些地方就不安宁。假设一个寺院里的出家人都在禅修,则那个寺院是很安宁的,因为禅修是为了得到内心的安宁。相反地,假设一个寺院里的出家人不禅修, 而忙着做很多事务,则那个寺院是不安宁的, 因 为他们内心不安宁的缘故。我们必须了解为什么当出家人禅修时寺院会变得安宁。当他们培育自己的心力时,心变得清净,五盖减弱,同时产生定力的光明,这个光 明能遍布到全世界。遵循正法的诸天神会尊敬他们,不好的众生则会离开那个地区,所以那个地区变得更平静、更安宁。如此我们就能了解,若想得到平静与安宁的 地方,我们就必须先使自己的心平静与安宁。

离婆多尊者是沙利子尊者的最小弟弟。在沙利子尊者的家庭里,包括沙利子尊者在内有四个兄弟及三个姐妹。他们的家庭非常富有。沙利子尊者在佛陀的座下出家,并 且在十五天内证得所有的道果。后来佛陀宣布他为第一上首弟子。之后他对众人开示佛法,听众包括他的家人在内。由于沙利子尊者的缘故,他的两个弟弟及三个妹 妹也都在佛教里出家,并且都证得所有道果,只剩下最小的弟弟离婆多在家里。他的母亲心里想:“万一连离婆多也出家,就没有人继承这些财富了,因此应当赶快 让他结婚。”他的母亲为他找了一个门当户对的家庭。彼此接洽之后,选定了一个日期举行结婚典礼。他们从离婆多家里出发,去到女方的家里举行婚礼。他们举办 了很大的宴会及依循传统的礼节。有一位长辈祝福新娘长寿,能够像她的祖母那样活到一百二十岁。离婆多听到了就问说:“她的祖母是否还活着?”他们回答说: “是的。”离婆多又问:“我可以见她吗?”他们回答:“可以,进到屋子里来吧。”他走进屋子,见到新娘的老祖母身体已经很虚弱:无法走动,无法说话,耳朵 听不到声音,眼睛看不到东西;身体非常丑陋:牙齿都没有了,皮肤充满皱纹,头发都已变白。离婆多看了之后感到很同情她,就问旁边的人说:“新娘以后也会变 成像她的祖母这样吗?”旁边的人回答说:“是的,终有一天她也会变老。”离婆多听了心里想:“原来我的哥哥、姐姐们早就知道了这个‘秘密\’!难怪他们要放 弃在家生活而出家。我也应该舍弃世俗的一切,出家修行以便了知这个秘密。”

在回家的路上,离婆多向亲戚们表示自己腹痛以及将要腹泻。于是他进入树林里去,然后又回来;第二次他又进入树林里,然后又回来;第三次他再进入树林里,然后 又回来;到了第四次,他进入树林里之后就开始逃跑,沿着一个路线去寻找寺院。跑了很长一段路之后,终于发现一个寺院。他去到上座比库那里,礼敬之后,说: “尊者,请剃度我出家。”上座比库问说:“你是谁?”他回答说:“我是沙利子尊者的弟弟。”上座比库就收留他,并且不久就剃度他出家。他学习沙马内拉律仪 及禅修法门。之后他心里想他的亲戚可能会找到那里而将他带回去,所以就请求戒师允许他离开,到远方去,以免亲戚们找到。得到戒师的允许之后,他就去到非常遥远的地方,一个人独住在森林里修行。

沙利子尊者听说弟弟已经出家为沙马内拉并且独自住在森林里,就想要去看他。他来请求佛陀允许他去。佛陀观察离婆多沙马内拉的情况,发现他尚未证得任何道果, 如果沙利子尊者去看他,他将无法在那次雨季安居中证果,因此佛陀说:“沙利子,雨季安居之后才去吧,我也会一起去。”于是沙利子尊者就等待到雨季安居结 束。

