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玛仁波切:爱埋怨,表现出不高兴心态的人,往往是因为贪、嗔、痴、慢、疑很严重

  恶业的形成,有些是通过身体造作的。比如:杀生。杀害的对象大到像人或其他大动物,小到蚊子、蟑螂这些小动物;其实,将水煮沸杀菌,也是杀生;你走在路上,不小心踩死很多小生命,也是杀生。每个人都会造这样的恶业。所以,不要认为自己从未杀生。一旦你杀生,就一定会承受杀生的果报。杀生过多的果报,是在地狱里受冷热的巨大煎熬。再次转世为人后,也往往要承受短命、多病的痛苦。这是业的异熟与等流果报。

  如果前世,曾是偷窃之人,喜欢缺斤短两,或曾用奸诈的方式把别人所拥有的财物据为己有。今生,即使努力很久,财物就是无法往上增长;即使拥有了,也会很快失去,甚至突然就不见了。尤其是经济低迷、股市大跌的时候,很多人曾拥有的巨额财产,在短时间内,就会大量缩水。要知道,当你的财产莫名其妙地消失,往往是因为前世布施不够多,或前世偷窃别人的行为做得太多。因此,要多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因果,才能以平常心去面对世间的一切起伏。

  贪婪、瞋恨、邪见、嫉妒、傲慢、疑心等,也会带来很多苦报。身为凡夫俗子,心中难免会产生各种埋怨与不满。嫉妒,是每个人痛苦的根源!人们会因为别人比自己学问好、相貌庄严、财富丰厚、家庭美满等心生羡慕。随后,是嫉妒。进而,还会产生嗔恨。这就是现代人喜欢说的“羡慕、嫉妒、恨”。这些负面的情绪,会让你的心很不舒服,产生巨大的烦恼与痛苦。

  当你产生这样的感觉:最近,怎么这么烦?什么事都不顺!真倒霉等等,往往根源就在你的嫉妒心。少一点嫉妒,多一点知足,自然会少怨常乐。“知足常乐”,常怀随喜心,并不容易做到。嫉妒心往往像一张细密的大网,撒满人的全身,将你包得紧紧的。想要让自己从这种负面的情绪中解脱出来,个人的力量很有限。这就需要追随具德上师系统闻、思、修佛法,从而了知从烦恼与痛苦中获得解脱的方法。

  十不善中:杀生、偷窃、邪淫、恶口、两舌、绮语、妄语、贪、嗔、痴,对我们没有任何好处。只要你不断造作十不善,就会有无尽的痛苦。大多数人在无明遮蔽下,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苦?有苦了,怎么办?所以,天天都在烦恼。烦恼事业不顺、钱财不够、家庭不和、小孩不听话、儿女不孝等等,永远活在埋怨里。但是,埋怨外境有用吗?埋怨社会、埋怨学校、埋怨周边所有的人,埋怨一切可以埋怨的事,有多少人愿意埋怨自己呢?错误都是别人造成的吗?你自己就一点责任没有吗?当你被别人埋怨的时候,你能高兴地接受吗?

  有人将“不高兴”变成自己的习惯心态,经常扮演不高兴先生或不高兴女士。只要有人指出他的错,他就不高兴;觉得别人做得不对,他不高兴;自己做对了,但别人不认同,他也不高兴;想得到的东西没得到,更不高兴;得到了怕失去,还不高兴;害怕改变,不高兴;自己却又善变,依然不高兴。明知道别人的赞美不一定是真的,但就是追求这种虚荣,自己听起来舒服就行了。对不对?

  爱埋怨,表现出不高兴心态的人,往往是因为贪、嗔、痴、慢、疑很严重。没有多少财产,就期盼着拥有大量财物;有了一栋房子,又想要另一栋。不断延续这样的追逐,还会给自己找心理平衡:这些都是我的生活必需品。有了这些,才能有安全感。问题是,一旦拥有之后,你会知足吗?你的愿望在不断累加,如果在加拿大有一栋房子,不管座落在哪儿,都很好;最好美国也有一栋,欧洲也有一栋,世界各地都有房子最好。但事实上,即使你有了很多房子,却根本没办法同时去住啊。这就是人的一种贪婪。人想要的实在是太多了,真正需要用、能用的,却是少之又少。能够控制自己的心,就变得非常重要。让心不至于四处奔波,懂得知足,你自己才能感到真正的平安和喜乐。

 

点我:

相关文章

没有谁来饶恕谁

没有谁来饶恕谁

  有一次,一个人想侮辱佛陀,看一看佛陀有什么反应。于是他朝着佛陀的脸上吐了一口唾沫。  佛陀擦了擦脸,然后问他:“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好像他说过什么似的。这个人被弄糊涂了,因为他没有料到会有...

《安士全书》:检校善恶立世阿毘昙论

《安士全书》:检校善恶立世阿毘昙论

  检校善恶 立世阿毘昙论  帝释天王。将至善法堂上。诸天围绕恭敬。入堂。帝释升师子座。左右各坐十六天王。其余诸天。依次而坐。有二太子。一名旃檀。二名修毘罗。是忉利天二大将军。又坐三十二天王左右。...

佛教故事:龙女行云化干旱

佛教故事:龙女行云化干旱

  话说有一天,一个名叫沙门跋陀的僧人来到普陀山拜谒观音菩萨。这位僧人来自西域,执意要到中土传教。可是到了中土以后,由于语言隔阂,他在传法讲经时,人们不知他讲些什么,加之当时中土人信佛者甚少,所以...

《百业经》:(5)春乾摩比丘尼──两世驼背等流果报

《百业经》:(5)春乾摩比丘尼──两世驼背等流果报

  法王晋美彭措金刚上师传讲  堪布索达吉译导  (5)春乾摩比丘尼──两世驼背 等流果报  一时,佛在舍卫城。有大比丘尼⑴(Bhikkhuni),名曰春乾摩,她有众多眷属和尼众经堂。所居附近有许...

佛教故事:《大毗婆沙论》中有一则故事

佛教故事:《大毗婆沙论》中有一则故事

  佛世时,有一位富家子弟,名叫因儒童。他结婚那天,请了许多婆罗门参加婚礼。早晨太阳还没有升起时,佛对阿难说:“现在你随我一起去。”快到因儒童家时,那些婆罗门远远见佛来了,就说:“今天是因儒童结婚...

女人究竟能不能成佛?妇女节告诉你真相

女人究竟能不能成佛?妇女节告诉你真相

  1.龙施女出家修道  这篇故事来自于《佛说龙施女经》,内容讲述了龙施女发菩提心舍身出家的故事:  一天,佛陀游历到维耶离奈氏树园,托钵乞食走到当地的长者须福门外,须福有一个女儿名曰龙施,才刚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