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中国远祖如何教导他的后裔(第五篇)求学问是一个放

放下心中的执着点

其实求学问是一个放下的过程,放下很多的执着点,心里就没有罣碍。心里一没有罣碍,心清净了,就长智慧。假如每一天罣碍的是想吃些什么,想穿些什么,想玩些什么,那整个意志都耗在这些欲望的追求上,心志不会清朗、不会长智慧。反而一切都随缘,什么都好,所有物质的享受都带着感恩的心,那吃什么都好。所以在吃的过程当中是格物,是窒欲的过程,放下欲望的过程。所以人欲望会越轻,智慧就越长。所以何处是学习呢?一切时、一切处是学习。今天吃饭的时候,这个菜很好吃,假如我们产生贪着了,那智慧就下降了。假如我们边吃,提起的都是众人的付出,感恩众人的心,那这个吃当中是提升自己的心境。所以会不会学,差别很大。会学的,在一切境界当中提升;不会学的,在一切境缘当中产生执着点。

刚好有一次跟一些老师到一个地区去分享交流,出去的时候都是一次要四、五天左右,结果其中有一位老师去的隔天眼睛有一点血丝,她说昨天没有睡好。她也提到了她很认床,她要睡的就是她自己的那个枕头才行,才睡得好。你看睡觉会不会堕落?睡觉也会产生贪着。所以人要无有罣碍,其实我们身边这些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不都让我们产生心里的罣碍、心里的烦恼吗?人都有烦恼了,怎么去帮人家开智慧呢?

息灭贪瞋痴

智慧都是从息灭贪心、贪着来的。哪一个境界不是让我们放下贪着呢?这个是会修。

瞋,坏的脾气要放下来,那一切境缘都在让我们放下坏的脾气。其实坏脾气从哪里来的?顺自己意思的就高兴,不顺自己意思就生气了。那情绪一上来,怎么去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不可能。

再来,愚痴,对很多的道理不明白、不清楚,顺着自己好恶的心。其实我们看这么多的父母,谁不爱自己的子女,可是现在把孩子教好的比例又有多少呢?明明是爱他们,怎么把他们教不好?这个就是没有智慧了,所以“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因为产生好恶了,对他很喜爱就有偏袒,就看不到自己孩子的缺点。所以“人莫知其子之恶”,人很难看到他自己最爱的那个人的缺点,看不到自己最喜爱的人的缺点,就很难不偏袒他。所以我们很冷静看,这个智慧真的会被好恶给障住。所以很多十几岁的年轻人出状况,一往前找寻他的蛛丝马迹,其实在这十多年的过程当中,有很多的亲朋好友,甚至于学校的老师都有提醒他的父母,可是父母都觉得,哎,我孩子很好,并没有这个样子。人莫知其子之恶。

小学五年级对人际关系的反思

其实我们的智慧洞察不足,想帮人都难。甚至于是跟我们关系越好的人,越容易堕落。怎么说呢?跟我们关系很好了,现在的人恭敬心不够,一跟领导关系好啊,这个傲慢心就起来了,狐假虎威就出来了。其实不要说别人了,我们容不容易啊?很容易啊。所以人真的不能宠啊,你最喜爱的人,你都应该用理智去对待,要“善相劝,德皆建”,甚至于彼此要严格一点,互相督促。不然真的我们那个傲慢的习气很容易上来,得意会忘形。

我记得我念五年级的时候,我们老师生产,来了个代课老师,这个代课老师跟我们年龄差不了多少,她好像高中毕业没多久,结果来代课,就像个大姐姐一样,她很疼我,哇,那不得了了,老师不在的时候,我就好像唯我独尊,真的是变形了。我奇怪了,我事后想想,都觉得那一段时间我怎么会变成这样?本来人际关系还不错,结果那一段时间连我最好的朋友都跟我断交了,看不下去了。你看这个老师这么宠爱我,结果我变成什么样子?仗势欺人,这是一点都不差。然后还会在众人面前好像特意去炫耀我跟老师好得不得了,所以习气使然,浑然不知。结果后来我的老师回来了,我马上变成什么样?好像很温顺的,头低低的,很忏悔的样子,就是一副小人的样子。来势的时候就这么嚣张,失势的时候就乖得跟什么一样,一点都没有君子的气节,因为那个时候还没读过《论语》。