在那次雨季安居期间,离婆多尊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精进地修行,以期证悟佛法。他持续不断地专注于禅修的业处。当他持续地修行时,他的心愈来愈平静,完全地安 住于单一目标。他的定力愈来愈深,生起智慧之光,证得色界禅与无色界禅。然后他转而修行观禅,而且观智愈来愈深,能够透视内在与外在世间的种种事物,了知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苦、无我的。进一步他证得所有的道智、果智及神通。

雨季安居之后,佛陀动身前往离婆多尊者住的地方,包括沙利子尊者在内的五百位比库也跟随佛陀同行。离婆多尊者知道佛陀要来看他,就进入第四禅,然后以第四禅 的定力为基础而发起神通,决意变现出提供佛陀及所有比库使用的一切设备。当他们到达那个森林时,见到那里一切设备都齐全。

他们在那里住得很舒适。有些还没证果的比库因此而对离婆多的住处产生不好的想法。佛陀知道这件事,就决意在他们要离开时会有某些比库东西忘了带走。当他们走上回程时,有些比库才想到手杖忘了拿,有些比库滤水囊忘了拿 ……等等。于是他们走回原来那个住处拿自己的东西,才发现之前的一切住屋及设备全都不见了,他们忘了拿的东西都挂在树上。他们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把那些东西拿到,然后与佛陀一起回到沙瓦提城。

回到沙瓦提城那天,毗舍佉母(Visakha)邀请佛陀及比库们隔天去接受饮食供养。隔天佛陀与比库们去到她家。当她在供养食物给比库时,她问说:“尊者,离婆多尊者的情况如何?”有些比库回答说:“他过着很奢侈的生活。”毗舍佉母再问其他比库说:“尊者,离婆多尊者的情况如何?”他们回答说:“他住在很艰苦的地方, 没有什么设备可用。”毗舍佉母是很有智慧的人。等到比库们都用完餐之后,她就去顶礼佛陀,请问佛陀说:“世尊,离婆多尊者的情况如何?有些尊者说他过着很 奢侈的生活,有些则说他住在很艰苦的地方。到底谁说的才是正确呢?”佛陀解释说:“无论阿拉汉住在哪里,那个地方就变得平静与安宁。”那时有许多比库聚集在那里。佛陀诵出这首偈颂并且讲了很好的开示。许多比库就在听法时证得圣道与圣果。

在这首偈颂里佛陀谈到阿拉汉。我们都知道什么是阿拉汉,但是我们还应当深入地了解阿拉汉的情况:阿拉汉的心中没有贪爱,没有瞋恨,没有愚痴,经常都有智慧生 起。就一般人而言,心中不能经常有智慧,因为他们的心中生起贪爱、瞋恨、愚痴的缘故。由于这些贪、瞋、痴,结果就有更多浮躁与散乱的念头生起。阿拉汉的心 中没有执着也没有愤怒,所以时时刻刻都有智慧力存在内心。我们必须了解为什么阿拉汉的心中不会生起这些无用的念头。这是由于他的理解,由于他的智慧,由于他的观智,由于他能透视世间一切有为法的缘故。

一般人的心中有四种密集32:

一、相续密集(santatighana);

二、组合密集(samahaghana);

三、作用密集(kiccaghana);

