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品鉴

馆藏品鉴

我国云南省的傣族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并且有丰富的佛教经典。这些经典在西双版纳及勐连等地多刻写在贝叶上,称为贝叶经。用贝叶刻经,源自印度。公元前1世纪,贝叶经文随着其他载体的经文一起传入中国,在傣族地区年深日久的流传中,人们逐渐称之为“贝叶经”。元、明之际的14世纪左右,云南傣族地区僧众开始用自己的文字刻写贝叶经。

△贝叶经

△傣文佛经

中国国家图书馆先后入藏贝叶经二十余筴。

其中最为珍贵者应属傣文大藏经。

△贝叶经

△傣文大藏经

我国的佛教大藏经有汉文大藏经、藏文大藏经、西夏文大藏经、蒙古文大藏经、满文大藏经。这些文字的大藏经多数属于大乘佛教经典,唯有傣文大藏经属于小乘佛教经典,准确的称呼应是南传上座部巴利语系大藏经。

△藏文大藏经

△蒙古文大藏经

我馆藏傣文大藏经是一套纲要式的经典,其三藏名目齐全,虽具体品类还缺很多,但也可窥见傣文大藏经之概貌。这套经典计有:经藏部分共54册、律藏部分58册、论藏部分53册。除了这一套以经、律、论各部命名的经典之外,另有许多不成套的单部经典。此外,还有一套总名《律藏原始》3册,但此3册又各有经名为《论藏·芘罗摩经》《小经藏》《小律藏》,可能是一种简写的诵读本。

傣文贝叶经有的是直接从巴利语转写为傣文,一般信徒和小和尚只是跟着大佛爷吟诵,并不解其意。有的是用傣语翻译过来的,中间夹杂一些巴利语的偈颂,一般信徒都能了解,这些经典的传播面比较广。国家图书馆保存的丘萨本生经、维先达罗本生经就是这样的经典,它们很口语化,故事性强,经典内容几乎家喻户晓。

国家图书馆保存的这套傣文贝叶经虽然数量有限,但三藏重要典籍已比较齐全,含有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些代表性经典,对于佛学和宗教史研究者自有其重要的价值,而对于一般的读者,特别是对文献学、版本学、民族学的研究者和书法家来说,贝叶经的质料、版式、装帧技术和书法艺术,更是奇花独放,别具一格。

△傣文贝叶经

更新于:25天前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黄念祖大德:看淡世俗的缠缚

黄念祖大德:看淡世俗的缠缚

黄念祖大德:看淡世俗的缠缚 首先应该是庆祝:第一是求学,大学毕业以后,求深造,在学术上要钻研,要取得更多的知识,在青年的时候这样利用青春,很正确。这是令人欢欣的事。第二,还有更重要的,就是有真实信仰...

松子虽是“长寿果”,却非人人都适合

松子虽是“长寿果”,却非人人都适合

松子的身材轻盈,与葵花籽可媲美,是人们爱吃的坚果之一,更被誉为长寿果。这种松鼠爱吃的食物为何与长寿能扯上关系呢?松子被冠以美称其实由来已久:明朝的李时珍是中国古代十大名医之一,他对松子的药用曾给予很...

佛教故事:种善因得善果 (第十讲)

佛教故事:种善因得善果 (第十讲)

种善因得善果 (第十讲)净空法师讲述华藏图书馆录影室问:本师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已经离开我们有三千多年了,所以佛法可以说很多在目前社会上,因为时间隔得远,就显得是是而非,或者是甚至于积非成是。所以我...

法清法师:打坐过程中该怎样呼吸,才能对打坐更有帮助?

法清法师:打坐过程中该怎样呼吸,才能对打坐更有帮助?

请问:打坐过程中该怎样呼吸,才能对打坐更有帮助?法清法师:对于佛家的打坐来说,开始的时候,只是数息就可以了。就是说,你的意识要顺着呼吸走,只注意你的吸气跟呼气。但是,过不了多久,意识通常就会跑了,忘...

陕西六大汉传佛教祖庭将“打包”申遗

陕西六大汉传佛教祖庭将“打包”申遗

陕西六大汉传佛教祖庭将“打包”申遗 著名佛教寺院,唐长安四大译经场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宗祖庭,迄今已有1350余年历史。大慈恩寺创建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玄奘法师曾在这里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创立中...

在寺院里,经常有好多游客或是居士来求教,问题多是关于世俗烦恼的煎熬。

人为何会如此烦恼?在佛法看来,是因为放不下内心的妄执,放不下的原因就在于看不破。如何能在面对世俗烦扰时具备这种看透红尘的力量,而能坦然勇敢地直面人生呢?当知“常观无常”实在是一个极其殊胜的方法。

佛法所言“诸行无常”,即是告诉我们人生真实的智慧。任何世俗的挣扎,终究逃不过无常的宿命。小乘教法里的“十念法”中有一念即是“念死”,这对我们断舍世间欲望的贪著是非常有益的。若把一切世俗的欲望与烦恼时时放到死亡当前来考虑,我们还会这样难以割舍吗?

人活着经常会忘失了人生终究会死亡这一结果。严格来说不是忘记,而是一种惊恐与迷乱的刻意逃避。因为害怕死亡,却迷惑于生命与人生的真相,惟恐空活一场,是故不断地奔波忙碌,以让自己感受到自己在“活着”;却不料,当遇到世俗的压抑而烦恼痛苦时只能习惯于无奈地抗争与挣扎,备受身心之煎熬。

此时若能迅速猛烈地观一切无常,生当必死,高亦必堕,荣极必衰等等,思惟世事终归一空,人生终归一死,我们所求的一切,生不带来,死不将去,何须汲汲于富贵,戚戚于名利而自困?且乾坤朗朗,风清月白,本是人间好时节,又何须跟人计较是非短长,伤身动气也?如此种种,若能时时作观,其忿自泯,其忧自息,其心自平。

如果有了这种智慧与观照,我们的人生就会变得宽广而坦荡,我们对世间万物即能做到随缘取用,不迷不舍。

于是,我们便能随遇而安,这种安是长久之安,一生之平安。

愿佛法时雨滋润生灵万物,一切皆安。

身心备受煎熬时,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勇敢地直面人生?

在寺院里,经常有好多游客或是居士来求教,问题多是关于世俗烦恼的煎熬。人为何会如此烦恼?在佛法看来,是因为放不下内心的妄执,放不下的原因就在于看不破。如何能在面对世俗烦扰时具备这种看透红尘的力量,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