结果从那一件事之后,我都感觉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要很谨慎,所以我反思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是在小学五年级,不经一事,不长一智。虽然是蛮嚣张的,但是这个良心还起点作用,当我最好的朋友告诉我说,“你都全变了,你已经跟以前不一样了,我要跟你断交”。那个状态让我很深刻,也开始反思其实应该是要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人家现在是什么样的感受,设身处地为人着想。所以从五年级那一次之后,基本上就没有跟人处不好的问题了。

痛苦的根源是贪求

但处好有没有问题?跟人处得好也有问题,因为越看亲朋好友都有很多痛苦跟烦恼,自己也帮不上忙,这个时候也有苦,因为很珍惜人与人的缘分。

后来遇到传统文化,遇到圣贤的教诲,这个才真正心安下来了。因为知道每一段善的缘分,最重要的是成就对方的智慧。因为人要苦啊,谁也帮不上忙。因为苦都是从求不得来的,唯有放下贪着、贪求、攀比的心,人比人,气死人。烦恼是从自己生起来的,也只有自己放下了,才能解决这个烦恼,解铃还需系铃人。所以知道有了这么好的儒道释传统文化的教诲,心里觉得很踏实,对人生每一段,不管是亲人朋友的缘分,我们都能尽一份力量、尽一份道义,去根本解决对方的痛苦、烦恼。当然我们去帮助任何一个人的时候,我们会不会有贪着?会不会有贪求?也会啊,哎,这么好的东西你都不听,气死我了,那又是另外一个贪求开始了。做好事也会有贪求,强求在里面。

所以假如不懂得放下一种贪求、强求,那做好事也一大堆的烦恼。所以“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尽力就好。当然这个尽力的过程当中,还要不断反省自己的方法对不对,心态对不对?不能说,我已经告诉他了,他不听就算了。其实说实在的,当我们说,我已经告诉他了,他不听就算了,他没有善根。光听到我们这样的语气,其实就很难打动人。不听就算了,情绪都上来了,那个真诚度都不够。所以真心劝人一定能做到《弟子规》当中说的,“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无声”。我们假如从形迹、从动作来看,哎呀,“怡吾色,柔无声”好难。“谏不入,悦复谏”,那我可累了。那个难跟累从哪里来的?还是从自己的心来的,哪有难跟容易,是自己分别了。

更新于:28天前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金山活佛:第五十八节 玩弄小偷,令人捧腹

佛教故事:金山活佛:第五十八节 玩弄小偷,令人捧腹

第五十八节 玩弄小偷,令人捧腹还有一段活佛玩弄小偷儿的故事,说起来真是令人捧腹大笑。事情是这样的,因为活佛在仰光有数千位皈依弟子,还有其他各地朝大金塔的老太太们,他们的习惯见了和尚顶礼后,还要送一份...

佛教故事:动物的故事:狗坟

佛教故事:动物的故事:狗坟

狗坟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那年,我十三岁,正在县二中读书,因在家的日子不多,所以每次放假回家,奶奶总喜欢向我唠叨村里的新鲜事:李婶家的大哥相亲啦,王姨生小孩啦,贵生娶媳妇啦可奶奶说起邻居葛妈家的事,总...

佛教故事:滴水藏海:老狗斗老虎

佛教故事:滴水藏海:老狗斗老虎

老狗斗老虎一条瞎眼老狗四处流浪。它走了很远的路,早已饥肠辘辘。这天,它来到一陌生的荒原,突然,一股肉香飘来,它便循着香味跑过去。不远处,老虎捕获了一只鹿,正有滋有味地吃着鹿肉。显然,肉香就是从这儿散...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二卷2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二卷2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二卷2 第二卷 法藏因地第四 佛告阿难: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

钟茂森:心里多障碍,境界里自然也多障碍

钟茂森:心里多障碍,境界里自然也多障碍

钟茂森:心里多障碍,境界里自然也多障碍 下面说,「荆榛瓦石,皆是眼前障碍,不能顺利之物」。这是把荆榛和瓦石的引申义说明了,它都是眼前的障碍,不能够使我们行走顺利。「良由世人心多障碍,不能予人以顺利。...

感冒后尙无法专注念佛,临命终时又将如何“一心不乱”?

感冒后尙无法专注念佛,临命终时又将如何“一心不乱”?

死亡到底有多痛苦?为什么千千万万一辈子念佛的人临终时就是无法十念往生呢?这是当今许许多多尚健在的学佛人不曾思考或不愿意去思考或根本无法想象的问题。学佛的我也不例外,直到一次小小感冒的考验,才终于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