四、所缘密集(arammaoaghana)。

相续密集(santatighana): 我们将自己的生命看成是单一、不变的个体;我们认为我、你、他、她都是单一的个体与自我。同样地,我们也把树木、建筑物、岩石及其它外在事物看成单一的个 体。然而,当禅修者的智慧变得锐利时,他就能了知这些都是生灭相续的集合体,而不是单一的个体。我们在三、四十年前得到这个身体。在那个时间之前我们不是 今生这个生命,但是由于投生于母亲胎中的第一念心,所以才开始有色法(物质)生起。这个色法在几天的时间内慢慢累积成小团;在几个月当中渐渐成长;然后出 生到这个世间来。那时,这个婴儿会认为 :“这是我、那是我的母亲……。 ” 他的身体渐渐长大,他会认为:“现在我长大了。”同样地,他的身体会成熟,到了中年,到了老年,衰败,生病,最后死亡。死亡之后他的身体被大地所吸收。不 明智的人会说:“这个身体就是我,这是我的眼睛,这是我的头等等。”事实上,这些物质只是依照自然法则而生起、暂时存在、坏灭而已。这些都依靠色法的生灭 相续而产生,不是单一、不变的。我们身体里的色法能够产生新的色法;我们将这种旧色法产生新色法的现象看成是一个人或看成是我。但是,当我们真正了解身体 时,我们就会知道身体只是一堆色法微粒(rapa-kalapa;色聚33)而已,而且这些色法微粒产生新的一代之后就立刻坏灭。当我们照见到色法微粒的相续产生时,就破除了相续密集。

如果我们进一步透视每一颗色法微粒的组成元素,见到有些微粒由八种色法元素构成,有些由九种,有些由十种,如此透视时就破除了第二种密集TT组合密集。当我们深入观察而了知这些色法元素的个别作用时,就破除了第三种密集TT作用密集。第四种密集是所缘密集,这是名法(精神)的密集,是比较复杂的一项。

有时禅修者会想:“我能够了知我的智慧、我的能力是如此这般。”但是当他进一步反观那个能了知的心时,他才知道那个心也是被观察的目标(所缘)。当我们说话时,所说的每一句话都由不同的心产生出来, 例如我们说:“我的定力很好。”当我们说到“我的”时,我们心里想这是属于我的;当我们说到“定力”时,我们心里想到定力或快乐;当我们说到“很好”时, 我们心里对它产生执着。如此,禅修者执着于自己的禅修进展。有些人说:“我没有定力。”当他说到“我”时,他的心以自己的身体为物件;当他说到“定力” 时,他的心想到可喜的境界;当他说到“没有”时,他的心里感到不愉快或难过。当禅修者培育起很敏锐的正念时,他就能了知这些心念的情况;那时他破除了所缘 密集,不执着能思惟的心,并且能去除没有用的心念及培育好的心念。

阿拉汉的心深入地透视世间的这些现象,所以他了知没有什么可以执着,也没有什么可以生气。以这样的了知,智慧时时刻刻都伴随着他的心生起。当他观照任何有为 法时,他的心能够深深地透视它的实相,藉此而达到寂灭(涅槃)的境界及生起果智。如此他以智慧力而时时处在安乐的境界。

各位尊者,我们的开示就讲到这里。愿我们都能遵循佛陀的教导,修行到证得阿拉汉果。

(2001.12.23讲于斯里兰卡.龙树林僧寺)

更新于:1个月前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死后复活

死后复活

死后复活在江苏扬州的县府衙门里,有一位看门的老侍役,姓王名锡,他随侍知县唐元素先生,已有多年的历史了。有一年,王锡正是五十岁的时候,患了一场大病,已经全身冰冷,一命呜呼,正当他的家人悲哀啼哭忙著办理...

对生活报之以歌,如法修行淡看人间路

对生活报之以歌,如法修行淡看人间路

风吹云舒卷,淡看人间路。静谧的夜晚,我的脑海里闪过这样的画面。抬头间,繁星垂挂天幕,定睛处,不知其名的星座任云儿在其间穿梭。有多久,我没有好好跟自己相处,而任由生活裹挟着,推搡着前进?在物欲横流的城...

聪明的一休 名字的禅意

聪明的一休 名字的禅意

有一天,有人问一休禅师道:“禅师什么法号都好起,为什么要叫‘一休’呢?”一休禅师回答说:“一休万事休,有什么不好?”信徒听了就说:“原来一休万事休,很好很好。”一休禅师又说:“其实一休不好,二休才好...

