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画大家田耘:茶如人生 拜佛不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一茶一人生。禅和茶在佛教当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茶亦能使人顿悟禅意。有人问慧能:茶,苦味还是甜味?慧能答:茶,无味。品茗至此境界,实乃佛家的放达之处矣。



禅和茶在佛教当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茶亦能使人顿悟禅意
    竹影清风,流水潺潺,琴音渺渺,古色古香的不比堂中,散淡清逸的茶画大家悠然品茗,汲取着茶文化的精华,参悟着人生的苦与乐。茶汤渐沸,飘烟依依,田耘先生在茶香的弥漫中讲述着他对禅茶的感悟
 

禅,本不可说,也本不可画,乃用心体悟的。
    三两知己,把壶闲聊,岁月静好,田耘先生对品茶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说自己的生活因茶而精彩,性格因茶而沉静、祥和,他认为茶如人生,淡雅一世,品茶就是品味人生。茶杯里的叶片沉沉浮浮,似人生的大起大落,其味道从苦到甜,从甜到淡,淡而无味,变幻莫测的过程如人的一生,从少不经事的青年,至功成名就的中年,再至心素如简的老年。淡至无味才是至高的境界、至真的味道,那是千帆过尽的沉寂。



茶画大家田耘先生画室不比堂中,一盏雅致的灯上写着敬、静、净、境     田耘先生说,茶与佛教有着很深的渊源,僧人在参禅悟道时离不开茶,茶与佛的接轨最密切、最广泛。禅茶一味,意指禅味与茶味是同一种兴味。茶与禅的相通之处在于追求精神境界的提纯和升华。如何将禅茶一味的空逸、大虚、大和之境体现在书画作品中是一大难题,难得壶图,茶画难画,禅茶之画更难画。禅,本不可说,也本不可画,乃用心体悟的。经过长期的探索,他最终将禅与茶完美的融合在茶画作品中。



忍不如容,容不如融
    田耘认为,修佛、念佛、礼佛、拜佛不如行佛,行佛不是简单的放生,而是把爱心放到细微去做,爱是一切的解答。敬天爱人何必佛前跪求,人不要总是在追逐物欲,应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要具备对正能量吸纳和传递的能力。



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
    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田耘说,一杯茶可以改变很多人,在如今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人们空虚的心灵急需文化的滋养,一杯清水在手,添入香茶几许,茶文化的魅力可洗涤心灵的尘垢,令人神韵清爽,人应该学会享受静守一杯茶的光阴。茶可静心,清除俗念,令人知足常乐,自从与茶结缘,有了茶的陪伴、浸润、启迪,他认为自己是最幸福的人,茶对于他来说,已不仅是解渴的饮品,而早已成为他的斋中清友。

  被茶水润泽多年,他在与茶的对白中,参悟出了忍不如容,容不如融的道理,从忍到容,再到融,是一位茶人在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后,内心不断升华的一种境界。(图:魏博 摄
点我:
标签: 禅茶文化

相关文章

佛教与茶道

佛教与茶道

    僧人在采茶     佛教和茶早在晋代结缘。相传晋代名僧慧能曾在江西庐山东林寺以自制的佳茗款待擎友陶渊明话茶吟诗,叙事谈经,通宵达旦   佛教和茶结缘对推...

素食养生:梅干菜茶树菇烧竹笋

素食养生:梅干菜茶树菇烧竹笋

素食养生:梅干菜茶树菇烧竹笋...

茶浓茶淡为哪般?

茶浓茶淡为哪般?

为什么有的好茶反而口感很淡?或者说为什么便宜的茶才做成重口味?作为一个茶行业从业人员经常会碰到的问题,就是面对一些新手经常说:“这个茶这么淡,为什么值这个钱?”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回答?面对这种情况该怎...

泡茶时水味太重?那是你没注意这些问题

泡茶时水味太重?那是你没注意这些问题

硬水中因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和矿物质,导致溶解度低,故茶味淡。因此我们应尽量选择软水...

茶礼:准备茶具有哪些讲究? 茶

茶礼:准备茶具有哪些讲究? 茶

  选择泡茶的器具,一要看场合、二要看人数、三要看茶叶。优质茶具冲泡上等名茶,两者相得益彰,使人在品茗中得到美好的享受。如:名优绿茶应选用无花、无色的透明玻璃杯,既适合于冲泡绿茶所需的温度又能...

好茶,到底要不要洗?

好茶,到底要不要洗?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茶已不仅仅限于解渴的需求,泡茶的过程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优雅的享受。将第一泡茶水倒掉,俗称“洗茶”。这似乎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甚至有些人泡绿茶也要“洗一洗”。茶叶究竟要不要“...