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兵:维摩诘经讲解_陈兵《维摩诘所说经》讲解 弟子品第三(1)

尔时,长者维摩诘自念:寝疾于床,世尊大慈,宁不垂愍?

维摩诘心想,我现在卧病了,大慈世尊没有想到我吗?寝疾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卧病,寝疾于床的这个床不是我们现在睡觉的床,是一种坐具,相当于比较大的矮凳子、躺椅或榻。

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佛当然知道,就派弟子舍利弗去看望维摩诘。问疾就是看望病人。舍利弗,具译舍利弗多罗,意译鹙鹭子、鹙子,因其母眼睛似鹙鹭而得名。摩羯陀国王舍城人,出身婆罗门,八岁时即以神童名世,后于外道中出家,有徒众250人。因从佛弟子马胜比丘处闻佛所说缘起偈,当下开悟,率徒众归依佛陀,证阿罗汉果,为佛十大弟子之首,称智慧第一。今天他自认为不堪到维摩诘那里去问疾。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曾于林中宴坐树下。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舍利弗!不必是坐,为宴坐也。

为什么呢?因为有一次他在林中树下打坐,宴坐就是静坐、打坐,宴有安定之意。维摩诘来批评他说,不一定像你这样端坐树下才是打坐。

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

真正的宴坐不在于身体姿势怎么样,不一定要在那里坐着,真正的宴坐是超出三界之身与意,身心都超出三界,不出现于三界。

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

把前六识和第七识的活动完全灭掉,叫做受想灭尽定,简称灭定,这是三果以上的圣者及六地以上菩萨才能够进入的一种深定。进入灭尽定以后,七识完全灭尽了,就跟进入冬眠状态是一样的,但进入冬眠状态的动物至多是六识灭尽,第七识没有灭。外道进入无想定的时候,也是把六识灭尽,而第七识没有灭。受想灭尽定则是把第七识的染污末那都灭掉了。可以想象,在那种定中,完全没有意识,心脏也不跳动了,脉搏也没有了,叫做无心定,属唯识学所说五无心位之一。虽然进入了受想灭尽定,但不出这种定,又能现诸威仪,行住坐卧、做事、度人,这才是真正的菩萨禅定、大乘禅定。据《华严经》等,六地以上的菩萨能够念念入灭尽定,念念现诸威仪,度诸众生,所以叫做不可思议。

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

虽然修持佛法的各种道,但是外现凡夫相,做凡夫所做的一切事,比如从事工农商业,娶妻生子,这些都是凡夫做的事情。维摩诘就是这样,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

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

凡夫的心是往外驰逐的,是外求的,总在追逐五欲六尘、名利权位。声闻的心住在内,在定中,在无余涅槃中。菩萨的心既不住在内,也不住在外,无所住处,是为菩萨的禅定。

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道品,是为宴坐。

诸见指的是六十二种见,就是世间、外道各种不如实的见解,当时印度宗教的见解很多,多到六十二种,《长阿含经梵动经》佛详说当时外道的六十二见,后来甚至多达九十六见。不被这些外道的见解所扰动,只是修行佛法的三十七道品,这是菩萨的正定。

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

这一句也是非常难以理解的,小乘必须要把烦恼断尽才能入涅槃,大乘是不断烦恼而入涅槃。为什么呢?因为大乘是体烦恼本空,一切法本来清净、本来涅槃,本来就常处在涅槃当中,本来没有一法生,也没有一法灭,所以本来不生不灭,本来不生不灭就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大乘不像小乘那样,见到道以后专门在断除自己的烦恼上下功夫,只在如实正观诸法本来涅槃上下功夫。这是大乘的宴坐,禅宗之禅就是这样,密教无上瑜伽也是如此。不断烦恼,不是保留烦恼,而是以如实知见烦恼本空的智慧转烦恼为菩提,密乘叫做转位道。菩萨不断烦恼而入的涅槃,可能是前念入无余依涅槃,后念起心度众生,或者住在有余依涅槃,以一切不着的清净心度众生,最高境界是住在涅槃心中不动而又念念起心度众生,即是入无住处涅槃。这一句,玄奘大师翻译为不舍生死而无烦恼,虽证涅槃而无所住,是为宴坐。据对梵文本的研究,原文的意思确实是不断烦恼而入涅槃。

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

不在于坐的形式,而在于内心是不是完全跟法界相应,与一切法本来涅槃的实相相应。当心与实相相应时,即使是在走路,是在睡觉,是在打拳,甚至像五祖讲的抡刀上阵,也都是在打坐,这种定叫做一行三昧,是定在本来常定的法界体性、心性上。永嘉玄觉大师《证道歌》中讲: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一乘顿教的打坐是这种打坐,这种打坐是佛所印可的,即是得佛的心传,所谓以心传心。印可,即印证所证悟正确无误。

时,我,世尊,闻说是语,默然而止,不能加报。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维摩诘这样开示了以后,舍利弗不能完全理解,也做不到,只能默然无语。他承认自己的智慧不堪与维摩诘对答,不堪承当到维摩诘那里问疾的任务。

原标题:《维摩诘所说经》讲解弟子品第三(1)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陈兵教授

更新于:24天前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陈兵:人间佛教与佛法的出世间修证

陈兵:人间佛教与佛法的出世间修证

陈兵:人间佛教与佛法的出世间修证 人间佛教自20世纪20年代由太虚大师等提倡以来,经过近80年的研究、实践和弘扬,已经被中国海峡两岸的广大佛教界人士普遍认同,受到社会的好评,影响波及海外,越来越显...

十方诸佛为诸众生广说法时。皆先赞叹阿閦如来名号功德。

十方诸佛为诸众生广说法时。皆先赞叹阿閦如来名号功德。

噶玛蒋央整理于2009年 复次舍利弗。东方去此众德世界度千佛刹。有世界名曰妙乐。其国有佛。号曰阿閦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曰众祐度人无量。 其有得闻阿閦如来名号者。捉持讽...

净土法门法语:只要能够断恶修善就决定得生净土

净土法门法语:只要能够断恶修善就决定得生净土

断恶修善对于往生净土非常重要,我们虽然不能大精进,不能修禅定,不能持经戒,一定要断恶修善。这说明什么?这是最低的标准。善恶的标准就是十善业道,恶就是杀、盗、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念头就是贪瞋痴...

苦肉计挽回前男友有用吗,有什么用

苦肉计挽回前男友有用吗,有什么用

苦肉计挽回前男友可能一次两次可以成功,但是长期来说是没有什么用的,如果想要这样做,其实建议放弃。如果想让自己顺利挽回前男友,建议还是多学习一些挽回的方式,这样才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好过一些,前男友才会...

佛教故事:阿含经和生活禅修:十三、紧兽树

佛教故事:阿含经和生活禅修:十三、紧兽树

紧兽树林崇安教授一、前言由于根性的不同,佛陀对不同的弟子教导出不同的修行法门。但是修行的目的地都是相同的,例如,到台北101大楼参观的人,来的方式有不同:有的开车、有的坐捷运、有的搭公车、有的走路;...

宝箧印陀罗尼咒

宝箧印陀罗尼咒

宝箧印陀罗尼咒宝箧qie印陀罗尼咒:原文加注音:那(ná)莫(mó)悉(xī)怛(dá)哩(lǐ)野(yě)地(dì)尾(wěi)迦(jiā)南( nán)薩(sà)婆(pó)怛(dá)他(tā)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