    曾误以为寺院供奉关公(关圣帝君)仅仅是接引众生的方便做法,殊不知中国寺院供奉关公才是如法的事情,因为关公就是伽蓝菩萨。中国寺院的伽蓝菩萨的来历,绝不是简单的传说。印光大师文钞赞云:“关帝在世则精忠贯日月,浩气塞天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没后神王玉泉山,隋文帝时,智者大师至玉泉,关帝特运神力,创建寺宇,又求授戒,以为菩提之本,兼愿拥护佛法(见《关帝全书》及《玉泉寺志》)。故天下丛林,皆谓之为伽蓝菩萨,而与韦驮菩萨,并镇山门。”公元220年,关公在与东吴决战中非命而死,令他死不瞑目的是他的头颅被敌人割下,其魂灵执著这个恨事不能放下,于是在鬼神道里做了三百多年的山神大王。公元592年遇到智者大师,才有幸得到解脱,发菩提心,成为佛教大护法神。

    《佛祖统纪》载:“智者大师到荆州,欲创精舍。一日,见关羽神灵告之,愿建寺护持佛法。七日后,师出定,见栋宇焕丽,师领众入室,昼夜演法。一日,神白师:‘弟子获闻出世间法,念求受戒,永为菩提之本。’师即授以五戒,成为佛教的伽蓝护法神。”智者大师奏于晋王杨广(即后来的隋炀帝),遂封关公为守护佛法的“伽蓝菩萨”,把关公列入佛法守护神行列,塑像供奉,使关公成为中国本土佛教神明。河北蔚县隆善寺有伽蓝殿,相关资料介绍:关公曾经是一位忠义两全、誓死如归、豪气干云的大将军,最后为人所害,因执着深切,死后未得解脱,幸遇禅师开示,当下反观,体悟心性,三百多年来,含恨未解之冤,顿时冰销云散。即发愿拥护佛法,镇伏魔军,当下即成护法菩萨,为中国佛教界中的伽蓝神。

    另有个说法:智者大师有一次在荆州的玉泉山入定时,遇上已经成为厉鬼,到处惨叫着寻找自己头颅的关羽。关羽愤恨不平,智者大师安抚他,并为他讲说佛法。关羽随即皈依受戒,成为佛弟子,并发愿作为佛教的护法。从此天台宗的寺院开始供奉关羽。自天台宗寺院开了供奉关羽的先例后,各宗寺院争相效法,渐渐地,关羽被视为伽蓝菩萨,跟韦驮菩萨并称,成为中国佛教寺院的两大护法神。后来更有人把关羽的生日(农历五月十三日)定为伽蓝菩萨的圣诞。习惯上,佛教护法神造型的关羽,身上会多了一条绶带,无风自飘地绕着神像,如果没这特征的关羽像,则不是佛教寺院护法神的造像。

    伽蓝菩萨(关公)与韦陀菩萨相伴护法,维护道场秩序,清净道场人心,警示修道人谨遵佛法,帮助修行人排除障碍,甚至有意让凡夫得到显性感应。《释门法戒录》记载一个反面案例:清朝顺治丁亥年(1647年),尧峰有一行脚僧,夜里去偷韦驮菩萨像前的灯油,口里说下流话“莫管他娘”。第二天,有人看见他自己反缚着,跪在韦驮像前,韦陀菩萨借其口说:“你前天去玄墓偷吃一盘面,我都饶你;现在又偷我灯油,并且口出下流话,罪该死,不能饶恕。”全寺僧众惊恐跪下代为忏悔。韦陀菩萨又借其口说道:“如果不是关圣帝君劝解,立刻杵死你,现在罚跪一柱香。”香未燃完,众人扶他上禅床。又自骂道:“还有两寸香在灰里!”身不由己地跪在床上,依旧反绑状。众人看灰里果真还有两寸香,直等香棒烧完才松了绑。

  伽蓝菩萨(关公)还帮助真修行人挡住障碍,顺利往生西方。《念佛感应见闻记》:台湾林清江老居士生前是虔诚佛弟子,精通医术,无偿治疗众人疾苦。在佛门大德李炳南老居士座下听经、念佛,受菩萨戒,早晚功课从不间断。并感化子女信佛学佛,建成佛化家庭。七十九岁那年,身体老衰患重病,仍坚定念佛求生西方。农历十二月二十二日半夜三更,他的孙子林耀堂在他身边闭目念佛,忽然看见一群人要闯入大门来,可是大门左边站立伽蓝关圣菩萨,手拿青龙偃月大刀;右边站着韦驮尊天菩萨,手拿降魔杵。两大菩萨分别用大刀与降魔杵把那一群人挡住,赶走了。但不久又有大群人再来,亦都被他们赶走。一连三次,皆是如此。耀堂把此境看得清清楚楚,知道是宿世冤家要来找他祖父算帐,被护法菩萨挡住退去。清早,林老居士向众人说:“我今天晚上要往生西方了。”这天,林老居士现了许多瑞相,果然承阿弥陀佛接引,顺利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伽蓝是“僧伽兰摩”的简称,汉文翻译为“众园”。当释迦牟尼佛在世时,舍卫国有位长者名须达多,乐于给贫困者布施,被尊称为给孤独长者。他和舍卫国太子祗多请佛陀率领众弟子到太子的花园讲法并居住。后来舍卫国王波斯匿王也归信佛教,为佛陀建立佛教的事业作出过很多贡献。后代寺院的伽蓝殿正中供的是波斯匿王,左方是祇多太子,右方是给孤独长者,以纪念他们护持佛教的功德。故此,印度佛教常以护法国王为伽蓝菩萨而供奉,如供奉阿育王。

    “伽蓝”是寺院道场的通称,狭义上的伽蓝神,指伽蓝土地的守护神;广义上的伽蓝神,泛指所有拥护佛法的诸天善神。依《七佛八菩萨大陀罗尼神咒经》所说,佛教伽蓝神是保护伽蓝(寺庙)的神。佛说有十八神保护伽蓝,即美音、梵音、天鼓、叹妙、叹美、摩妙、雷音、师子、妙叹、梵响、人音、佛奴、颂德、广目、妙眼、彻听、彻视、遍视,统称“十八伽蓝神”。在中国汉地寺院中,以伽篮菩萨(关公)形象为代表。寺院每日的早晚课诵中,都会诵《伽蓝赞》:“伽蓝主者,合寺威灵,钦承佛敕共输诚;拥护法王城,为翰为屏,梵刹永安宁。”以感恩伽蓝菩萨护法护教的殊胜功德。中国自唐、宋时,禅宗道场已有供奉伽蓝神的风俗。《释氏要览》云:“寺院既有十八神护,居住之者,亦宜自励,不得怠惰为非,恐招现报耳。”(2015/6/28)

关公成为伽蓝菩萨,因缘于智者大师和杨广(隋炀帝)

    曾误以为寺院供奉关公(关圣帝君)仅仅是接引众生的方便做法,殊不知中国寺院供奉关公才是如法的事情,因为关公就是伽蓝菩萨。中国寺院的伽蓝菩萨的来历,绝不是简单的传说。印光大师...

婚嫁故事

婚嫁故事

婚嫁故事某年,释尊住在舍卫城。僧团里有两位智慧稍差的老修行者,其中一位是离开妻儿的出家人,另一位是离开妻女的出家人。他们曾经周游列国,返回舍卫城后住同一个寮房。舍弃妻女出家的老修行者,因为旧情难断,...

臻养斋素食简餐给身体“排毒”

臻养斋素食简餐给身体“排毒”

过完年回来不少人都觉得元气满满,可高强度地工作几周、加班到深夜吃饭都没时间、饮食极其不规律以后,又开始出现身体不适,精神不振等症状。古代医学大师有云:凡欲治疗,先以食疗。即食疗不愈,后乃药疗。食物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